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興旺時期,笛曲豐富,人材輩出,隨著唐朝歌舞音樂和大曲的盛行,出現了許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孫夢秀、尤承恩、許雲封等一代神笛.漢代和晉代的馬融、蔡邕、桓尹、綠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雲回》、《雲州曲》等,遺憾的是曆代眾多的笛曲卻沒有譜子能留傳下來,就現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晉代桓尹的笛曲,也隻能從古琴譜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滾滾長江.自五十年代以來中國竹笛再次掘起,更放異彩.以北派馮子存、劉管樂,南派趙鬆庭、陸春齡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風均以深厚的民間音樂功底譜寫及改編了一大批笛曲,為以後幾十年的笛曲和笛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笛子的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江後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輩出無窮。無論從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脫穎、創新,使笛子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並逐漸擺脫了南、北之分的概念。樂曲的內容從強調地方風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畫,廣泛吸取其它藝術品種及姐妹樂器的技法而融彙貫通,大大豐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現力,1991年朱踐耳先生為竹笛和22件弦樂器而作的室內交響樂《第四交響曲》榮獲瑞士瑪麗.何塞皇後國際交響樂大賽獎.國外評讚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響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見中國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廣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4.笛子的構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麵去節中空成內膛。笛塞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裏。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個孔。主要用來貼笛膜。笛膜在這裏起著變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沒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種獨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些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可用來調音,起著劃定笛子最低音範圍的作用。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兩個孔,可用來調高音,起著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係飄穗之用。海底又稱笛腦,是由笛塞內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內膛,它阻止氣流向上流動,使口風向下流動,集中發音。纏絲使用絲弦,纏於笛身外麵,共有21道至24道,起保護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飄穗:係於助音孔上的裝飾品,通常用絲帶編成。鑲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稱為鑲口。竹笛的品種和規格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紮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製。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我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昆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梆笛: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稱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製。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定調笛:每支笛子固定一個調,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適應不同調子樂曲的演奏,最適宜獨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它給吹奏者帶來方便,可以不變指法,隻用與樂曲相應的調笛吹奏即可。定調笛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製插口以調節吹孔與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進的定調笛,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調節管長來控製音準。定調笛將對我國的竹笛名稱統一起積極作用,因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這既符合民間傳統演奏習慣,又解決了笛子在調高問題上的混亂,並為記譜和演奏帶來很大方便,它完全適用於傳統的六孔笛和各種改革笛。

玉屏笛:產於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地的小水竹製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麵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風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短笛:又叫學生笛,笛身短小,一般無基音孔。分有膜孔和無膜孔兩種,練習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年來隨著樂器的改進,加之音樂多樣的發展。笛子種類也就越來越豐富。例如:低音長管、彎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於b1的稱為\"低音笛\",如:大A調、大G調、大F調、大調、大C調等。按指方法手指按孔的方法是: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別按第一、二、三音孔;大拇指托住笛身下方第二、三孔之間;小指輕輕貼笛身或自然放置。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別按第四、五,六音孔;大拇指托住六孔偏膜孔下方;小指自然放置於三、四孔之間偏外方。正確的口形吹奏時上下唇向兩邊稍有咧開,像微笑時的樣子。嘴唇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過鬆。吹奏前先將嘴對準吹孔,並與吹孔形成直角。為幫助初學者掌握正確的姿勢,這裏引用著名笛子演奏家趙鬆庭先生根據多年竹笛教學經驗總結出的口訣如下:風門正,笛身平,頭要直,胸要挺。拇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搖金。虎口之間可容蛋,關節舒暢手才靈。六指按孔要嚴密,指指放鬆成弧形。高低起落有規格,多餘動作丟幹淨。口勁鬆緊隨我意,口風粗細由我心。雙臂張開四十五,青龍白虎全都行。演奏姿態忌做作,嚴肅認真見真情。

(1)風門指上下唇之間的小孔。吹低音時,風門要大,吹高音時,風門要小;吹強音時,風門要大;弱音時,風門要小。

(2)口勁指控製唇部鬆緊的肌肉伸縮力。通過口勁的鬆或緊,達到控製音量、音色、音高的目的。初學時用一般的口勁,隨著練習的進度,可逐步提高控製能力。

(3)口風指吹氣的強度及用氣的流量。

(4)位置指風門與吹孔之間所構成的角度。吹奏各調音階的方法正常情況與孔成直角。將笛子六個按音孔全部關閉吹奏出的音,就是這個笛子的筒音。笛子的種類很多,常有C.D、E、F、G、A、B等各調的笛子。現以筒音為A的笛子為例來講如何吹奏音階。如筒音A當做\"5''''''''音,就可以吹出1:D的音階來。全按時奏音,打開第一個音孔就可發出\"6\"1一、二孔(也就是開二孔)是\"7\"音;開三孔是\"1\"音;開四孔是\"2\"音;開五孔是\"3\"音;開六孔便於吹響,我們可以先把六個音孔全部打開,全部打開吹出的音是\"4\"音。然後再按,上一孔\"3\"音,由此向下做\"3217的練習。呼吸與換氣的方法呼吸,首先要有正確的姿勢,使呼吸器官處於自然狀態。目前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通過胸膜和腹部肌肉的活動來控製氣息。這種呼吸方法要求腰要直,胸要挺,肩要平,深吸一口胸部周圍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漸擴張起來,並用小腹和橫膈膜控製住氣息,然後將氣息均勻這時可以感到腰部肌肉和胸肋骨逐漸收縮。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情形:

(A)1米以外處點燃一支蠟燭,把它吹滅,通常你會下意識地深吸一口氣,這時的吸氣往往是很用力並且一定是胸腹式相結合的。

(B)(B)你可以試跑500米,然後突然停下來,這時你的呼氣相當急促,頻率加快,吸氣的位置也會比平時深。這就是胸腹式結合,而不可能隻是胸腔運動。這些日常生活中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與吹笛子時的呼吸動作很相似。所不同的足,對吸氣要快,呼氣要有控製。這裏引用趙鬆庭先生總結的呼吸要領口訣如下:雙肩不可上下動,胸腹同時來擴張。

緩吸平吹全身鬆,腹肌不必空白忙。急吸超吹勁往下,丹田鼓氣力度強。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聲響。莫到無氣才吸氣,均勻呼氣流水長。采用急吸法,即用口鼻同時將氣吸入,吸氣的動作要快,呼氣時氣流要集中;另外一種是循環換氣,開始練習時可以不拿樂器,但要保證口形的正確,吸氣後利用口腔收縮將氣擠出,同時用鼻子吸氣使氣流不斷,然後再用笛子練習。

5.笛子的分類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曆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一號墓中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根據《呂氏春秋》、《玉海》等文獻中記載的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笛的傳說,以及從隨縣出土的兩根竹製的橫吹笛子推測,我國最遲在黃帝時代(公元前2400年)就已經有了竹製的笛子,到了漢、晉時期,根據音律學的理論製成了長短不同的笛子。晉書中載有笛子演奏家列和的一段話:\"每合樂時,隨聲之清濁,用笛有長有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同時期的蔡荀、梁武帝等人,都曾作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個律,於是\"被以八音、施以七音、莫不和\"。晉時已經有了\"順笛\"(豎吹、管子裏塞一塊有槽的木頭,一吹就會發音)和\"手笛\"(長九寸,類似當今的高音笛)。隋朝後,為了解決十二律笛過於繁瑣的弊病,就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笛子。唐朝的呂才,製成\"尺八\"豎吹,在當時很流行。它隨著唐朝的雅樂,流傳到日本。與此同時,劉係製作了七星管,貼上笛膜以助發聲,他也是最早談論笛子貼膜的人。到了宋朝又出現了吹孔在中間,兩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據宋史記載:此笛足以仂、十二旋相為宮,亦可通八十四調,其製如雅笛而小,長九寸與黃鍾管等,其竅有六,左四右二,樂人執,掛兩手相交有拱揖之狀,請名曰拱辰管。\"這種笛類似今天的大口笛。在宋朝之後,竹笛的形製就和現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樣了。由於戲曲盛行,竹笛成了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兄弟民族的音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單就漢族來說,也都有不同地區的不同特色。現將幾種不同的笛子及演奏特點簡介如下:

一、北方的笛子

北方的笛子多為梆笛(高音笛),發音高亢、嘹亮。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在演奏當地色彩的樂曲(包括各種地方戲曲)時,以“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為多用。氣息運用上較猛。如秦腔、眉(右邊加耳旁)戶、蒲劇、河北梆子等,隻要多吹一吹這些歡曲音樂,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傳統演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