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器千姿百態,造型各異。清代玉工善於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曆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糅合變通,創造並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治玉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明清時期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日臻密切,爐、薰、瓶、鼎、簋等仿古造型的玉器層出不窮。玉質的茶酒具非常盛行。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用玉來做筆洗、水注、筆筒、墨床、鎮紙、臂擱等文具,或以玉器裝飾陳設。由於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明清玉器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應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5.古代玉器的特征
中國玉器發展史已有數千年,各朝各代因為對玉的認識使用不一樣,因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紋飾風格和器具形製。至千年後的紅山文化時期,玉器中出現了豬、龍、螭、鳥、勾雲形器、璧、獸等類似於圖騰的象征性紋飾,其特征為表麵刻劃陰線,獸麵紋。又三千年後的良渚文化玉器有了琮、璧、璜、管、冠形器、琀等禮祭用品,不僅豐富了玉器的用途種類,且出現了表麵陰刻、獸麵紋、人麵紋、幾何形等多樣化的豐富紋飾,充分說明了當時人們生產力水平和意識信仰觀念的提高。
(1)新石器時代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製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又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隻有族群裏少數頭麵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
依據考古資料分析,我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大約是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到距今6500年之間。目前發現的主要玉器遺存有內家古興隆連文化、遼寧阜新變海遺址、中原的裴李崗文化及早期的仰韶文化、浙江的啊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等等。這一階段尚處於母係氏族公社時期,或曰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器出土的數量還比較稀少,形製簡單,多傾向於工具原型件裝飾。打磨程度也較基本無裝飾紋樣。這一切奇怪,當時尚處於涉足玉域的初期。從實用的角析,玉石一般都比較堅硬磨不易,在生產力極度假條件下,還不太可能利用、製造大量的工具。從社會角度而言,當時的物質這不夠豐富,社會等級也尚芽,母係氏族之間也較少戰爭和殺伐。因此,除少飾而外,以財富、炫耀、禮儀等社會統治心理為內其他玉器顯然還不具備證條件。這一階段的墓葬中僅仍有單件墜飾出現,代品種是玦、璜、珠、琀、墜後期大約是在距今6500~4000年之間,這一階段,我國史前玉器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從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文化比較當中,人們可以發現,新石器時代玉器也是經曆過一個從簡到難、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客觀發展過程。最初,我們在裴李崗文化和仰韶文化早期的墓葬中,隻能是零星地出土一些玉件,有時候發現一兩隻玉墜。但再發展到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階段,動輒即有成百上千的玉器出土。這一階段玉器遺存的主要代表有東北的紅山文化、山東的大漢口文化和龍山文化、華中的大溪文化、長江中下遊的潛山、含山遺址和輟澤文化、良渚文化、華南的石峽文化、台灣的卑南文化等等。可謂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玉器除保留早期的品種而外,新創造了反映後期觀念特征的五大代表性品種;璧、琮、斧、鈉、刀,更出現了玉人像、玉對像、玉動物形象、玉製器用物品、玉宗教器皿和玉儀仗器皿等等。品種造型極大豐富,平麵走向了立雕,緊身裝飾了紋樣,粗糙變成了明潔亮澤。在玉器的使用上從前期的人身裝飾躍入到後期以神權政治為核心的禮儀性用途。正是這一實質性變化;鋪墊了後來在文明社會中、在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的中國玉文化的最初基石。我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工藝特征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麵用料方麵、造型方麵、裝飾紋樣方麵、鑽孔形態方麵。
用料特征主要是以片狀玉器為主體,這是當時的琢玉工藝所決定的。古人在擇料時,首選的是片材,或以整料開片,然後再下料琢磨。故一般而言,無論是哪一個玉器品種,都是在玉片的基礎上成型的。在琢磨過程中,由於靠近邊緣的地方打磨比較方便,所以最終器形多中間隆起而四周較薄,或邊緣成坡狀。這是新石器時代單件玉器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造型特征以簡練和概括為主要風格。基本形態以幾何形與像生形為主體,幾何形中又以圓形與方形為主體,例如墨、環、璜、錫等器都是在玉片的基礎上製成圓形主體,而斧、鈉、刀、鏟則是在玉片的基礎上琢成方形主體。至於玉琮乃方圓與立體並用,涵史前宗教哲學思想觀念,是更高一層的造型創意,很值得後人借鑒。像生類造型含各種動物及神人神獸造像,動物形體一般比較簡單,著重頭部的造型,身體部位則作高度的概括或於脆省略,全身突出頭部,頭部又突出眼睛,目紋和臣字眼是新石器時代像生形玉器的一個突出的藝術特征。
線紋特征是以線刻紋樣作為玉器表麵的裝飾,這也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一個很鮮明的藝術特征。線紋的類型有陰刻直線、陰刻直線網紋、陰刻曲線紋樣及陰刻沒粗線紋。更有一種減地凸雕,其做法是先琢淺刻陰線,然後再將線條兩邊的玉麵沿刻線的邊緣逐漸向外磨四下去,形成凸起的淺線紋。這是一種很有立體感的凸起線,很富有裝飾意味。
鑽孔特征是以兩麵對穿為主要鑽孔方式。由於當時施鑽工具耐磨性能不高,所以鑽孔外麵的直徑較大,裏麵的直徑較小。孔圓有時也不夠規矩甚至呈腰圓狀。在兩麵對鑽的過程中由於對鑽位置經常不準,造成對口錯位,兩孔接頭處還留下台階。這都是原始玉器的重要特征。
(2)春秋時期
春秋戰國以“禮”製國,禮器類別眾多,各有不同的外形和紋飾,且各具特色。以薄體圓形器而言,中間孔大的叫“瑗”,中間孔小的叫“璧”,介於兩者之間的叫“環”,此類玉器多為素麵,少數有弦文、穀紋、蒲紋、獸紋、乳丁紋、雲紋、龍紋、螭紋、鳥紋等裝飾。
圭:為下平上尖或平整的長方形玉片,是君臣朝會之物,其尺寸代表主人的身份。紋飾則有人麵紋、獸麵紋、鳥紋、幾何紋飾等。
琮:呈外方內圓中空柱形。《周禮》記載,璧、圭為王公諸侯男性所用,琮為王公諸侯夫人所用,璧禮天,琮禮地,琮外壁有陰刻細線也有素麵。
此外還有璋、琥、璜等,而紋飾則有龍形、魚形、鱗紋、雲紋、鳥紋、三角紋等,較為繁多。
(3)漢代
漢代出現了名目繁多,用途齊備的玉葬器和劍飾,佩玉中出現玉舞人、鷹、熊、仙人、辟邪、璽印、鳩首杖,人物動物此時也常見。漢代玉器寫實立體,其時的“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遊絲毛雕”)充分反映了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和精進。
兩漢玉器於全國各地多有出土,較重要的有廣東南越王墓、北京太葆台墓、河北滿城劉勝墓、湖南長沙砂子塘象鼻嘴一號墓、楊家山墓、河南洛陽燒溝、安徽毫縣鳳凰台、南京鄧府山等地發掘的漢墓。漢代玉器的主要品種有璧、圭、琮、璜、璋、韘、觹、帶鉤、笄、剛卯、劍飾、人物、動物、杯、碗、枕、座屏、樽、琀、玉衣、眼蓋、鼻塞、口塞等。漢代玉器中禮器的地位明顯下降,一些玉琮被改製為別的器物,個別考古發現的完整玉琮也是前代舊物。玉圭數量較少,一般都較小,光素無紋者多,僅見山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漢代玉圭,表麵飾有凸起的線紋。漢代的玉璧數量較多,但一般不用作禮器,多用於玩賞、佩帶、殉葬,璧的表麵多飾穀紋、蒲紋、螭紋或獸麵紋、鳳鳥紋。常見的玉璧有如下幾類:
分區飾紋璧。璧的表麵用圓周形繩紋分為二個或三個區,內區飾蒲紋,外區飾獸麵或鳥形紋飾,絞飾由極細的陰線刻出,相間琢有較粗的陰線。這類璧的表麵極平,一些還有玻璃光澤。
穀紋璧有兩種:一種穀紋小而細密,另一種則為稀疏的小圓粒,近似於乳丁紋。漢代還有一種顆粒較大的乳丁紋璧。這類璧以河北省定縣東漢墓出土的玉璧為代表。
另外帶有裝飾的璧,這類璧或稱係璧,裝飾多為鏤雕,或為螭龍,或為勾連的雲紋,還有的帶有“長樂”、“益壽”、“宜子孫”類篆字。
雙螭璧。璧表麵帶有凸雕的雙螭紋。
鏤雕璧。璧表麵鏤雕紋飾,大葆台漢墓出土的一件鏤雕璧,中部鏤雕似一韘形佩。漢代玉佩中最突出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是韘形佩,又稱雞心佩,佩形似盾,中心有孔,兩側有裝飾紋。紋飾延伸到璧表麵,以凸雕紋飾為多,最常見的是螭紋。
漢代的玉帶鉤有獸頭帶鉤、鳥頭帶鉤和螭紋鉤。獸頭鉤鉤頭為獸頭,有的雕得很精致,尖耳、凸眼、方唇;有的雕得很簡練,類似漢八刀的雕法,鳥頭鉤的鉤腹較寬,有簡練的長而凸起的條紋,以示鳥羽;螭紋鉤則在鉤腹雕螭。
漢代的喪葬用玉極其發達,以玉衣最為矚目,配有玉璧、九竅用玉、玉蟬、玉豬等。玉衣分為金鏤、銀鏤、銅鏤,由青碧色玉片連成,玉片光素無紋。玉蟬則為薄片狀,雕琢極其簡練,有的僅為三棱狀玉塊,背部有一凹槽,也有的雕琢出細陰線翼紋。玉豬用於墓主手中,圓柱形,坡邊狀陰線琢出分割線,以示四肢。玉豬一般為青玉製,有玻璃光。
漢代玉器中最突出的和最有特色的作品是玉人、玉鳥獸、玉杯和玉具劍。常見的玉人有兩種:一種為舞人,形狀有較固定的格式,長袖起舞狀,一手置胸前,一手置頭上;另一種玉人為翁仲,似直立的老人,用簡練的幾刀雕出。漢代玉鳥主要為玉鳩和玉鳳,鳩頭方而不圓,凸眼,身飾紉陰線刻的裝飾紋。玉獸種類很多,有辟邪、天馬、熊、牛、羊等:辟邪形態多種多樣,有翅,分前後二組羽,身飾“O”“v”等樣的裝飾紋。一般都很有氣勢,以長頸、凸胸者為多。熊與牛的頭部很小,身肥大,臀與肩部似前後兩個球。羊則有卷曲的角。這類玉獸的頭型、尾部雕法都極有特點,是識別漢代玉獸時必須注意的。漢代玉獸一般用作玉鎮,也有的將腹內掏空以貯水,作為硯滴,目前發現的有鳩形、羊形、飛熊形硯滴。漢代的玉杯在河北定縣、廣西貴縣、陝西鹹陽、廣東南越王墓都有出土,傳世品中也不乏玉杯,同戰國時期相比較,漢代玉酒器數量要多得多,使用也更廣泛。玉劍飾在春秋時已出現,到了漢代盛行玉具劍,考古發現的玉具劍分別於劍首、劍格、鞘身、鞘下端飾玉,其名稱目前尚不統一。另外《釋名》釋“琫”為劍鞘口飾玉,但在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尚未發現實物。漢代玉劍首多為圓形(春秋、戰國時有近似立方體的玉劍首),飾渦紋、穀紋、勾雲紋者為多。劍格一般為菱形斷麵,高度較小,表麵飾獸麵紋,劍鞘飾稱“璏”,有長短兩種,分別飾瓦紋、勾雲及獸麵紋、穀紋、螭紋等,其中以螭紋為多。鞘下飾玉稱“珌”,戰國時的作品以“T”形紋為多,漢代則出現了較多的螭紋珌。
漢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外,各種用於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
(4)漢代以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玉雕仍以寫實主義為主,出現了神鬼怪獸及後來十分重要的“如意”題材飾品。
金銀器融入玉器的創作始於隋。隋唐時宗教盛行,玉法器神像隨處可見,鏤雕技藝大量運用,且工藝精湛,造型別致。
宋元時期玉雕業形成了玉雕市場、玉器店這樣的專業場所,玉器漸趨平民化、世俗化。宋玉特點在於仿品結構琢法更圓潤、精美,元代首創“花下壓花”玉雕手法,使作品出現多層次。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鈕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竟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裏,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隻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裏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明代玉雕圖案出現大量民俗故事、吉祥圖形,生活化、世俗化、裝飾化成玉雕的主流,做工精細、圖文清雅、婉約流暢、傳神達意,不著意表現細部,風格厚重,行內稱“粗大明”。
到了清代,中國玉器進入顛峰時期,玉雕技術集曆代之大成。主要品種有陳設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吉祥和禮品用具以及宗教用器。清代早期玉雕風格循規蹈矩,精細萬分,美妙絕倫,與明朝“粗大明”風格迥異。畫麵極為豐富,出現了異域風格的畫麵,創製了透雕、高浮雕及各類造型。清代玉工善於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曆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揉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玉器的紋飾越發精美,工藝越發精湛,題材越發廣泛,華夏民族5000餘年文明史在玉器作品上一點點鐫刻下來,成為閃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