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書法的學習和工具(3 / 3)

收藏宣紙最好能綜合宣紙產品的質量特色、書畫界的認可程度,同時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收藏的宣紙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紙要注意品種,選擇品種最好以書畫界人士的使用喜好為標準;三是收藏宣紙要注重特色,盡量收藏生產批量小、有主題的特種紙。

業內人士指出,任何一類收藏,市場初興之時都是藏友入市的最佳時機。但也正是由於初始階段的特殊性,如何慧眼識珍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缺乏或沒有相應知識的人士最好不要輕易介入。生宣和熟宣之間的區別:

柔韌性

生宣紙質的柔韌性是十分突出的,將生宣捏在手中,手感很柔軟,用毛筆在生宣紙麵上書寫,能夠體驗柔韌十足的感受。

將生宣揉成一團後再經過熨燙,依舊可恢複平展如初的原貌。

在生宣上創作作品,作品完成後,待墨跡幹燥後,即使將寫好的作品任意團揉,經過裝裱處理後,用生宣創作的書畫作品依舊呈現平平展展的視覺效果。為此,宣紙書寫後存放方便,攜帶方便,書寫好的作品可裝入信封郵寄給他人,作品到了收件人手中,隻要請裝裱師裝裱後,就可以懸掛在房間裏作為藝術品來欣賞。

裝裱後的書畫作品陳放年代久了,出現陳舊或殘缺現象後,裝裱師可以將陳舊作品的畫心從裝裱的作品上揭出,然後重新裝裱,可以使得作品的外觀煥然一新。

濕染性

到商店裏購買宣紙,判斷生宣與熟宣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水來檢驗,當水滴在宣紙上,落在紙麵上的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紙麵上沒有立即擴散或不再擴散開的就是熟宣;我們把生宣顯現的這種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開來的現象稱作濕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較強的濕染性,不同的生宣紙顯現的濕染性程度也有差異,這種濕染性運用在國畫表現中可以增強韻味和層次感,運用到書法創作上,書寫者具備較強的書寫功力後,能夠很好地駕駛水墨的濕染性後,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紙內產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將水墨轉入向內滲透,這樣,留在紙張表麵的墨跡滲透到紙張的內部,當書寫者練就入木三分的書寫功夫後,生宣具備的濕染性使得書寫的字體飽滿而剛柔並濟,作品裝裱後,水墨線條會透露出圓潤立體的視覺衝擊力。

由於生宣具有獨特的濕染性,使得書寫變得難上加難,因此,書法實踐作為一種提高人生修養的實踐行為,需要漫長的修為才能達到期待的目標。對於濕染性現象,其可以鍛煉書寫者內在的涵養和自我內聚力,同時,也是檢驗書寫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徑所在。

吸墨性

生宣具備濕染性特性之外,還具備較強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濕染性由水的特性引發,用淡墨書寫產生的濕染性現象比較明顯,用濃墨書寫產生的濕染性程度相對減弱。

正是生宣具備了濕染性使得其又具備較強的吸墨性,從濕染性上說,生宣具有較強的吸墨性使得其產生獨特的濕染效果,反之,生宣具有較強的吸墨性使得其產生獨特的濕染效果,二者相輔相成。

正是因為具備了這種較強的水墨吸附性能,使用生宣創作出來的書畫作品才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和獨領風騷的魅力。

吸墨性的另外一麵就是吸水性問題,生宣具備吸墨性也就是具備較強的吸水性,正是這種吸水性能使得書寫有了淋漓盡致的味道,同時,由於水的特性,書畫的質感才體現豐富的韻味血肉滋潤的效果。

艱澀性

如同攀登高峰,雖然艱辛萬苦,但是具有挑戰性的追求一直是人類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在,在書畫創作領域,生宣的使用正因為其具有的書寫難度才使得書法藝術的魅力大放異彩。我們這裏圍繞書寫書寫存在的艱澀性現象,闡述其意義,對喜好書畫藝術的人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

因為生宣書寫具有的艱澀性特性,很多人人為此望而卻步,這樣就形成很多人難於在中國書畫領域有所陳舊的局麵。

生宣書寫具有的艱澀性體現在筆墨揮灑上,筆墨在生宣紙麵上的表現之所以很難酣暢淋漓地流動,是因為生宣具有較強的澀性,由於這種澀性造成用筆和用墨都變得舉步維艱。

大家試想,我們一旦超越了生宣書寫的澀性,書寫者便能體會到這種澀性下的書寫產生的充實感和強烈的筆觸感覺;從太極書道實踐出發,就是讓你進入到超級感覺中來,你在這種澀性書寫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最後便能對進行書寫的一點一滴倍感深刻,從而在澀性這種“逆境”中逆水行舟,體驗不進則退的滋味,使得你在不斷努力下品嚐逐漸進步的快樂。

艱澀性如同阻力,生宣紙麵上如同塗抹了防滑劑,你在紙麵上書寫發現摩擦力加大,不能輕而易舉的進行書寫,這種筆與紙之間產生的摩擦一旦被克服,磨合的天衣無縫後,你的書寫就能突破進退維穀的境遇。

輕靈性

宣紙這種紙張拿在手中或張掛在支架下,懸空著的宣紙被風吹動,輕而薄的宣紙就會飄拂起來,正是具有這種輕而薄的特性,太極書道實踐開創了懸空書寫訓練法,懸空書寫就是在懸空掛著的生宣上進行書寫(繪畫)創作,這種懸空書寫也可說成為輕靈派書寫,在紙張懸空狀態下書寫,由於受力對象的生宣紙無法固定下來,毛筆不能盡力著力在飄拂的紙麵上,於是,如何在輕而薄的生宣紙麵上寫出沉著痛快的作品來,就成為輕靈派書寫的“絕妙”之地。通過懸空紙張書寫,我們能更深地體會柔軟的毛筆和特殊的水墨效果以及生宣紙之間的關聯,能夠認識到書寫中意識活動的作用的重要性。

沒有宣紙這種輕靈性,太極書道的實踐就沒有辦法開展懸空書寫表現,關於懸空書寫,後文中將重點給予解析,通過懸空書寫的實踐,能夠讓我們對人的精神活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為我們探求提高書寫層次和境界提供了一種前途無量的途徑。

持久性

關於生宣書寫具有的持久性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麵闡述,宣紙與其他紙張比較,其質量的優質性是十分突出的,優質的宣紙可以幾十年不變色,不脆化,放久的宣紙如同陳年老酒更具有較好的書寫效果。

由於宣紙具有持久的保質特點,有利於保存和收藏。

從另外一麵說,生宣紙的書寫因為存在很大的難度,為此,書寫者隻有持之以恒地訓練才能在生宣上大展拳腳。生宣紙給書寫者設置了“耐心”尺度,於是成為培養耐心的手段所在。

膠著性

從上所述,在生宣紙上書寫雖然有難度,但是當你能夠手到擒來地掌握好書寫,等你入木三分地將字體寫入宣紙內,待墨跡晾幹後,把晾幹字跡後的生宣紙泡在清水裏,即使泡上半天,著墨的生宣紙也不會發生跑墨現象,即墨汁不會因為水的浸泡而發生墨汁化開的問題,這種現象就是宣紙具有膠著性性能的表現所在。

生宣紙正是具備了膠著性使得書畫裝裱後更顯藝術美感。

生宣紙具有的膠著性與前麵說到的吸墨性有相關的內在關係,這種膠著性前提在於生宣紙具有較強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幹燥了的寫過字的生宣紙擦手,手上也不會沾染上墨跡。

5.硯

硯,也稱\"硯台\",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手\"。因為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台的講究是:質細地膩、潤澤淨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於有山近水之地為佳。如端硯之出於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雖同出一地,其石質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石佳還須工精,硯台的雕工製作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隻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舍不得濡水發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製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硯需常洗,不得與沾染,每發墨必須硯淨水新。墨錠則愈古舊愈好,因時間愈久其膠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儲舊,而必須加新。如恐沾油,洗時可用蓮蓬或舊茶葉刷滌。加水以微溫為好,切勿以滾水價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書家不但應懂得用硯,還應會養硯。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古稱端州)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麵(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最佳。硯石多為青紫色、豬肝色、天青色,其上有鳳眼、鸚哥眼者屬上品,而眼中呈現出翠綠色者最為難得。無論是老坑硯石、麻於坑硯石,還是宋坑硯石,屬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紋、胭脂暈、馬尾紋、金線紋,或單一紋路,或兼而有之,組合成一幅瑰麗多彩的畫圖。

(1)起源和傳說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不過,當年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麵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雲:\"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後來到了唐朝中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端溪時,看見有兩隻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於是心生疑竇,張網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隻硯台,硯邊各有一隻仙鶴佇立在蒼鬆之上。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製,或各展其藝,在硯台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為實用工藝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裏,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岩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並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

(2)工藝特點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製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采石

是製作端硯極其重要的一環,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名坑質優之硯石,加上製硯高手製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端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故采石這道工序極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采,勞動強度大,采石技術高,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因端溪石大多不抗震,硯石開采至今仍以手工開采為主,不能以機械代替。在開采硯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準石脈,就會浪費好硯材。特別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時可能整壁石都不成材(石工謂之斷脈,即斷層),就得將它一塊塊地鑿下來,再根據石脈的走向尋找石源。石脈(石層)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有時也會曲折蛇行,甚至要挖到深層才能找到。因此采石工必須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從接縫處下鑿,盡量保住硯材的完整。

采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製宜,以鑿為主。這些刀具長短有異,大小不一,粗細不同,但每個石工必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都要修理或磨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維料

製璞維料又稱選料製璞。開采出來的硯石並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硯材,須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別等級。特別好的,純淨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者為乙級。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頂板底板……統統去掉,剩下\"石肉\"。這個過程首先要懂得看石。憑實踐經驗,內行的維料石工能夠\"看穿石\",可以預測到表層看不到的石品花紋,如硯石的側麵發現有石眼般的綠點,或綠色的翡翠帶,那麼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現;硯石的兩側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圍有火捺包著,則可能隱藏魚腦凍或蕉葉白。硯工還要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用錘或鑿製成天然形、蛋形、長方形、方形、圓形、金鍾形、蘭亭式、太史式……等硯形硯式的硯璞。製璞者同樣必須懂得看石,因為要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硯石質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石作評價,鑒賞石品花紋亦放在墨堂之部分(石眼除外)。

設計

設計的目的是將硯石中的瑕疵變成無瑕,以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藝術價值,硯的設計要求\"因石構圖,因材施藝\",除了傳統硯形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彙集文學、曆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2、開璞:硯石在礦坑開采後,去掉\"石皮\",保留\"石肉\",然後按質分組的一道重要的工序。

雕刻

端硯的雕刻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得當是錦上添花,處理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璞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認真構思,並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製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硯要線條清晰,玲瓏浮凸,一目了然。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

采用什麼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如要表現剛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和細刻;要表現精致古樸、細膩含蓄的,則以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總之,細刻和線刻均屬\"工精藝巧\"之\"工精\"部分。細刻要求雕刻精細,準確,生動;線刻則要線條細膩、流暢,繁而不亂,繁簡得當。

配盒

端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硯盒起著防塵和保護硯石的作用,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石形狀而定。自端硯問世以來,其盒底部都有\"四腳\",雜形和天然硯盒的\"腳\"稱\"豹腳\",長方形硯盒的\"四腳\"則要與盒形的四角線條相吻合,成為直角形的\"腳\"。硯盒之腳除了起裝飾作用外,更重要是從實用去考慮,使移動端硯或洗滌時方便。硯與盒必須吻合,同時要考慮到木盒的幹濕度,可能會整體收縮,硯盒本身要稍比硯石四周寬些,以便於硯石取出洗滌。總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硯顯得更加古樸凝重,更加名貴。

磨光

硯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後。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鑿口、刀路,然後再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紙反複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後褪墨處理。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的效果。人們在選擇端硯的時候,除了以水濕石察看石色,鑒賞石質和石品花紋外,還常用手按摸硯堂(所謂手感),看是否細膩,潤滑,這一切都與硯石的磨光有直接關係。

(3)主要工具

采石工具

因采石環境而製,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采石工人隻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采石。采石工具主要有: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錘、炮鑿、燈等。

雕刻工具

因硯石的硬度,雕刻技藝和題材需要而製。雕刻工具主要有: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工夫台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硯匠自製,之後有專業生產。

(4)發展現狀與傳承意義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具有嗬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采、製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隻能以手工為主。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雲:“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加上曆代製硯藝人的精雕細作,使其造型式樣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實用型逐漸提高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在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聞名遐邇。使來肇慶觀光的中外遊客無不以擁有一方工藝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硯為榮。

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硯是《端溪龍皇巨硯》,其長為2.76米,寬2.16米,厚0.21米,重達二噸。被譽為“中華文化瑰寶”,並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大全》。現收藏於鼎湖山寶鼎園內。

現在,肇慶市生產的端硯,既保持了傳統工藝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時在造型、構圖、題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創造了端硯實用之外的新藝術意境,如端州古邵圖大端硯,巧妙地將古端州縮龍成寸,又如仙境立體雕刻大端硯,把端硯雕刻成立體的一條鱷魚、一隻鳴蟬、一堆瓜果、一群仙人,並巧妙地將硯池收藏其中,看似雕塑、古董,但又可磨墨揮毫,令人歎為觀止。

端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機械生產衝擊著手工端硯製作,傳統記憶的傳承方式導致工匠後繼乏人,隻有認真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切實保護和延續傳統端硯製作技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