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笛子的簡介
笛子也稱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唐代稱橫吹,是沒有笛膜的。唐代隻有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後這膜就移至橫笛上,而簫管就不再貼膜了,如今隻有朝鮮簫才貼膜。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也有十孔笛,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而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如今竹笛又分為C調笛、D調笛、E調笛、F調笛、G調笛(又稱梆笛)、A調笛、B調笛,音色由低沉到尖細 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
2.笛子的曆史
遠古時代
中國笛子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且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也就誕生了出土於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約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曆史。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現在的民間樂曲《小白菜》。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了7孔賈湖骨笛(距今約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製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製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漢代、北朝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製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曆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製、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唐代、宋代和元代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製“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係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宋笛製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現代
20世紀六十年代,趙鬆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曆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曆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歎: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曆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成霜。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3.笛子形態的變化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製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製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製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曆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製、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製“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著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係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製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鬆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曆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製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從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而這個相似卻走過了七千多年的曆程.笛子在這七千多年曆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令世界驚歎: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地魂麗多姿.曆代文人曾為它寫下了無數美妙的詩篇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促杜工部潸然腸斷,使喻成龍鬢發成霜。
近年來,隨著中國考古的發現: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年)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為豐富多彩.如以形製為名:飾龍謂:\"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麵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渭:\"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仍謂\"尺八\".我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以典故為名如: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後人讚好笛子謂:\"柯亭笛\".《史記》記載伍子胥曾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為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猿臂笛\"等顧名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為名如:四川薑笛的\"薑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由於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例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為“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