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前至先秦書法(3 / 3)

大盂鼎又稱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為了區別於小盂鼎。這兩個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僅存銘文拓本。

大盂鼎銘文白話譯文: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那個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於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現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於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助我遵行先王的製度治民治疆土。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盡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盂頌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西周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498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3)散氏盤

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西周青銅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曾轟動一時。而這塊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麵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製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後又歸於揚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府。曆經道、鹹、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遜清內務府清查時,發現於養心殿庫房。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357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曆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曾藏於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

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散氏盤的造形、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銘文。散氏盤的銘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ㄘㄜˋ)兩國土地糾紛的事。大意是說:國侵略散國,後來議和。和議之時,國派出官員十五人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官員十人來接收,於是雙方聚集一堂,協議訂約,並由國官員對散人起誓,守約不爽。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圖,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下,成為散兩國的正式券約。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散氏盤流傳有緒,根據張廷濟的〔清儀閣題跋〕等數據,散氏盤在康熙間出土於陝西鳳翔,嘉慶十一年由鹺使額勒布以重價購得,十四年進貢內府。根據考證,十四年乃嘉慶皇帝五十壽辰,當時曾申命臣子不準進獻珠玉等物,但書冊字畫等文物卻是準許呈進的。由此可知,額勒布進貢散氏盤,是為嘉慶皇帝的生日賀禮。

散氏盤腹部飾夔紋,間以三浮雕獸首,高圈足上飾獸麵紋。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是典型西周晚期銘文的風格。

(4)石鼓文

繼金文的一種重要字體則是“籀文”。一般認為“籀文”也就是狹義所指的“大篆”。漢朝許慎《說文解字·敘》中說:“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此即是以籀為人名,因人而名書體的說法,其它尚有不同說法。但是這種文字已無跡可考了,現在可以看到這種文字體係的,就是“石鼓文”。

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個,每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是歌詠秦國君遊獵情況的,故也稱“獵碣”。近代考證,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的秦物。石在唐初被發現,後經曆代輾轉,原有700多字,現已僅存200多字,其中一石文字全無。

《石鼓文》字勢雄強渾厚,樸茂自然。用筆勻圓挺拔:結體已趨方正;章法行列均衡、疏朗。它是秦係文字繼承西周書法特點的劃時代的優秀作品。曆代書家、名人讚譽和臨摹者甚多。蘇軾在他的《石鼓歌》中說:“上迫軒(軒轅黃帝)頜(倉頡)相唯諾,下揖冰(李陽冰)斯(李斯)同筘鞧”。意思就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倉頡對它也得表示稱讚、尊敬。曆史上的篆書名家,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陽冰,就是從石鼓文中培育出來的小學生。

後來的小篆,即是由這種文字脫化而來。

三代傳世之刻石,以石鼓文最著。據說其文詞有詩經之遺風,書體則如「鐵索金繩,龍騰鼎躍」,當奉為石刻之祖,誠為至言。

石鼓之數凡十,高約三尺,直徑二尺餘,本是「碣」,唐人不識,看它長的像圓鼓,便給它起了這樣一個名字。文字則刻於四周,內容多記狩獵之事,故又稱「獵碣」,但書體尚古,極為難解,曆經學者考訂之後大體可讀,體裁為四言詩,而修辭、用韻、詩風俱與詩經相近,應當是詩經時代的作品,旦大抵為東周秦國之書,大篆之代表作。

考石鼓文之書體,與東周西土係極為酷似,但較西周金文整練,且筆劃都是曲線,字型或長或方,隨字而異,間架勻整,布白寬舒,有疏朗之趣,行款整齊,縱橫成列,字體大小如一,益顯端整渾厚之風。

歐陽修又稱「其字古而有法」,並不難明白石鼓文的美麗。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5)周代帛書與簡冊

秦代之前流傳下來的書跡很少,隻有甲骨和鍾鼎保存較多,但經過鑴刻,不免失真,而墨跡更是很難再見到。自甲骨文出土後,陸續發現一些殘留下來的朱書和墨跡;最近地下古物陸續出土,先秦的墨跡漸多,如長沙附近,信陽等地皆有出土竹簡、帛書等,皆是書史上十分珍貴的寶物,且將書史改觀,其價質難以估計。

東周楚繪書

長沙因為廣辟土地,附槨一帶的周秦陵墓多被發掘出來,此書即發現於長沙東郊的晚周木槨墓中。墓中書皆用竹笈貯藏,折疊端正,但可惜出土時未受到愛護,導致毀損過半,有許多已經毀損,隻有這本完好無缺。

此書為絲質,出土時已呈深褐色,幾乎和文字相混,現在為錫克來﹝Sackler﹞所有。有彩色和實物等大的照片,也有紅外線拍攝的黑白照片,字跡相當清晰。此繪書縱十五寸,墨跡如蠅頭小字,肉眼不易見,分二麵書寫,正反顛倒;一麵有八行,每行三十七字,另一麵有十三行,每行三十四字,但漶漫不明的字共有二一八個。書的四周繪有奇禽怪獸及譎詭的人物,及傅青紅諸彩色,每個圖片的旁邊還有神名及注釋,內容像古代禱神之文。

至於年代,根據文字和同時出土的遺物推定,應該是晚周時的東西;根據帛上的圖片,又可知應是楚國之書。

其書體為大篆,與東周金文中南土係的柔美婉曲相近,筆畫以曲線為主,結體橫扁,字體端整,章法整齊,有「交理玄奧,篆法奇古」之稱。

戰國策

和帛書老子甲本同時出土。全書二十七篇,一萬七千餘字,其中十一篇和今日的戰國策和史記內容相合,剩下來的十六篇大概是戰國策的後半部,可以補正戰國策和史記的缺失。

書體是大篆,較帛書老子甲本更為高古,曲線顯著而結體繁複、風韻奇古,有東周金文南土係婉曲柔美之韻致,亦是東周末期南土書法之傑作。

長沙仰天湖戰國楚簡

曆史上記載晉代不準曾挖掘魏襄王的墓,得戰國楚簡十餘萬冊;近年長沙和信陽出土戰國竹簡,前後達四次之多,內容多是記載贈送死者器物的譴冊,隻有信陽長台關有出土諸子尺書這一類的古物。

長沙仰天湖戰國楚簡,在民國四十二年於長沙南郊仰天湖第四十五號木槨墓出土,共四十三簡,長約二二厘米,內容也是譴冊。書體和戰國金文中南土係的圓滑柔美相似,是大篆墨跡的傑作、書史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