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陶瓷名品(3 / 3)

17.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官窯筆筒多書長篇詩文,詩尾常用釉裏紅篆書“康熙傳古”方章。民窯釉麵泛青,多畫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鳥圖。個別帶有紀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筆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筆筒等,這類帶紀年的民窯筆筒,總體特別是胎厚重,底無釉,口沿與近底處往往有暗刻雙弦紋或卷草紋,而這種暗花邊飾在明末崇禎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筆筒、蓮子罐和筒式瓶中經常看到。

18.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莊、古樸,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鎮禦窯廠專門為康熙皇帝祝壽而燒製的。做為禦用養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現許多象征長壽的吉祥圖案如“鬆鶴延年”、“壽山福海”、“鶴鹿同春”、雲龍、雲鳳、雲蝠靈芝、八仙圖等,也有繪山水人物圖、百子圖,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圓孔,沿下青花寫有“大清康熙年製”6字楷書橫款。

19.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圈足略高,比較而言,民窯釉麵泛青,胎要重於官窯青花,足寬厚。盤底一般平整滿釉,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外銷瓷有別於國內用瓷,多為折沿,淺壁。胎極輕,很精致,質量高,青花豔麗,紋飾既有傳統的花鳥紋,也有西方國家的花卉和樓閣等,帶有異國情調。而從文獻上來看,銷往歐洲的居多,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銷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寫有“玉”字款。

20.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碗、臥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鬥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除青花外還有鬥彩,裏外常畫鳳竹紋,采用的是過枝手法,這種由外到裏的過枝畫法,為當時所首創,後期雍正、乾隆廣泛使用。足內寫“禦賜純一堂”雙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畫麵都不是很繁密,裝飾得體。官窯以龍、鳳為主,常見有雲蝠、朵雲、鬆鼠葡萄、牡丹花、八寶、八卦紋等。

21.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麵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見有“清玩”2字,外壁往往畫人物,書“大清康熙年製”雙行6字款的常常通體畫纏枝牡丹。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

22.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3個1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8個、10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隻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人用“隻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麵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麵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麵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23.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獸麵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時期燒製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誌》稱讚郎窯“近複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麵,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曆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25.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采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采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麵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麵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麵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繡等。

26.取材方麵,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後雍、乾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7.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偶見以宮廷或禦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製”、“康熙辛亥中和堂製”(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製”(康熙十一年)、“康熙癸醜中和堂製”(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主要是青花雙罪狀“大清康熙年製”6字款,3行6字。晚期青花既有3行6字,也有雙行6字,後者往往不畫雙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現一橫常豎寫,還有少量的“大清年製”4字楷書款。這種4字款在顏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黃釉碗和青釉瓷器蓋碗等。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體清晰,瘦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寫法有“一撇三臣二筆已”之說,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征鮮明。

28.仿明款識有“大明年製”、“永樂年製”、“大明永樂年製”、“大明宣德年製”、“成化年製”、“大明成化年製”、“大明正德年製”、“大明嘉靖年製”、“大明隆慶年製”、“大明萬曆年製”,從數量上看有一半是寫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書,其次是寫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29.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複雜,區別很多,多數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定有關係。往往寫堂名款,雙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讚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數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沒有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常見:“碧雲堂製”、“興裕堂製”、“兆慶堂製”、“惟善堂製”、“慎德堂製”、“慎德堂博古製”、“杏林軒製珍玩”、“叢菊齋製”、“拙存齋”、“白雲堂依古製”、“應德軒博古製”、“全慶堂仿古製”、“芝蘭齋製”、“天寶堂製”、“宿雲齋”、“三元堂製”、“筆花齋製”、“世錦堂製”、“中和堂製”。吉言讚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傳臚首唱”、“益友鼎玉雅製”、“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文章山鬥”、“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隻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有些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爵杯、香爐、荷花等圖案標記。盤、碗的足內常寫“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繪筆、銀錠、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繪雜寶、方勝等。

30.康熙青花寫幹支年款的很多,絕大多數書於器身文尾,按年代順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筆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紋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盤、青花八仙爐,“癸醜”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筆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詩句套杯,“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爐,“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詩句筆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雲龍爐,“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漁家樂圖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騰王閣序筆筒,“丁醜”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羅漢紋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紋鳳尾尊等,這些帶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對我們鑒定同類型器的年代確認,深入係統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依據。

5. 潮州陶瓷——別具風格的陶瓷藝術

潮州瓷塑製作鼎盛於宋代,明代以後南移楓溪。解放後,楓溪瓷塑得以更快發展,逐漸形成“清新、素雅、細膩、玲瓏”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陶瓷一大流派,有“中國瓷都”之稱。

楓溪瓷藝利用雕、鏤、塑、捏、貼、刻、劃、印、壓等技法,通花(鏤空瓷)、瓷花(寄花瓷)是最具特色的產品,充分展示了楓溪瓷的玲瓏剔透、清雅、華麗的藝術風格,令人賞心悅目。

潮州陶瓷曆史悠久,積澱深厚,演化有緒。自8000多年前之新石器時代開始,代不間斷。楓溪境內周圍也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貝坵遺址及陶器的發現和唐宋窯址的遺跡。宋代筆架山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便有大量人物、動物瓷的製作,為全國同期各窯口所罕見。宋以後,楓溪成為陶瓷生產中心,一直延續至今。

潮州楓溪瓷藝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同時也吸收潮州民間藝術之精華,形成了富於藝術特色的獨特風格。

楓溪瓷藝的藝術製作手法獨特多樣。技法上雕、塑、鏤、捏、貼、刻、劃、印、壓等多種,裝飾手法也獨特多樣。人物瓷塑、動物瓷塑有寫實、誇張、變形等藝術手法,光彩照人,神韻獨具。通體鏤空藝術瓷彩通花瓷,與捏塑瓷花結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藝,在國內外瓷壇獨步,多層次鏤空和寄貼立體瓷花,技藝卓絕。

楓溪瓷藝題材廣泛,品種繁多,主題突出,格調高雅,催人奮進。但隨著時代變遷,工廠改製,原有創作組藝人星散,不少人為生計改弦易轍,放棄了原先的追求。中青年藝人多數下海,為企業生存發展而奔波,造成瓷藝人才的青黃不接。一批老藝人相繼謝世,其他幾位代表人物年事已高,獨特技藝難以為繼,後繼乏人。藝術陳設瓷的產量、產值、件數大量萎縮,一些技藝已處瀕危狀態。

將其列入非物質遺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搶救保護,對於保護有突出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瓷藝,保護和發展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藝術,促進藝術的創作、欣賞、收藏、研究、繼承和發揚我國陶瓷藝術,促進對外文化交流,發展地方經濟、促進陶瓷經濟、文化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

6. 透明陶瓷簡說

通常我們見到的陶瓷產品都是不透明的,著名的景德鎮薄胎瓷,也隻能稱為半透明。有沒有象玻璃一樣的完全透明的陶瓷呢?有,在現代陶瓷中有一類象玻璃那樣晶瑩明亮的陶瓷,它就是透明陶瓷,又叫光學陶瓷或者玻璃陶瓷,其品種目前已達幾十個。

什麼叫做透明陶瓷呢?簡單地說,透明陶瓷就是用玻璃的生產方法製造出來的陶瓷。透明陶瓷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學原料,諸如氧化鋁、氧化鎂、氧化鈣、氧化鈹、氧化鋯、氟化鎂、氟化鈣、氟化鑭、硫化鋅、硒化鋅、碲化鎘等,經過原料處理、成型和高溫燒結等工藝而製成的。它對原料以及製造工藝的要求相當嚴格,例如,原料必須要有很高的純度和粒度。因此透明陶瓷的價格很昂貴,是現代陶瓷中的高級製品。

透明陶瓷的製造是有意識地在玻璃原料中加入一些微量的金屬或者化合物(如金、銀、銅、鉑、二氧化鈦等)作為結晶的核心,在玻璃熔煉、成型之後,再用短波射線(如紫外線、X射線等)進行照射,或者進行熱處理,使玻璃中的結晶核心活躍起來,彼此聚結在一起,發育成長,形成許多微小的結晶,這樣,就製造出了玻璃陶瓷。用短波射線照射產生結晶的玻璃陶瓷,稱為光敏型玻璃陶瓷,用熱處理辦法產生結晶的玻璃陶瓷,稱為熱敏型玻璃陶瓷。

透明陶瓷的機械強度和硬度都很高,能耐受很高的溫度,即使在一千度的高溫下也不會軟化、變形、析晶。電絕緣性能、化學穩定性都很高。光敏型玻璃陶瓷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性能,就是它能象照相底片一樣感光,由於這種透明陶瓷有這樣的感光性能,故又稱它為感光玻璃。並且它的抗化學腐蝕的性能也很好,可經受放射性物質的強烈輻射。它不但可以象玻璃那樣透過光線,而且還可以透過波長10微米以上的紅外線,因此,可用來製造立體工業電視的觀察鏡,防核爆炸閃光危害的眼鏡,新型光源高壓鈉燈的放電管。

透明陶瓷的用途十分廣泛,在機械工業上可以用來製造車床上的高速切削刀,汽輪機葉片,水泵,噴氣發動機的零件等,在化學工業上可以用作高溫耐腐蝕材料以代替不鏽鋼等,在國防軍事上,透明陶瓷又是一種很好的透明防彈材料,還可以做成導彈等飛行器頭部的雷達天線罩和紅外線整流罩等;在儀表工業上可用作高硬度材料以代替寶石,在電子工業上可以用來製造印刷線路的基板和鏤板,在日用生活中可以用來製作各種器皿,瓶罐,餐具等等。

總之,透明陶瓷幾乎在許多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用武之地,其品種之多,本領之高,用途之廣泛,真不愧為陶瓷工業中的一顆透明瑩亮的明珠。

7. 別具風格的陶瓷硯台

硯是研墨筆的工具,相隨於古時文人士大夫的寫字繪畫中。它起源較早,而且伴隨著墨的變化而改變。

硯台的種類較多,以石硯為最,自古文人就把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定為中國的“四大名硯”。其中唯有澄泥硯不是石製的,其餘三種皆為石製的硯台。

陶硯

陶硯製作始於漢代,後世多有燒製。現今仍存於世的西漢“十二峰陶硯”,奇峰競拔,形象古樸而生動,當屬現存世硯台中的精品。唐代時還燒製了三彩硯台,這在唐代墓中也多有出土。在宋代時陶製硯台的製作品加大,而且更加完美,據史料載,在宋代時曾有一製硯名匠,人稱萬道人,其所製的陶硯可與當時的端硯、歙硯相媲美,甚至在當時的價錢超過前兩者的價錢。曾有一文人買過其製作的一方陶硯,磨研30餘年仍然發墨如初,被此文人視如珍寶。

四大名硯中的澄泥硯也屬於陶硯,澄泥硯的製作過程相對比較獨特。製硯工匠從河水中篩得極細的泥土,做成結實的坯塊,風幹後雕琢成硯形,放在火中燒煉而成。其珍品性能極佳,古書上曾記載,澄泥硯可以“一匙之水,經旬不涸,一窪之墨,盛暑不幹”。這些記載雖有誇張,但也說明了澄泥硯在當時文人心中的地位。其實在唐代以前,歙、端石硯還沒有出現,泥硯就成為古人作書作畫的唯一研墨器,澄泥硯本來就是陶硯,因其品質優良,才得以與石質的端硯、歙硯和洮河硯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硯。但因為其為人工燒製,燒製的技術也不同,所以不像石硯那樣為某一方的特產,質量也會因地而異,其中雖有佳者,但劣品也不少。目前收藏普遍認為山西絳縣和江蘇寶山燒製的澄泥硯是相對比較好的。澄泥硯的好壞可以從顏色和斑點上看出:鱔魚黃顏色的最好,綠頭青次些;黃土有斑點,叫砂斑點,點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綠豆砂,一般大小斑點都有的是上等,很適合落墨。

澄泥硯在陶瓷材質的硯台中的市場是最好的,更多的是因為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市場中常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澄泥硯,此時的澄泥硯保存的相對比較完好,更由於此時藝術性的加強,使澄泥硯更成為文人手中的玩物。但也有一些元以前的澄泥硯由於存世量少,許多藏家不認,且難於鑒定,因此市場價位還很難確定。

除了澄泥硯之外,還有一些陶製的硯台是比較有特點的。在南北朝、隋唐時期,當時的陶瓷工匠們模仿辟雍設計出了辟雍硯。辟雍硯是極富觀賞價值的藝術珍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製瓷業的迅速發展,陶瓷硯台大量湧現,其中以一種造型為帶足圓盤的瓷硯最為流行,這也是隋唐時期辟雍硯的前身。魏晉時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圓盤硯,南北朝變化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硯、辟雍硯,到了隋唐時期,發展出了圓形多足的辟雍硯。辟雍硯的硯麵居中,研堂與墨池相連,硯台中心高高隆起,硯台四周留有深槽儲水,以便書畫家潤筆蘸墨之用,顯示出它的實用功能。硯的下部用為數眾多的珠足承托,足部明顯突出,往往還有紋飾。辟雍硯的造型獨特,顯示出製作者獨具的匠心。

陶硯中還有一種叫做瓦硯,也即是用古代建築物上的瓦改製而成。瓦硯之材多取自秦漢晉宮殿殿瓦,如阿房宮、末央宮、銅雀台等。目前發現最早在唐代就開始盛行製作瓦硯之風。這種宮殿的瓦所取之土質極為細膩,燒製工藝極精,不易滲水,特別是銅雀台的瓦,瓦以土和胡桃油相拌,還摻入了黃丹,鉛、錫等物,製成硯台後質地細膩,堅如石,不費筆而發墨,是一種很別致而珍貴的硯台,這是前人所始料不及的。此種硯台傳世品極少,市場價值極高,但由於材料為瓦質,也有許多收藏家並不是很認識,他們鑒定不了此硯的真偽,因此許多瓦硯目前還埋沒於民間收藏之中。

瓷硯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青瓷硯,此時端硯,歙硯還沒有開始實用。在這個時候,瓷硯台多有足,用以加高硯身,與當時席地而坐,多用矮幾的習俗相融。三國時期的硯台製作相對比較精細,硯台在此時還有蓋子,多為三足,足的形狀多做成力士或熊形,但硯麵是比較平坦的,水與墨在硯麵中不能分開,還是有缺點的。到了西晉時期的硯台,硯的足也是三足的,但足的形製多為蹄足,足部比三國時期的高,製作也比較精巧。到了東晉時期,硯台的製作則比以前要粗糙,多為蹄足,足比西晉時更高.硯麵較西晉時的突起,此時硯台的足已不僅僅局限於三足了,以四足、五足者為多。南北朝時起硯麵的突起現象和足的數量都較東晉更甚。此時的足一般已多至6至8個,製作則更為粗糙。

硯台在隋代還繼續流行,其最大特點就是把以前的蹄形足改為水珠形滴足,使得硯麵更為突出,利於水和墨的分開。到了唐代,硯有了很大的改進,一般硯麵平坦,周圍有了溝槽以供存水,硯麵以下則是圈足,圈足外撇,圈足的周壁上往往鏤孔。而有圈足與硯麵之間的假足則更多,更多的是用來裝飾。

宋時是瓷硯製作的高潮,出現了白中泛青的影青瓷硯,極耐磨研的龍泉瓷硯、建窯墨瓷硯和綠瓷硯等,在色澤和形製方麵均有獨到之處。明清時瓷硯仍不乏製作,現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清代一方青花圓形瓷硯,代表了清代瓷硯的製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