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台酒
素有中國“國酒”之稱的茅台酒, 因產於貴州仁懷縣的茅台鎮(原為村)而得名,並享有“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開瓶十裏香”之美名。這種特殊的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有關茅台酒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最美麗的是:相傳有一年除夕,茅台鎮突然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鎮上住有一李姓青年,他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僵臥門口,將其背進屋生火取暖,以自釀米酒款待老人,又將床鋪讓給老婦安寢,自己躺在爐邊地上。朦朧中聽到奇妙琴聲,天邊飄來一位仙女,身披五彩羽紗,手捧熠熠閃光的酒杯,站立麵前,遂將杯中酒傾向地麵,頓時空中彌漫了濃鬱的酒香,眼前出現了一道閃爍的銀河。這青年一覺醒來,屋裏爐火很旺,水、飯尚溫,床上被褥整齊,似無人睡過一般,推門一看,風、雪俱停,一條晶瑩的小河從家門口淌過,河麵上飄著陣陣酒香。此後,當地人就用仙女賜予的河水釀酒,用“飛仙”圖案作茅台酒的商標至今不變。
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於釀酒,時間上比杜康還早。而更為確切的是:《史記》記載,在漢朝,仁懷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茅台酒的雛形。
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嚐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曆史史酒——枸醬酒。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鰼部,即現在的仁懷一帶,取枸醬酒獻給武帝,武帝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讚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到公元前130年,(西漢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於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來。
清仁懷詩人陳晉熙有詩為證:“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清代大詩人鄭珍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鰼部來”。都證實了早在漢朝以前,仁懷已盛產美酒。
至唐、宋朝,仁懷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茅台釀製的優質大曲酒“風曲法酒”盛行於市。宋人張能臣的《酒名記》,以此酒質量佳美而載入酒史。到清朝,茅台酒業興旺,有“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及“仁懷城西茅台村釀酒全省稱第一”的記載。茅台燒、茅台春、茅台燒春、茅春等酒名聲鵲起,獲得“酒冠黔人國”,“風來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裏香”的讚譽。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號正式取名為茅台酒,清末至民國相繼有“成義”、“榮和”、“恒心”燒房出現,繼承和發揚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工藝,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1915年,“成義”、“榮和”兩家酒坊均送出產品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其精美絕倫的品質冠蓋群芳,一舉奪得金獎,與蘇格蘭威士忌、科涅克白蘭地同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至此,茅台酒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暢銷海內外。
2.西鳳酒
西鳳酒是我國最古老的曆史名酒之一,它始於殷商,盛於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鳳翔古稱雍,為周秦發祥之地,有曆代酒鄉之稱。這裏文化積澱十分豐厚。仰韶文化遺址有二十餘處,龍山文化遺址更多,秦公大墓轟動世界,雍城遺址和蘇東坡任職時興建的東湖園林等名勝古跡馳名全國。西周時期已有釀酒,境內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銅器中有各種酒器,充分說明當時盛行釀酒、貯酒、飲酒等活動。《酒譜》記有:“秦穆公伐晉及河,將勞師,而醑惟一鍾。蹇叔勸之曰:‘雖一米投之於河而釀也’,於是乃投之於河,三軍皆醉。”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於河”的典故。又據《史記》載:秦穆公“亡善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由以上史實可見,當時雍州已釀有“醪”和“酒”。唐代肅宗至德二年(757),將雍州改稱“鳳翔”,取意周文王時“鳳凰集於歧山,飛鳴過雍”的典故。自唐代以來,鳳翔就素稱“西府鳳翔”。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回國途經鳳翔柳林鎮,飲酒後即興賦詩曰:“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據張能臣《酒名記》載,宋代“鳳翔橐泉”酒已稱著。宋嘉祐七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作有讚柳林酒的詩文:“花開美酒唱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讚譽柳林酒的詩文,蘇浚《東湖》詩中有“黃花香泛珍珠酒,華發榮分汗漫遊”。清代以“鳳酒”著稱,而且在“八百裏秦川”的寶雞、歧山、郿縣及鳳翔縣等釀製之燒酒均稱“鳳酒”。1929年編的《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實錄》載:“鳳翔縣興盛德之鳳翔燒酒”獲二等獎。1934年編的《第三屆鐵展隴海館專刊》雲:“陝省則以鳳翔、歧山、寶雞等縣所產鳳酒最優質,味醇馥,與山西汾酒不相上下。往歲產最甚豐,鳳翔、寶雞年各出數百萬斤。”但到1949年時,柳林鎮僅有七家小酒坊。1956年在鳳翔縣新民酒廠的柳林鎮兩個生產小組基礎上建成西鳳酒廠,翌年按傳統工藝繼續投產此酒。
這裏自古以來盛產美酒,唯以柳林鎮所釀造的酒為上乘。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東湖柳、西鳳酒”的佳話,唐貞觀年間,西鳳酒就有“開壇香十裏,隔壁醉三家”的榮譽。到明代,鳳翔境內“燒坊遍地,滿城飄香”,釀酒業大振,地境路人常“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嚐西鳳酒為樂事。
西鳳酒以當地特產高梁為原料,用大麥、豌豆製曲。工藝采用續渣發酵法,發酵窖分為明窖與暗窖兩種。工藝流程分為立窖、破窖、頂窖、圓窖、插窖和挑窖等工序,自有一套操作方法。蒸餾得酒後,再經3年以上的貯存,然後進行精心勾兌方出廠。
西鳳酒無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豔,集清香、濃香之優點融於一體,幽雅、諸味諧調,回味舒暢,風格獨特。被譽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頭”。即酸而不澀,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嗆喉,飲後回甘、味久而彌芳之妙。屬鳳香型大曲酒,被人們讚為它是“鳳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酒度分39度、55度、65度三種。
3.鶴年貢酒
創立於明朝永樂三年的北京鶴年堂在明、清兩朝就專門為皇宮配製禦用養生酒、養生茶等而揚名海內外,被譽為“京城養生老字號曆史悠久第一家”!現專供於中央國家機關的《1405·鶴年貢》係列養生酒係運用鶴年堂世傳六百年禦用養生酒釀製工藝精製而成,色澤瑰麗、口味醇香,酒性溫和,營養豐富,養人養生,是中老年養生保健的上好嘉品。
鶴年堂把歧黃之術融於酒茶之道,他善長用佛手、桂花、金橘、茵陳、玫瑰等配以多種中藥泡製成佳釀,製成後,酒的色澤瑰麗,紅、綠、黃、紫無不晶瑩剔透,花果之香濃鬱,醇甜回味悠長,極投合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浪漫意境;而且具有解鬱理氣、保膽利肝、補氣養血之功效,少飲養性,多飲微薰怡情,有酒意而無酒醉,且體無酒攻脾胃肝之害,人無酒後少德行之象,從永樂皇帝起,就把此酒列為皇宮禦飲,永樂徐皇後、清朝慈安、慈禧等還以“金瑰酒”為養生養顏常用飲品。此方曾列為宮廷秘方,1927年曾按傳承之方重新配製金佛酒、金橘酒、金茵酒、金瑰酒,深受京城名流雅士歡迎,甚至外賓也爭相飲用。
鶴年堂重又按古方及工藝研發生產,《1405.鶴年貢》係列養生酒,一經推出,立即受到追求健康完美的人士所鍾愛,成為名流聚飲、親朋饋贈的上等嘉品,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也有人聞訊而至,未曾上市,就訂購一空。
鶴年堂最負盛名的“鶴年壽酒”等功能性養生酒,更是具有傳奇色彩。明嘉靖四年(1525年),當時才25歲的嚴嵩任南京翰林院侍讀,文章書法已負盛名,來京公幹時住在菜市口南邊的江蘇會館,距鶴年堂很近。此時的鶴年堂已經從丁家轉到浙江藥商曹蒲颯的手中。當時人們稱他為“曹菩薩”,口碑極好。一日嚴嵩偶染小恙來到鶴年堂,“曹菩薩”為他親自開方配藥,相談甚歡,“曹菩薩”知道嚴嵩書法極好,就請他給藥鋪寫個牌匾,據說嚴嵩當時欣然提筆寫下了“鶴年堂”三個字,從此,圍繞這塊牌子匾,演繹了許多傳說。據說此匾一掛上去,便吸引了過往的行人,人們對這三個雄渾大字讚歎不已,認為京師無二。
有一位山西的老舉子,站在匾下端詳許多,點點頭又搖搖頭,說:字是好字,有功底,有韻味,可惜筆鋒轉折處,時時透出一股奸氣。後來嚴嵩果然成為權臣,當然,這隻不過是後人的附會。
嚴嵩題匾之後,從此與鶴年堂來往我了起來。後來嚴嵩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京為禮部尚書,費盡心神,攀爬仕途,終於位至首輔,由於過於功於心計,官場明爭暗鬥錯綜複雜,如履薄冰,太過勞神,剛過花甲之年,就已老態龍鍾。他到鶴年堂討教調養之方,鶴年堂幼主曹永利用結合祖先之法,以培植中氣、調節氣血運行的原理給他配製了“鶴年長生不老酒”,用了年餘,竟然白發變黑,臉色紅潤。嚴嵩和他的家人始終都在使用鶴年堂配製的中草藥,“鶴年長生不老酒”更是每日必飲,身體慢慢調養的非常健康,嚴嵩一生在政治鬥爭的旋渦中竟然活了八十九歲(1408--1569)高齡。嚴嵩喝鶴年長生不老酒而神爽體健之事,後來傳到了嘉慶皇帝的耳朵裏,他是又喜又怒,喜的是世上竟然有此等妙方,怒的是“嚴嵩有此秘方,未嚐呈錄,可見人心是難料啊!”於是傳旨命太醫院到鶴年堂照方配酒,交將此方改名為“鶴年壽酒”,列為宮廷秘方,嚴令不得外傳。此方也秘傳至今,鶴年堂福、祿、壽、禧貢灑,就是用此係列配方配製,功效強,效果好,始終非常受歡迎。
4.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堪稱最古老的貢酒。五加皮酒是由多種中藥材配製而成,關於它的配製有一段段優美的傳說。
傳說,東海龍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間,與凡人致中和相愛。因生活維難五公文提出要釀造一種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為難。五公文讓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釀造,並按一定的比例投放中藥。在投放中藥時,五公主唱出一首歌:“一味當歸補心血,去瘀化濕用妾黃。甘鬆醒脾能除惡,散滯和胃廣木香。薄荷性涼清頭目,木瓜舒絡精神爽。獨活山楂鎮濕邪,風寒頑痹屈能張。五加樹皮有奇香,滋補肝腎筋骨壯,調和諸藥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湊足地支十二數,增增減減皆妙方。”原來這歌中含有十二種中藥,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為了避嫌,將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據秦漢時期的〈申農本草經〉載,“魯定公母單服五加皮酒,以致不死”。
5.五糧液
萬裏長江第一城--酒都宜賓,酒文化曆史源遠流長。“國之瑰寶”五糧液,正是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孕育了她的芬芳和甘醇,從兩千多年前僰人釀造“蒟醬”,唐代杜甫讚美的“重碧酒”,到宋朝黃庭堅吟誦的“荔枝綠”、“姚子雪曲”、明代的雜糧酒,其間凝結了無數釀酒人艱苦卓越的追求,終於成就了“五糧液”這朵中酒文化的奇葩。
相傳,宜賓早在漢時已盛行釀酒,唐代大詩人杜甫於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到戎州(今四川宜賓),在所寫《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中,就“重碧牛青酒,輕紅臂荔枝”之句。其時所產“重碧酒”和“荔枝綠”均為唐宋時期的名酒。而五糧液原名雜糧酒,據說創始於明代,至今釀造用的酒窯,乃是明代遺物。當時係仿宋代名酒荔枝綠之製法,用多種穀物配合釀製,經曆代不斷改進發展而成。1929年,宜賓縣的清朝遺老惠泉,頗愛飲此酒,甚喜其醇美芬芳,但覺其名不雅,遂改名為“五糧液”,即取其瓊漿玉液之意。於是,“五糧液”之名由此而來。
宜賓五糧液,以其優異的酒質,曾在曆屆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名酒。1956年,躋身於全國大曲酒名酒之列,被評為第一名。此後,在第二、三、四、五屆全國評酒上,連續被評為國家名酒和獲得鑫質獎章。1992年2月,在紐約榮獲第一屆美國國際酒類博覽會金獎。1993年1月2日,五糧液以其超群的質量、獨特的風格,又在俄羅斯榮獲俄羅斯對彼得堡國際博覽會特別金獎。享譽世界。
百年之間,五糧液兩次奪得巴拿馬金獎,成為我國白酒史上惟一兩次獲此殊榮的企業。五糧液用它所承載的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比肩世界的國際名酒品牌。說起巴拿馬金獎,不得不提在五糧液發展史上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鄧子均和王國春,他們的身後都有著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
鄧子均,五糧液的創始人,五糧液第一次巴拿馬金獎的掌舵人。
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美國在加州首府舊金山召開萬國商品博覽會。接到邀請的中國政府派五糧液參加展覽。時任“利川永”老板鄧子均立刻選了上好的百罐陳年五糧液,親自押運沿長江而下,一路闖三峽,走漢口,過南京,奔上海,遠渡重洋,千裏迢迢到達了遙遠的太平洋彼岸。
博覽會上,來自世界4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團體,帶來了上萬種產品參展。五糧液被擺放在一個過道的角落裏。在眾多包裝精美、瓶形精致的洋酒中,它外表那身土陶罐那麼寒酸,顯得那麼格格不入。“酒香也怕巷子深”,五糧液的展櫃幾乎沒有人光顧,展覽會已接近尾聲。情急之下,鄧子均將一罐酒悄悄放在人多的地方,有意讓擁擠的人群“不慎”將酒罐踢倒摔破。五糧液的酒香四溢,引來眾多人的關注。在一片讚譽聲中,五糧液獨攬風光,獲得本次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五糧液為國爭得了榮譽。
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五糧液雖然讓世界認識了中國白酒,但由於國家持續的動蕩和戰亂,企業並沒有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鄧子均把五糧液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名酒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當五糧液的接力棒傳承到王國春手裏的時候,王國春用他的青春年華譜寫了中國白酒新的篇章。
王國春,現代五糧液的開拓者,中國白酒大王的締造者。
王國春剛剛接手五糧液的時候,五糧液隻不過是年生產能力隻有3000多噸,人數不到千人的小企業。在王國春的帶領下,用短短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企業近一個世紀所未能完成的任務。目前,企業年生產能力達45餘萬噸,成為擁有19個子公司、兩萬多名職工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五糧液已經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酒業大王”。
1995年,五糧液集團總裁王國春遠渡重洋,再次攜中華瓊漿五糧液來到第十三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這次展示在世界麵前的,不再是粗陋的土陶罐,而是精致的瓊漿玉瓶。闊別80年,五糧液再獲巴拿馬國際金獎,續寫了曆史的輝煌。
兩次巴拿馬之旅,五糧液均滿載榮譽而歸。80年金牌不倒,五糧液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和尊敬。2006年,五糧液出口達1.55億美元,占國內白酒出口的90%,成為國際社會了解、認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性品牌。
公元1900年,宜賓有一陳氏家族的作坊叫“溫得豐”,陳氏家族第10代子孫陳三,繼承祖業,在原有釀造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出小麥、大米、糯米、高粱、玉米5種糧食作為釀製五糧液的原料,其配方全文如下:大米糯米各兩成,小麥成半黍半成,川南紅糧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此方傳男不傳女。這就是五糧液曆史上的《陳氏秘方》。五糧液一直沿用《陳氏秘方》的特殊工藝,采用五種糧食作為釀酒的原料,從而規避了其他白酒用單一的紅糧或兩、三種糧食為原料釀酒風味單一、口感欠佳的不足,所以味覺物質比其他白酒豐富得多。
說到釀製五糧液的《陳氏秘方》,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一個人。他就是獻出《陳氏秘方》並用一生智慧與心血,奠基五糧液這座大廈的鄧子均。他被稱為“五糧液的傳人”。百年來,五糧液所有的宣傳,都有過關於鄧子均的記述。為紀念他,五糧液人在“酒文化博覽館”專門修建了有功於五糧液的人物塑像和浮雕紀念碑,鄧子均理所當然地被排在第一位。在他的雕像下鐫刻著“五糧液的傳人”6個大字。
迄今為止,五糧液“十年磨劍”的高水平品牌開發和營銷模式,仍是國內眾多白酒企業模仿的經典案例。但五糧液的高明之處還不僅在於此——具體的品牌開發策略和營銷手段都是可以克隆,而真正的高手在於,“你玩的永遠是他玩剩的”。
曾經有一位營銷專家說過,“一流企業做文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當大多數白酒企業在做產品的時候,五糧液已經在做品牌,而當其它企業群起效仿,開始做品牌的時候,五糧液已經將其目光轉向了中國曆史悠久的文化。
2006年8月,在“2006海峽兩岸同祭孔”曲阜孔廟祭孔大典上,四川宜賓五糧液集團被國際孔子文化節組委會聘任為唯一民間祭祀人,五糧液酒也被指定為本次祭孔大典唯一祭祀酒。
眾所周知,白酒之貴在於酒陳、窖老,而五糧液引以為傲的,也正是其千餘年的釀酒曆史和仍在使用的、600多年曆史的發酵老窖池。通過參與祭孔大典,五糧液將自己與曆史悠久的孔門儒家文化、強調中庸和諧的儒家文化精神,巧妙的聯係在了一起。
據了解,五糧液原名雜糧酒,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它采用多種穀物配合釀製,經曆代不斷改進發展而成,後經宜賓縣的清朝遺老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取其瓊漿玉液之意。但五糧液一直強調的酒文化精神還不僅僅在於其釀造工藝與悠遠的曆史文化,更在於其身兼中國飲食文化的生活情感。
“民以食為天”,食又有五穀雜糧作為底蘊,而五糧液取之於五穀,注重酒文化的濃香、甘醇、色澤,講究酒文化內在的品質,注重飲用後的綿長回味,這又與孔門儒家文化中所體現的中庸和諧的文化精神暗合。
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向來被認為是中華文化之正統,其文化精神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思維深處,而通過參與祭孔大典,五糧液將儒家文化的精髓注入到自己的酒文化之中,而五糧液酒提供給消費者的,也就不再僅僅是“好酒”(產品)和“酒王”(品牌),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