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川菜(3 / 3)

酸、甜、苦、辣、鹹、鮮、香、麻、淡。複合型難以勝計,隻歸納為50種左右:

一、酸味型:酸辣、酸甜、薑醋、茄汁。

二、甜味型:甜香、荔枝、甜鹹。

三、鹹味型:鹹香、鹹酸、鹹辣、醬香、腐乳、怪味。

四、辣味型:胡辣、香辣、芥末、魚香、蒜泥、家常。

五、香味型:蔥香、酒香、糟香、蒜香、椒香、五香、十香、麻醬、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煙香、糊香、臘香、孜然、陳皮、咖喱、薑汁、芝麻、冷香、臭香。

六、鮮味型:鹹鮮、蠔油、蟹黃、鮮香。

七、麻味型:鹹麻、麻辣。

八、苦味型:鹹苦、苦香。

九、淡味型:淡香、本味。

那麼,川菜的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雜是什麼呢?三香乃蔥、薑、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郫縣豆瓣醬、醪糟。炒菜需有蔥薑蒜,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三椒卻是真理之上的翻新,是味的進一步擴充,四川人尤其把這三椒的花樣弄得別出心裁,產生了七滋八味,創造了世界聞名的川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辣、香、鹹。八味是指:魚香、麻辣、酸辣、幹燒、辣子、紅油、怪味、椒麻。九雜是指用料之雜。四川古稱巴蜀之地,號稱\"天府之國\",位於長江上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群山環抱,江河縱橫,盛產糧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斷,家畜家禽品種齊全,山嶽深丘特產熊、鹿、獐、麅、銀耳、蟲草、竹筍等山珍野味,江河湖泊又有江團、雅魚、岩鯉、中華鱘。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特產資源,都為四川菜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川菜六宴

1.小吃宴。四川小吃名噪天下,四川人精就精在這兒,先從小吃入手。除了傳統小吃擔擔麵、鍾水餃、龍抄手、賴湯元、梓潼片粉、宜賓燃麵、閬中蒸饃、涪陵油醪糟、德陽金絲麵等外,還創新了二姐兔丁、軍屯鍋魁等小吃。

2.火鍋宴。有辣味火鍋、白味火鍋、雙味鴛鴦火鍋、毛肚火鍋、啤酒鴨火鍋、火鍋雞、酸菜魚片火鍋、黃辣丁火鍋、什錦火鍋、海鮮火鍋、蛇肉火鍋、狗肉火鍋、貓肉火鍋、肥牛火鍋、羊肉火鍋、素火鍋、藥膳火鍋等。

3.野味宴。有蕨菜、刺龍苔、鹿耳韭、側耳根、鬆茸、馬莧齒、野兔、斑鳩、蛇、鱉、七彩雞、麂、蟬蛹、九香蟲、筍子蟲、爬沙蟲、蝗蟲等。

4.藥膳宴。有山藥粉蒸肉、苡仁蹄花、八寶全鴨、桂園雞、枸杞牛肉、蓮米素什錦、古月鮮味湯等。

5.佛道宴。有娥眉山、寶光寺、文殊院、青羊宮、青城山等素食宴席。

6.正宗宴。衍生出京派川菜、海派川菜、粵派川菜、海鮮川菜、塞外川菜、高原川菜、洋派川菜等。

2 川菜的特色

按中國曆史演變序號——朝代來說,川菜曆經了春秋至秦的啟蒙時期後,到兩漢兩晉之時,就已呈現了初期的輪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較大的發展。兩宋時,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兩都,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運用引進種植的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晚清以後,逐步形成為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鬱的體係,與黃河流域的魯菜,嶺南地區的粵菜,長江下遊的淮反揚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肴適應麵廣三個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他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幹香辣(用幹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薑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鹹鮮微辣的家常味型,鹹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鹹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薑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肴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曆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一些全國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幹煸、幹燒、家常燒就別具一格。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一鍋成菜,菜肴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幹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幹香。幹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川菜的特產原料

四川既然稱“天府之國”,烹飪原料當然是多而廣的。56萬平方公裏境內,沃野千裏,江河縱橫,物產富庶。牛、羊、豬、狗、雞、鴨、鵝、兔,可謂六畜興旺,筍、韭、芹、藕、菠、蕹(Weng),堪稱四季常青,淡水魚有很多佳品,江團、岩鯉、雅魚、長江鱘,以四川產的為珍。即便是一些幹雜品,如通江、萬源的銀耳,宜賓、樂山、涪陵、涼山等地出產的竹蓀,青川、廣元等地出產的黑木耳,宜賓、萬縣、涪陵、達川等地出產的香菇,四川多數地方都產的魔芋,均為佼佼者。就連石耳、地耳、綠菜、側耳根、馬齒莧這些生長在田邊地頭、深山河穀中的野蔌之品,也成為做川菜的好材料。還有作為中藥冬蟲夏草、川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為養生食療的烹飪原料。四川人飲食特別講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養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生產、釀造高質量的調味品。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郫縣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溫江獨頭蒜、北碚萵薑、成都二金條海椒等等,都是品質優異者。與烹飪和筵宴有密切關係的川茶川酒,其優質品種亦為舉世公認。

3 川菜派係

上河幫(蓉派,以成都和樂山菜為主);其特點是小吃,親民為主,比較清淡,傳統菜品較多。蓉派川菜講求用料精細準確,嚴格以傳統經典菜譜為準,其味溫和,綿香悠長。通常頗具典故。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鍋肉、宮保雞丁、鹽燒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螞蟻上樹、燈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鴨子、白油豆腐、魚香肉絲、泉水豆花、鹽煎肉、幹煸鱔片、東坡墨魚、清蒸江團等。

下河幫(渝派,以重慶和達州菜為主);其特點是家常菜,親民,比較麻辣,多創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獷,以花樣翻新迅速、用料大膽、不拘泥於材料著稱,俗稱江湖菜。大多起源於市民家庭廚房或路邊小店,並逐漸在市民中流傳。渝派川菜近幾年來在全國範圍內大受歡迎,不少的川菜館主要菜品均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魚、毛血旺、口水雞、幹菜燉燒係列(多以幹豇豆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魚為代表的水煮係列、辣子雞、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腸為代表的辣子係列、泉水雞、燒雞公、芋兒雞和啤酒鴨為代表的幹燒係列、泡椒雞雜、泡椒魷魚和泡椒兔為代表的泡椒係列、幹鍋排骨和香辣蝦為代表幹鍋係列等。風靡海內外的麻辣火鍋(或稱毛肚火鍋、火鍋)發源於重慶,因為其內涵已超出川菜的範圍,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膳食體係而不被視作川菜的組成部分。

小河幫(鹽幫菜,以自貢和內江菜為主);其特點是大氣,怪異,高端(其原因是鹽商)。自貢鹽幫菜又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係,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為三大類別。鹽幫菜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最為注重和講究調味。除具備川菜“百菜百味、烹調技法多樣”的傳統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鹽幫菜善用椒薑,料廣量重,選材精道,煎、煸、燒、炒,自成一格;煮、燉、炸、溜,各有章法。尤擅水煮與活渡,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係的鮮明風味和品位。在鹽幫菜的嬗變和演進中,積澱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見人愛,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脛而走,納入了川菜大係,擺上了異地餐桌,清末鹽商李瓊圃撰著了《瓊圃菜譜》,便記載了各色鹽幫菜的烹飪要訣,惜已失傳。鹽幫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種。這裏僅列舉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順豆花、火爆黃喉、牛佛烘肘 、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籠) 、風蘿卜蹄花湯 、芙蓉烏魚片、無汁蔥燒鯉魚(又名“合浦還珠”) 、火爆毛肚、謝家黃涼粉、鄭抄手、酸辣衝菜、李家灣退鰍魚等。

一般認為蓉派川菜是傳統川菜,渝派、鹽幫川菜是新式川菜。以做回鍋肉為例,蓉派做法中材料必為三線肉(五花肉上半部分)、青蒜苗、郫縣豆瓣醬以及甜麵醬,缺一不可;而渝派做法則不然,各種帶皮豬肉均可使用,青蒜苗亦可用其它蔬菜代替,甜麵醬用蔗糖代替。而具體燴製手法兩派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在於蓉派沿襲傳統,渝派、鹽幫推陳出新(雖然未必較傳統做法更加美味)。

四 川菜名品

它的代表菜有:經典川菜之盆盆蝦、宮保雞丁、幹燒魚、回鍋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樟茶鴨子、幹煸牛肉絲、怪味雞塊、燈影牛肉、魚香肉絲、糖醋排骨、水煮牛肉、鍋巴肉片、鹹燒白、雞米芽菜、糖醋裏脊、東坡肘子、辣子雞、香辣蝦、麻辣兔頭、水煮魚等。轟動大陸界。

四川各地小吃通常也被看作是川菜的組成部分。主要有擔擔麵、川北涼粉、麻辣小麵、酸辣粉、葉兒粑、酸辣豆花等以及用創始人姓氏命名的賴湯圓、龍抄手、鍾水餃、吳抄手等。

川菜的味相當豐富,號稱百菜百味。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調製這些複合味有很大的難度,但若掌握了它們的配方及調製方法,基本上也能學得八九不離十。現在分別介紹如下(按其重量比例作為單位)

魚香味:蔥薑蒜泥1.泡椒0.5.四川豆瓣醬2.糖1.5.醋1.5.醬油、酒、味精適量。調法是先煸蔥、薑、蒜、泡椒,再煸豆瓣醬出紅油,與其他調料混合。色紅味甜、酸、辣均衡,都不算太濃。可做魚香肉絲、魚香茄子、魚香蘸汁等。

麻辣味:花椒0.5或花椒粉0.2.幹辣椒0.3.四川豆瓣醬3.糖1.醋1.蔥、薑、蒜、酒、醬油、味精適量。調法是先將幹辣椒段炸至褐色,再下花椒炒香,煸蔥薑蒜之後下其他調料。為取麻味,還可加些花椒粉。(油炸花椒起香,麻味來之於花椒粉)。特點是色澤金紅,麻辣鮮香,有輕微的甜酸。可製麻辣魚丁、麻婆豆腐等。

辣子味:四川豆瓣醬1.糖0.3.醋0.3.蔥、薑、蒜及醬油、味精、酒適量。調法是先下蔥薑蒜煸香,再將豆瓣醬煸炒出紅油,下其他料調和。特點是鮮辣中帶有極微的甜酸味。可製辣子雞丁,辣子魚丁等菜。

陳皮味:花椒0.5.幹辣椒1.四川豆瓣醬3.糖2.陳皮2.醬油、味精、蔥、薑、蒜、酒適量。調製法為先將幹椒炸焦,再煸花椒出香味,如用陳皮塊,亦加煸炒,若用烤幹的陳皮碾成的粉,可在烹調近完畢時灑入。煸蔥、薑、蒜出香味後再煸瓣醬,隨後下料加湯及其他作料燜燒原料。口味特點是麻辣鮮香,有陳皮特有的芳香味,可製陳皮牛肉、陳皮雞等。

椒麻味:蔥白10.花椒2.醬油12.糖2.醋2.味精、鮮湯少許。製法是將花椒用酒浸泡一夜,然後與蔥白一起剁成細泥,加醬油、糖、醋等其他料調攔而成。特點是麻香鮮鹹。可用於調攔椒麻允片、椒麻肚片等菜。

怪味:四川豆瓣醬1.芝麻醬1.糖0.8.醋0.8.花椒粉0.05.油1.蔥、蒜泥各0.1.醬油、鮮湯適量。製法是先以油煸四川豆瓣醬至油變紅,用鮮湯調開芝麻醬,再加上所有作料調攔均勻而成。特點是辣、麻、甜、酸、鹹、鮮、香諸味融為一體,味覺非常豐富。可調製怪味雞丁、怪味鴨片等等。

酸辣味:辣味有用於炒爆菜和用於燴菜之分,前者比例為:四川豆瓣醬1,糖0.6,醋0.9,蔥、薑、蒜及酒、醬油、鮮湯、紅油適量。製法是先煸蔥、薑、蒜和豆瓣醬,再調和其他味料。後者比例為白胡椒粉0.8,醋6,蔥花香菜末6,麻油少許。前者特點是酸辣而香,微有甜味,後者酸辣爽口,上口鹹酸,下咽時始覺辣味。用於炒爆菜如酸辣魷魚卷、酸辣魚片;燴菜如酸辣湯、酸辣燴雞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