齊桓公三年(公元前683年)上半年會計國鄉的軍賦,卿大夫們都認定了是國君要征重賦,帶著看熱鬧的心態冷眼旁觀國君又折騰新花樣,下半年國君終於推出了正式的新政,不料與重賦完全無關,原來是要實施三國之製。
什麼是三國之製?卿大夫們都一頭霧水,翻曆史典籍翻不出先例,問同寮之官問不出個所以然,隻好眼巴巴地苦等國君給出解釋。
小白很忙,沒時間親自對愚蠢的卿大夫們開釋新政,但也不能讓他們永遠墜在迷霧裏,便尋了個合適的時間,將他們聚起來,擇了一個口齒伶俐又耐心溫柔的寺人,逐一講解。
國都之鄉有二十餘,將其中軍賦最多的鄉合並,再規劃為十五鄉,稱為士農之鄉。
十五士農鄉按照五進位編製,以五家為軌,軌為之長,故五人為伍;十軌為裏,裏有司為長,故五十人為小戎;四裏為連,連為之長,故二百人為卒;十連為鄉,鄉良人為長,故二千人為旅;五鄉一帥,五鄉之帥為長,故萬人為一軍。
這個編製的核心單元是五人為伍,稱為卒伍,其以五個家庭為構成基石,五個家庭世同居,少同遊,因此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若有戰事,能做到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
每五鄉出一軍,十五鄉共出三軍。這三軍由國君掌中軍,國牧與高傒掌左右軍,也即是,國君與國、高平分了齊國的軍權。三軍作為齊國的常備軍,無論戰時抑或平時,都保持備戰狀態,從此齊國每逢大戰,再不用臨時行大蒐禮,即便遭遇突發性戰爭,也可從容應對。
三國軍製比之以往的周禮軍賦,最大的改變在於,以家庭為基準征兵,每一家隻出一個戰士,為正卒,其餘青壯年充任預備役,為羨卒。這種平均分攤軍賦的新製度,大大減輕了有的鄉從前過重的負擔。也因為沒有把青壯年都拖去戰場,不至於農忙時一遇大戰,鄉裏尋不到勞動力,逼得老弱婦孺下田。
盡管寺人說得通俗淺白,一多半的卿大夫仍然懵懵懂懂。他們放貸是行家,算起利息分毫不差,整人也是好把式,當初逼死忖裏乙,與國君打嘴仗,個個是口若懸河舌燦生花,一朝碰到細致入微的政務,腦子便似糊了糨糊,清爽不起來。
寺人說完,先是古怪的沉寂,大夫們麵麵相覷,臉上都寫著不太懂、不甚明了、不知所雲,顧忌麵子不好看,不肯提問。過了很久,終於有個隰辰開口問道:“十五士農鄉,這個這個……是國都之鄉重整為十五鄉?”
寺人滿臉讚美的笑容:“隰子高見,國都之鄉原有二十餘,現設十五士農鄉。尚有餘鄉,俟後設為工商鄉,這工商鄉,為世工、世商、世業者所居之地。”
隰辰其實不是要問這個意思,歪打正著顯得自己懂了,其實他隻是要確認而已。
大夫們低聲議論著,有懂了大半的向懂了一半的解釋,也有不懂的到處問“你聽懂了沒”。腦筋比其他大夫靈敏的崔夭,抓住了這軍製改革的厲害之處,問道:“敢問,國子、高子與我君同掌軍?”
寺人微笑著點頭:“正是,我齊國有三軍之鼓,為中軍之鼓、國子之鼓、高子之鼓。”
崔夭沉默,到底沒忍住,怪裏怪氣地笑了一聲:“國子、高子不愧是世代執國政,如今看來,這軍權也要掌下去。隻是我倒有些不解之疑惑,他們既能與管子平分執政權,怎不把掌軍權也分給他?”
寺人笑得跟喇叭花兒似的:“崔子所惑,在下不敢答,要不,崔子去問國君,這掌軍權該分給誰?”
崔夭不吭氣了。
經過崔夭這番打岔,大夫們都回過神來了,高傒、國牧與國君同掌兵,這天大的利好,是無論哪一卿大夫家族拚上性命也想要賺來的榮耀。怪不得他們前陣子對管仲執政一事,態度極其微妙,大夫們苦盼他二人出頭鞏固舊秩序,人家倒好,早就入了國君彀中,成了國君與管仲變國之政的擁躉。
大夫們雖恨國、高賣同盟,也佩服他們聰明而狠絕,所以呢,國、高可以世代執國政,就憑這永遠選擇勝利一方的機會主義能力,不是他們執政,誰能勝任?
恚怨於國、高的見風使舵,也感慨國君學奸猾了,原來那個被卿大夫逼得窮途末路的國君,已浴火重生。人走到絕境,要麼徹底淪喪,要麼絕地反擊,國君選擇了後者,而且反擊得如此有力而無情,是妄圖控製齊國的卿大夫們把他為君的本能逼出來了,把手段、心機、城府統統都逼出來了。
有國、高支持,新軍製將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大夫們隱約感覺到,這也許隻是變國之政的開始,一場觸及齊國社會方方麵麵的改革,以悄然而磅礴之勢,已經開始。
軍製革新還在進行中,又有一件大事發生:小白向周天子求聯姻,請娶王姬為君夫人。
周天子樂意得很,倒不是女兒多得嫁不出去,而是聯姻大國,對周王室有百利,總把親閨女嫁給窮酸小諸侯,不說別的好處撈不著,歸寧時,帶給老丈人的禮物,都沒眼看。
“齊先君結親王室,今君也結親王室,舅氏未忘姬薑情誼,餘一人甚欣慰。”周天子對求婚的齊國行人這麼說,眼淚都要滾出來了。
齊君聯姻天子,看似尋常,卻給列國傳遞了某種信息:齊國在乎天子勢力。雖說齊襄公諸兒也曾娶王姬,聯姻天子於齊國來說,是一脈相承,但坊間盛傳,齊國正在施行變國之政,這時候向天子求好,除非有益於變國之政,不然何以在節骨眼上生出聯姻念頭?
齊國對天子的態度,是與列國一樣,將天子當作適當時利用的工具,但還是有諸侯們想不到的一層,時間還早,未來將揭曉答案。
周齊約定的成禮時間,是在年底,不晚於新年。而天子嫁女兒,由同姓諸侯主婚,按理說,又該是魯侯主婚。
不料魯侯居然拒絕了,理由是身體欠佳,天氣也不好,最近有財政危機,建不起館舍,怕委屈了王姬,反正,不想幹。
周天子為此很不高興,魯國人也非難自家國君非禮也:齊魯再有宿怨,天子嫁女是大事,我魯國是周公之後,天子叔父,當暫放仇隙,為天子謀此大事,再問前怨。
可魯侯並不那麼想。
兩次戰勝齊國,使魯侯誌得意滿,過去在諸兒淫威下受的窩囊氣有多憋屈,現在戰勝小白獲得的自信心就有多爽快,恨不能將齊國踩在腳下,肆意淩辱,方才一解心頭怨憤。
小白要成婚,魯侯不半道劫走王姬,就算是秉持周禮的溫雅君子了,竟然要為仇人主婚,這不是喜事,而是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