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蘇菜(2 / 3)

三 蘇菜的流派特色

江蘇菜主要由淮揚(淮安、揚州)、金陵(南京)、蘇錫(蘇州、無錫)、徐海(徐州、連雲港)等四大地方風味組成。在整個蘇菜係中,淮揚萊占主導地位。蘇錫菜包括蘇州、無錫一帶,西到常州,東到上海、鬆江、嘉定、昆山都在這個範圍內。蘇錫菜與淮揚菜有同有異,其蝦蟹蓴鱸,糕團船點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優於蘇菜係中其他地方風味。其菜肴注重造型,講究美觀,色調絢麗,白汁清燉獨具一格,兼有糟鮮紅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無錫尤甚。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齊魯風味,肉食五畜俱用,水產以海味取勝。菜肴色調濃重,口味偏鹹,習尚五辛,烹調技藝多用煮、煎、炸等。近年來,三種地方風味菜均有發展和變化。淮揚菜由平和而變為略甜,似受蘇錫菜的影響。而蘇錫菜尤其是蘇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轉變為平和,又受到淮揚菜的影響。徐海菜則鹹味大減,色調亦趨淡雅,向淮揚菜看齊。

淮揚菜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鎮江、兩淮地區。揚州自隋煬帝開辟大運河以來到清代都是我國南北交通的樞紐,為當時東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對外貿易的重要商阜,曆代帝王將相南巡或遊玩的必經之地,以及富商大賈常來常往之地。唐代的揚州是“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之說,可謂“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明代的《揚州府誌》記有“揚州飲食華侈,製作精巧,市肆百品,誇視江表“。揚州在曆史上為南北要衝,因而在其菜品口味上吸取南甜北鹹之特點,形成了自己鹹甜適中的特點,口味撒謊能夠適應性廣,其影響甚遠。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周恩來總理招待中外賓客的第一次國宴即為淮揚風味菜。淮揚菜曆史悠久,刀工精細,擅長製作江鮮等淡水產品及雞、肉

的菜品,富有特色,注重火功,擅長燉、燜、煨等烹調方法,口味鹹甜適中,擅瓜果雕刻,是江蘇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陵菜是以南京為中心,擅長燉、燜等烹調方法,以口味醇和為主,素以鴨饌馳名,淡水產品豐富多彩,花色菜品玲瓏細巧,清真菜肴獨樹一幟,夫子廟小吃花色品種豐富。南京曆史悠久,據史料記載,2400多年前的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滅吳,範櫞在今南京中華門外建一小城叫越城,後來楚滅越,公元前333年始置邑,改稱金陵。吳孫權建業定都後,當時經濟繁榮,金陵富豪“珠服玉饌“,非常講究飲食。而且,”鉤餌縱橫,網置接緒“(《吳都賦》)也說明其漁業發達,淡水產品豐富。

北宋陶穀所著(《清異錄》記的“建康七妙“中雲”金陵,士大夫淵藪,家家事鼎鐺“。南唐主李煜派顧問中考察韓熙載的夜宴,畫了著名的長卷《韓熙載夜宴圖》是當時金陵家宴的真實寫照。”建康七妙“雲:”有七妙:齏可照麵,餛飩湯可注硯,餅可映字,飯可打檫檫台,濕麵可穿結帶,醋可作勸盞,寒具嚼者驚動十裏人。“即切碎搗爛的醃酸菜,均勻清潔得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出人麵;餛飩湯清的可以入硯磨墨;餅薄如蟬翼可以透過它看出下麵的字;飯煮得顆粒分明,柔韌有勁;調和好的麵,筋韌如裙帶,打結也不斷;醋味醇美的3可以當酒,饊子香脆,嚼起來清脆打聲,可驚動十裏以內的人,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代王朝在此建都,新中國成立後是江蘇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發達,是長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其烹飪發達自然在情理之中。

南京烹飪天廚美名始自六朝,如六朝天廚之代表——南京的虞。他善於調味,所製之雜味菜非常鮮美,勝過宮中大官膳食,號稱天廚當之無愧。

南京菜肴尤以鴨菜著名,馳名中外。南京鴨肴頗多,如鹽水鴨、黃燜鴨、裹炸鴨、料燒鴨、加汁鴨等,而首推鹽水鴨。清人陳作霖所撰(《金陵瑣誌》中記有:“鴨非金陵所產也。率於邰伯、高郵間取之。麼鳥稚鴛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闌池塘以畜之。約以十旬肥美可食。殺而去其毛,生粥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使‘燒鴨’;塗醬於膚,煮使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市肆諸鴨,除‘水晶鴨’外,皆截其翼足,探其盹,肝零售之,名為‘四件’。”由此可見,早在清代鹽水鴨就以“淡而旨,肥而不濃”的“無上品”而著稱,為南京鴨饌之佼佼者。而南京板鴨因經過較長時間的醃製,其鮮味已失去幾分,但對於外地沒曾品嚐過此味道者,仍不失其誘惑,且便於攜帶,到南京出差辦事的人都喜歡買來做饋贈禮品。鹽水鴨四季皆有,但以秋季桂花開時最肥美,此時新鴨上市,皮白肉細,鮮嫩異常,品質極優,俗稱桂花鴨。鹽水鴨選料講究,程序嚴格,要經鹽醃、複鹵、吊坯、湯鍋等工序。有口訣:“熱鹽檫、清鹵複、吹得幹、焐得透,皮白肉嫩香味足。”南京製鴨,除上述外又發展到一鴨多吃,品種繁多,如鹽水鴨盹鮮美柔韌,愈嚼愈出味;炒鴨腰鮮嫩異常;燴鴨掌別有滋味;鴨心、鴨血等也可入饌。其中以鴨肝為主料製作的“美味肝”一菜為清真名菜,又名“美人肝”,成菜後鴨肝柔軟下嫩,冬筍、冬菇味美爽口,此菜為南京百年清真老店馬祥興菜館四大名菜(美味肝、鬆鼠魚、蛋燒麥、鳳尾蝦)之一。可以說,該菜的製作發揚了中國烹飪物盡其用的優良傳統。

蘇錫菜主要以蘇州、無錫兩地組成,擅長製河鮮、湖蟹、蔬菜等,菜點注重造型,菜品清新多姿,講究火候,善於調味,口味略甜。蘇錫地區的烹飪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很高的造詣。據《吳越春秋》記有:吳國公子光想謀殺王僚,便請猛士專諸向太湖烹製魚菜的高手太和公學做“炙魚”三個月,然後宴請王僚時將魚腸劍藏於炙魚腹中,待上菜時取劍將王僚刺死。《風土誌》載“吳王闔閭女,驕恣,嚐與王爭魚炙,怨恚而死”為爭吃燒魚,竟鬱怨而死。吳玉還築魚城以養魚,置冰室以藏膳饈。《姑蘇誌》記有:“吳地產魚,吳人善治食品,其來久矣。”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吃在蘇州,穿在杭州“;”一出門來兩座橋“的蘇州被稱為”東凡威尼斯“。”蘇州美,無錫富“,太湖之濱的名城無錫也是著名的旅遊和美食勝地。蘇錫一帶曆來都因其風景秀麗為諸多文人雅士、官宦商賈的流連往返之地,如今更是全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因而蘇錫菜點在國內外的聲譽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