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錫名菜中的蓴菜氽塘魚片、清燴鱸魚片、四鰓鱸魚湯菜都深受歡迎,太湖蓴菜,人稱“江東第一妙品“,鮮美、滑嫩、清香、常用來作湯菜或炒、菜,”尤宜蓴魚羹“(《吳郡誌》)最為著名。在我國曆史上有”蓴鱸之思“的著名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記:蘇州人張翰(字李鷹)在洛陽當官,“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翰還鄉棄官,當然是有其他原因,但“蓴鱸之思”卻成了思鄉之詞。菰菜、蓴羹、鱸魚也隨之提高了身價。蓴菜塘魚片、四鰓鱸魚湯菜不僅菜肴精美,還因與思鄉有聯係而深受港奧,台,海外僑胞等顧客的歡迎。
徐海菜指自徐州沿東隴海路至連雲港一帶地方風味菜(連雲港古稱海州,故這一區域稱為徐海)。地處蘇北的徐州、連雲港一帶,北鄰山東,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彭鏗就出生在徐州。彭鏗被尊為廚師的祖師爺,並有雉羹、羊方藏魚等名菜。秦漢時期,徐州一帶的反秦主要人物劉邦、項羽及後稱為漢三傑的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物在此聚眾收兵,一時商販雲集,市肆飲食振興。《漢書》記有:“漢穎川伊於今為暹為徐州刺史,以小銅釜甄,一日十炊。”以輕巧的銅釜為炊具,小爐旺火使菜肴速成,一日十炊。當時以有龍鳳宴,八盤王簋等。從近年來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看有關烹飪方麵的不少,如有烹飪原料雞、兔、魚、雁、鹿等;有庖人憑案宰牲、燒火作菜等場麵。唐宋時韓愈曾任徐州通判,自製燒魚後稱“愈炙魚”;蘇東坡在徐州任州牧之職二年,他的四道菜被稱為“東坡四珍“。明代食療菜在徐州廣泛出現,當時徐州有一家易牙菜館是為易牙當年落腳徐州而得名,據傳該菜館有四種風味回異,流傳於世的菜,即養心鴨子、四諦丸子、杏仁豆腐、三正雞。
徐州風味以鮮鹹為主,五味兼蓄,並兼有齊魯風味。名菜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江蘇自古以來就為富庶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曆史名城頗多,曆代廚師辛勤勞作,使江蘇烹飪馳譽神州。近年來江蘇經濟建設飛躍發展,加之江蘇旅遊資源豐富,烹飪教育迅速發展末尾江蘇烹飪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江蘇烹飪必將走上更新更高的階段。
四 蘇菜名肴
淮安的長魚席,即黃鱔席,品種達百種之多。揚州的三套鴨、溜子雞、鹵雞、清燉甲魚、火煮幹絲、糖醋鱖魚、雙皮刀魚、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鎮江的水晶肴蹄、清蒸鰣魚,靖江的肉脯,宜興的汽鍋雞,
南京的金陵鹽水鴨、燉菜核、板鴨、鬆子肉、鳳尾蝦、蛋燒賣,蘇州的鬆鼠鱖魚、三蝦豆腐、白汁元魚、蓴菜塘魚片、胭脂鵝、八寶船鴨、雪花蟹汁、油爆大蝦,常熟的叫花子雞,無錫的鏡箱豆腐、櫻桃肉、梁溪脆鱔,板浦的荷花鐵雀。
徐州的易牙五味雞、符離集燒雞、霸王別姬、鴛鴦雞、蔥燒孤雁、樂天鴨子、紀妃伴龍顏、地鍋草雞、古沛郭家燒雞、徐州三鯉、徐州四孔鯉魚、龍門魚、梁王魚、彭城魚丸、愈灸魚、金蟾戲珠、魚腹藏羊肉、魚汁羊肉、黿汁狗肉、東坡回贈肉、新沂捆香蹄、太虛丸子、開陽炒苔菜、眾星捧月、冬瓜四靈、西楚貢菜、油炸金蟬、長壽麵、烙饃、蝴蝶饊子、小孩酥、蜜三刀、稚羹、啥湯、辣湯、丸子湯、熱粥、帝王粥、古邳粥、雲母羹、龜打,桂花楂糕、苔幹、豐縣蘋果,沛縣冬桃、沛縣廣電冷麵,兩來風辣湯,睢寧香腸,邳州銀杏等。
羊方藏魚
徐州美食。古人認為魚和羊是天下最“鮮”的食物,而把這兩種最鮮的食物同烹則更鮮,所以便有了“羊方藏魚”這一名菜。此菜誰人發明不詳,但與“彭祖”這個傳說中的人物有關,此人姓籛名鏗,生於夏代,傳說他一生活了767歲,也有人說活了800多歲,古時以彭祖為長壽象征。彭祖善調羹,而且獻於堯,深受堯讚美。估計彭祖既會做湯,肯定也會做菜,我們不妨把“羊方藏魚”認為是彭祖或他的後代所發明。
“羊方藏魚”這道最古老的名菜至今在徐州一些飯館中流傳,現代已有人把它做成熟食品。徐州古名為彭城,彭城國,是堯帝封於彭祖之地,所以此菜與彭祖有很大關係。彭祖對湯有研究,湯講究一個鮮字,所以在菜上也十分講究“鮮”,把羊和魚同烹,以為最鮮、更鮮,古漢字“鮮”字也出自“羊方藏魚”這道名菜,同時它也是彭祖飲食文化的一個亮點。
霸王別姬
原名龍鳳燴。項羽稱霸王都彭城(徐州)舉行開國大典時,為盛典備有\"龍鳳宴\"。相傳是虞姬娘娘親自設計的。\"龍鳳燴\"即\"龍鳳宴\"中的主要大件。其料用\"烏龜\"(龜屬水族,龍係水族之長)與雉(雉屬羽族,鳳係羽族之長),故引申為龍鳳相會得名。現以鱉、雞取代龜、雉。這道菜經世代相傳至今,乃徐州名饌,近年風靡一時,成為喜慶宴會上不可缺少的大菜。
三套鴨
揚州傳統名菜,清代《調鼎集》曾記載套鴨製作方法,為“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人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來揚州的廚師又將湖鴨、野鴨、菜鴿三禽相套,用宜興產的紫砂燒鍋,小火寬湯燉燜而成。家鴨肥嫩,野鴨香酥,菜鴿細鮮,風味獨特。
獅子頭
相傳始於隋朝。隋煬帝到揚州觀瓊花後,對揚州的萬鬆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回到行宮命禦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佳肴,即鬆鼠鱖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獻肉。皇帝讚賞不已,賜宴群臣。從此,這些菜傳遍大江南北。到了唐朝,郇國公府中名廚受“葵花獻肉”的啟示,將巨大的肉圓製成葵花狀,造型別致,猶如雄獅之頭,可紅燒,也可清燉;清燉較嫩,加入蟹粉後成為“清燉蟹粉獅子頭”,盛行於鎮揚地區。
水晶肴蹄
又名鎮江肴肉,相傳300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熱天買回四隻豬蹄,欲用鹽醃製,結果卻誤用其嶽父用以製鞭炮的硝。誰知肉質未變,反醃得更硬結味香,肉紅蹄白。用清水泡後,焯水過清,再入鍋後加蔥薑、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燜煮。本想高溫去毒,不料香氣撲鼻。香氣吸引了神仙張果老,變成白發老翁來購,四隻肴蹄吃了三隻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隻,隻覺得味極鮮美,此後便用這種方法來製作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