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書法(1 / 3)

1.魏晉南北朝書法的發展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曆史。三國(魏)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餘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2.魏晉南北朝書法家

(1)鍾繇

鍾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書法家。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鍾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鍾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其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

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傳說鍾繇在當時書家韋誕住所,見蔡邕真跡,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嘔血。太祖曹操拿五靈丹救活了他。韋誕死後,鍾繇密使人盜發其塚,終獲蔡邕手跡,因而領悟到“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始得其筆法精髓。

鍾繇向他兒子鍾會講書法時曾說,我精思學書30年,每逢和友人相談,則畫地廣步探討書法,被子因練字而被劃破,每見大自然萬物,則探索其形象而書之。可見其功力之深。鍾繇的書法,與以後的王羲之並稱“鍾、王”,為後世所宗。

簡介

鍾繇字元常,三國魏河南長葛人,官至大傅,故世稱鍾大傅。相傳小時候有次和親戚出去遇著個算命的,相者說:“此童有貴相,然而會遭水厄,小心啊。”結果沒走幾裏,過橋時馬驚,繇落水幾死,於是他親戚認為相者的話是對的,就很看重他,為之供資費,讓他專心讀書,後累官至黃門侍郎。董賊亂後,李、郭跳梁之輩橫行長安,議絕曹公,繇說李郭二人當廣交英雄、多結羽翼,於是曹操得與朝通。及荀彧推薦,曹操愈加留心繇,後李郭之亂,天子出長安,繇有功勞,受封尚書仆射。西州豪傑馬騰韓遂擁兵有圖曹之誌,曹操正欲討呂布,以關西為憂,遂表繇為侍中,以司隸校尉的身分督關中各路軍隊。繇到長安,陳書禍福,馬韓就各自息了念頭,派子為質。曹操同袁紹戰於官渡,繇送馬兩千匹,正遇曹軍缺馬,於是曹操寫書信一封表彰其功,讚他為“蕭何”,後袁尚派郭援為河東太守,結連馬騰;眾臣都勸繇棄河東,繇不應,派張既說降馬騰,共引兵擊河東,援率兵渡河,才一半,繇和馬超一同出兵擊之,大破賊兵,郭援被龐德所殺,繇泣,問之才知繇是援舅舅,龐德聞之請罪於繇,繇說:“吾甥忍昧本良,從賊擾國,將軍殺之無過。”後又領兵大破河東亂民衛固等。洛陽少民,繇徙關中民及降者,洛陽數年後複興,繇功不可沒。馬超作亂關西,曹操征之,繇也隨征,供應糧草,無所缺。魏國建,操用繇為相國,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名顯當時。曾先後數次向曹操、曹丕上書減少刑種,未得答複。後卒,魏明帝親為送喪,子孫封列侯。繇開達理幹,為時之俊偉。

生平

鍾繇死於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死時明帝穿孝衣憑吊,並諡之為成候,下詔讚其“功高德茂。”

鍾繇不但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書法成就經常被人稱頌,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可見,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鍾繇在學習書法藝術時極為用功,有時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據西晉虞喜《誌林》一書載,鍾繇曾發現韋誕座位上有蔡邕的練筆秘訣,便求韋誕借閱給他,但因書太珍貴,韋誕沒有給他,雖經苦求,韋誕仍然是不答應借給他。於是鍾繇忽然情急失態,捶胸頓足,以拳自擊胸口,傷痕累累,這樣大鬧三曰,終於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馬上命人急救,鍾繇才太難不死,漸漸複蘇。盡管如此,韋誕仍鐵心一塊,不理不睬,鍾繇無奈,時常為此事而傷透腦筋。直到韋誕死後,鍾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書,從此書法進步迅猛。這件事也是小說家們的虛構,韋誕比鍾繇還晚死二十餘年,鍾繇怎麼能去盜韋誕的摹呢?而且,鍾繇身為皇朝重臣,怎肯如此失禮?不過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鍾繇為書法的提高確實作了不懈的努力。

另據《書苑菁華》記載,鍾繇臨死時把兒子鍾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鍾會。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餘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係起來,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這說明了鍾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在苦練的同時,鍾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如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

鍾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於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據說鍾繇的弟子宋翼學書認真,但成效不大,鍾繇當麵怒斥,結果宋翼三年不敢麵見老師。最後宋翼終於學有所成,名振一時。對於兒子鍾會,鍾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勸誡,鍾會最後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鍾繇、鍾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鍾”。

鍾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麼為臨摹本,要麼係偽書。一般地認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又叫《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這是現存鍾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鍾繇的真跡。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說,《宣示表》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鍾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鍾繇書法的情況。《宣示表》真跡據王羲之曾孫王僧虔《書錄》說:

太傅《宣示》墨跡,為丞相始興(王導)寶愛,喪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臨本。

《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也是後人臨本,但成就亦較高。《薦季直表》可信性最強,在唐宋時期由宮中收藏,周圍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玉璽,宋徽宗趙佶“宣和”、宋高宗趙構“紹興”,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賞”等禦印,說明它曾經由以上各帝禦覽。後幾經輾轉,毀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今僅存其影印件。

《薦季直表》藝術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讚美此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六帖”指《墓田丙台》(簡稱《丙舍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其後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為臨本,《丙舍帖》、《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鍾體,是上乘之作。至於《白騎帖》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巳遠離鍾體。

“三碑”是《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全為刻本,是否鍾繇所作已無從考證。《乙瑛碑》有宋人張稚圭石刻記雲:“後漢鍾太尉書”,但此碑立於東漢永興元年(153年),此時鍾繇隻有3歲,顯然是誤傳。

鍾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曆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稱讚鍾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鍾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鍾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作為書法家,鍾繇對書法的看法也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書論較零碎,散見於後世文集中。劉熙載《藝概·書概》雲:“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也記載有鍾繇大致相同的話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來論述書法藝術,指書法藝術中存在的自然之氣,把對自然奧妙的領悟運用於書法創作中,可以達到出神入化、賦造化之靈於筆端的境界。正因這種創造與太自然之鍾靈毓秀氣脈相通,故謂“非凡庸所知”。實際上,這種看法主要指書體的自然流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以自然狀書勢,在書法藝術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美學範疇。

衛恒《四體書勢·隸勢》載鍾繇語曰:“鳥跡之變,乃惟左隸,(益蜀)彼煩文,從此簡易。煥若星辰,鬱勞雲市”,此語見於《初學記》,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

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有梁武帝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所謂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間架結構等。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曆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雲:“鍾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鍾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鍾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麵吸收了鍾體之長、鍾論之要。

總之,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2)索靖

中國書法史上成就卓著的書法家——索靖,字幼安,是西晉時期敦煌龍勒人。他出生在一個累世官宦之家。父親索湛,擔任過北地太守。

索靖年輕時就有“逸群之量”,與同鄉汜哀、索永等五人均在太學讀書,才藝絕人,馳名海內,被人們稱為“敦煌五龍”。可惜,其他四人,相繼早亡,獨索靖一人“博經史,兼通內緯”,在文學和書法藝術上造詣很深。當時的顯官名士如傅玄、張華等人,對索靖非常賞識,都樂意和他交朋友。

索靖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位有重要影響的人。他是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姊之孫,書法上受張芝影響很深。以善寫草書知名於世,尤精章草(章草是隸書草化後的書體)。晉武帝時,他和另一大書法家衛瓘同在尚書台供職。衛瓘為尚書令,索靖為尚書郎。由於二人在書法藝術上獨具風格,當時被人們譽為“一台二妙”。說他二人的書法與張芝有很深的師承關係。後人評價道:“瓘得伯英(張芝字)筋,靖得伯英肉”。

索靖的書法,濃淺得度,內涵樸厚,古樸如漢隸,轉折似今草,氣勢是相當雄厚的,曆來被書法家稱為上乘。梁武帝蕭衍稱譽他的字“遒勁而峻險。遒勁處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峻險處如雪嶺孤鬆,冰河危石”。黃山穀也稱道他書法為“箋短意長,誠不可及”。有人把索靖的字與張芝的字作了比較,認為:“精熟至極,索不及張芝;妙有餘姿,張不及索靖”。兩位大師的書法是各見所長。

索靖流傳後世的書法作品有《出師表》、《月儀帖》、《急就章》等。宋代著名的《淳化閣帖》也收集了索靖的墨跡。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輕易推許古人。一次,他路見索靖書寫的碑石後,竟臥於碑下,朝夕摩掌,不忍離去。

索靖平生著述頗豐,著有《草書狀》一篇,對書法演變、風格、氣韻、用筆及章法等作了全麵精避的論述,有些基本觀點,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還著有《五行三統正驗論》一書,此外還有《索子》、《晉詩》各20卷,現已失傳。

索靖一生擔任過西晉的重要官吏。初舉賢良方正,拜駙馬部尉而出守西域,酒泉太守、尚書郎、大將軍、散騎常侍等職。公元303年,河間王司馬顆等舉兵侵犯洛陽。索靖被任命力遊擊將軍,率關隴義兵參加保衛洛陽之戰,不幸在戰鬥中受傷而死,卒年六十五歲。死後被追贈“司空”,封安樂亭侯。

(3)陸機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曾曆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故世稱“陸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其實陸機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複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

生平

陸機出身名門,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將,曾任東吳丞相,父陸抗曾任東吳大司馬,領兵與魏國羊祜對抗。父親死的時候陸機14歲,與其弟分領父兵,為牙門將。20歲時吳亡,陸機與其弟陸雲隱退故裏,十年閉門勤學。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陸機和陸雲來到京城洛陽拜訪時任太常的著名學者張華。張華頗為看重,使得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

作品

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4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評其詩雲:“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製繁。”賦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明朝張溥讚之:“北海以後,一人而已”。

另外,陸機在史學方麵也有建樹,曾著《晉紀》四卷,《吳書》(未成)、《洛陽記》一卷等。南宋徐民臆發現遺文10卷,與陸雲集合輯為《晉二俊文集》。明朝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陸平原集》。

(4)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曆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隻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隻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隻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裏麵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麵喝酒,一麵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隻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