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使用的玉材主要有岫岩玉、南陽玉和新疆和田玉。南陽玉因其產地在河南省南陽地區而得名,又因其真正的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為“南陽玉”。南陽玉色澤鮮豔,質地細膩,光澤好,硬度好,半透明至不透明,上好的綠色南陽玉可同翡翠媲美,因此,德國地質學家曾稱南陽玉為“南陽翡翠”,其實南陽玉在地質學上稱為“蝕變斜長石”,硬度為6~6.5度,有玻璃光
新疆和國玉又稱“軟玉”,俗稱“真玉”,狹義上講“玉”僅指新疆和田玉。和田玉較其它地區的玉質更細密,硬度更高,色澤更潤,尤其是和田玉琢製的玉件,經盤玩後所產生的包漿和寶光是其它地區的玉質所不能媲美的。
新疆和田玉的學名是透門石--陽起石礦物,硬度為6~6.5,因此和田玉非常硬,通常不“吃刀”,可以用它割劃玻璃;比重為2.96~3.17,所以和田玉拿在手中有份量,行家稱之為“夠手頭”,給人的感覺是往下沉,密實有力;在顯微鏡下著和國玉為雲母狀絲樣纖維樣結構,因此和田玉具有一定的韌性,並且會發出溫潤柔和的寶光。
新疆和田玉從出產處來講,可以分為仔料和山料兩種。仔料
俗稱“子兒料”在和田的三河東部有白玉河,西部有綠玉
河,綠玉河西部還有烏玉河,每年夏秋,旱季到采,當地維族人便下河采摸水底出產的仔玉。為何水底會產生玉呢?這是因為山玉由於山洪暴發、冰雪融化等原因被衝入河中,經過數幹年乃至上萬年的滾動、浸泡,該裂的地方裂開了,該碎的地方碎了,幾十公斤的山
玉僅剩下數公斤了,這數公斤的玉料便是仔料。因此仔工全部都是圓圓滑滑的,由幹長期在水下浸泡,仔工表皮會呈現出各種皮色,其中以紅褐色為多。仔玉產量很低,特別貴重。其中質量最佳,精光內蘊,剖開後玉麵如凝脂,胎質堅潔細膩,厚重溫潤,為古玉雕刻中首選的上乘之料。
山料顧名思義為山上所產之材料,在新疆和田、葉爾羌、莎車、目末等地均有出產,以和田和葉爾羌為好。山料不易開采,古時候由人工用鋼釺、棒錘等從懸崖峭壁上鑿下采,再靠人力或牛車往外運,如遇到大塊的玉料,則在冬天用水潑地使地麵結冰,然後用牛馬來拉,可見山料的開采和運輸都是相當困難的。上等的山料心子與仔料相差不大,與仔料相比僅不夠溫潤而已。大多數的山料裂紋較多,幹澀,油性差,且硬度亦相對較低,但是山料的優點在於它塊大,清代許多大件的玉雕作品均為山料雕成。如中國第一大玉雕“大禹治水圖”玉山,就是用一塊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達五千公斤的山料,曆時十一年雕琢而成,玉山的製成是中國製玉曆史上的奇跡,是一件無以倫比的藝術珍品和無價之寶。
漢代以後,中國的玉雕材料主要是新疆和國玉,在唐宋時期出現過較多的瑪瑙件,清代中期開始大量使用翡翠。翡翠又稱為硬玉,硬度為6.5~7,比重為3.33,上等的弱翠料是非常珍貴的玉石材料,水頭足,綠色純正的翡翠尤為難得,價格也異常昂貴。
與傳統的和田白玉相比,翡翠料不夠敦厚和精光內蘊,翠玉製品通常打磨成玻璃光澤,鮮豔亮麗,因此一般多用采做成首飾。翡翠的大量使用已接近清代的中晚期,至今才二百來年的曆史,因此在中國古代玉雕中未占重要地位,但是今天的翡翠製作量遠遠超過和田
玉,是目前玉雕的主流。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的玉石產地有:東北醫無閭、扶餘(挹婁)東方揚州中南南陽、楚州、交州、日南華北霍山西北大秦、雍州、梁州、昆侖、鍾山、華山、於闐、沙車、蘭田西南西蜀。
從今天我們所了解的玉石產地看,西北地區的蔥嶺、天山、昆侖山等地都出產玉石,其中和闐目爾羌為自古以來著名的產區。此外,甘肅、青海、陝西蘭田等地也出產玉石。東北遼寧省醫無閭山附近的岩、寬甸、海城等地均產玉。江南浙江、江蘇、上海以及廣東等地均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有人認為其玉材為本地所產,與文獻記載的揚州產玉說法一致。中南及華南河南南陽、密縣出產南陽玉;湖北隕縣、竹山,湖南西部、海南省羊公嶺等均有玉石蘊藏。西南廣西陸川、雲南寶山、騰衝,四川岷山自古有玉石被開采,廣漢三星堆玉器亦認為產自本地。山東萊陽、泰山、鄒縣等地產玉。
瑪瑙的產地
古代的瑪瑙,既有來自西域、印度、波斯、日本等國的貢品,也有產自我國內地的。在史書中記載的主要產地有:
1.東北扶餘(今吉林四平)和挹婁(為民族名,生活在長白山北、鬆花江、黑龍江下遊)。(見《後漢書.東夷列傳》)
2.蔚洲(今蔚縣)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見《天工開物》)
3.甘肅和寧夏一帶。(見《博物要覽》)
4.陝西延安府神木和府穀地區。(見《廣輿記》)
5.汝洲赤嶺鎮,即河南臨汝地區。(見《宋史》)
6.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地區。(見《博白縣誌》
現在,地質工作者在我國的西北、華北、東北以及西南、華南等許多地區都發現了瑪瑙。
5.玉的使用
軟玉的摩氏硬度並不高,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使用玉為材質的工具。中國將在遼東半島對興隆窪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遺址考古發現中發現岫岩玉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予以認定。新西蘭的土著人也曾在他們的文化遺跡中發現了眾多遺跡,考古證實在新西蘭玉石也曾流行了數個世紀。在日本,玉器也被作為祭祀用的器皿材質之一,尤其是勾玉。在日本曆史上的三大神器中也有玉石的出現。
新石器時期出土的玉器大多不是當前國際公認的陽起石一類軟玉,而是蛇紋石種,亦即文化觀念上的玉石。因而這一時期出土的玉器材質往往種類繁多,岫岩玉、獨山玉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玉材。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玉石的雕刻工藝日趨進步。前16世紀中國商代開始將玉器作為奴隸主貴族的財富象徵。並且玉器也開始分擔政治器皿的職能,帝王在分封貴族、授予大臣財富時往往不乏玉器的存在。在河南殷墟,1976年婦好(商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囊括了岫岩玉、和田玉(這說明在當時中國中原地區已經和新疆有了經貿聯係)等材質製成的玉龍、玉桂、玉璧、玉琮、玉盤等裝飾、配件、禮器;在商代的考古中也發現了「跪坐人」等反映社會風氣的配飾。說明玉器在商代形成了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一個係統,其樣式也有新石器時代的片狀物檢發展為簡單的配飾、雕件,說明了當時主要的工具青銅器加工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儒家思想對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影響不斷加深,其學說中關於玉的政治理解也隨之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共識。玉器係統也在這一時期日臻完善,形成「六瑞」「六器」職能分工各有不同的體係。「六器」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作為天子進行對天地四極進行祭祀,祈禱國家安定,社稷平安的禮器。而「六瑞」也是出自周禮「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持鎮圭,公持桓圭,侯持信圭,伯持躬圭,子持穀璧,男持蒲璧」,以圭、璧兩種玉器,通過官製的高低緩分出六器,說明當時的中央集權已經大體形成。不過也有學者指《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其著作難免會有儒家的思想文化摻雜其中。
天子在祭祀天地、時,要用玉冊來刻下銘文;百官封爵以玉器為印信;轉達君令使用玉符、君子以玉為德行操守的標準;民間詩歌中經常以玉作為美好事物的代表象徵。
中國在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逐步接受各種派係思想的同時,也接受了玉在文化中的作用。因而玉的文化意義也在不斷上升,詩歌中、宮殿內、祭台上都有玉器的存在。其中關於「和氏璧」的典故在這一時期出現,通過《史記》、《戰國策》等史書不斷延伸,成為極富文化意義的象徵。玉的文化意韻還是逐漸成形。
漢朝後玉器的製作工藝上不斷創新,可以使用玉器的階層,從帝王將相到市井白衣不一而足。玉器也開始逐漸向隨身裝飾和擺放雕件兩個方向發展。六朝後的玉器開始向寫實的手法上發展,作品大多以人和典故為主題。宋以後,玉成為世俗化的裝飾。
玉器曾作為絲綢之路上西域地區的特產之一,於闐(今中國新疆和田縣)以出產色澤潔白的軟玉而著稱,在伊朗、阿富汗、印度都有出土記錄。和田玉中色澤潔白,有脂肪光澤的玉被稱為「羊脂白玉」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此外,新疆準噶爾盆地與青海也盛產玉石。
明清以後玉石的雕刻日漸以裝飾為準,其中不乏乾隆時期著名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以及其他玉材加工後的名品。這一時期硬玉翡翠也開始受到社會的歡迎,慈禧太後的墓室中就曾被發現有大量製作極為精良的翡翠玉雕出土,但後來因被盜墓而不知下落。
6.玉石的醫用價值
我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古人視玉如寶。據傳,朝朝代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鎮暑如揚貴妃,持玉拂麵如慈禧太後。。。。祖國古籍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各流派的氣功大師一致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而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
玉在中國古代可用作藥材之風盛行於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出土玉器極少,可能與人們大量覓玉、食玉有關。由於古人追求金石之壽,才有了中國的煉丹術,而玉,在中國人心目中幾乎成為神化的東西。因此,有些古人認為,“玉亦仙藥,但難得耳”,“服玉者,壽如玉”,玉可以入藥,就是將玉磨成粉末製成漿汁,或團成丸子吞服。《神農本草經》卷一中也確有記載,它說玉泉(即玉屑汁)可以“柔筋強骨,安魄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人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
據最近資料顯示,有些玉石的確可以入藥,例如,水晶石入藥可以治療驚悸、心熱、赤眼、齒腫、咳嗽、肺痛等。而且佩戴玉石首飾也有益健康,例如,水晶石具有明目、提神、利便、降血壓等功能,並且對乳腺癌有一定防治功效。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養生的機理後認為,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鉻、錳、鈷等,佩帶玉石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於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認為,當光點對準人體的某人穴體時,能刺激經絡、疏通髒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於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鐲,可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發,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
有位老人,因為患老人病,手指感酸軟無力,有時還麻痹和顫動,而且時常忐忑不安,心神恍惚。後來一位同鄉送贈了兩件古玉給他佩帶和盤玩。他日常無聊時便拿出來把玩,摩挲自得。玉溫潤細膩,撫摩之即與手親,所謂“玉環之體,入手使人心蕩”。他初時緩盤輕摩,由於時常運動手指與掌心,需要少許腕力,久而久之,無形中加強了手部血脈的流通,少了顫動,不再麻痹。醫生也感奇怪。這種情形大概和清代劉大同的述古玉活血之說雷同。主要還是由於心有所寄,神經鬆弛,達到怡悅之功,故能保健,對身心有益。這是另一層次的護身作用。盤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溫光澤盤出來,故手指便要多運動,有如柔軟體操或甩手操一樣,是輕柔舒活,而非劇烈。其實,有些人以手摩挲壽山石,其理相通,好處則是舒筋活血,平心靜氣。
佩戴玉器不僅因為它能起到美麗裝飾,而且它還有促進人體健康的作用。
從藥物學來講,長期佩戴寶玉石,可以保持人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寶玉石有不同的作用。據礦物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寶玉石能產生高強度的光電效應,其衍射力能釋放出足以影響人體生物電,調節新陳代謝的巨大能量。寶玉石特殊的光電效應能與人體發生諧振作用。有些寶玉石經過仔細切削打磨後具備聚焦蓄能的功能,白天吸光,夜晚放光。若光點對準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髒腑,便會產生更為奇特的療效。嘴含玉石,借助唾液與溶菌能生津止渴,除胃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發。寶玉石對菌類還有抑製作用,故可治療人體的麵部斑痕及過敏等症。
玉石在美容護膚也有功效。“飲玉石間之水,以長生潤澤,容顏不衰、麵身瘢痕,以真玉日日磨之,久則自滅。玉屑麵脂,潤膚生肌”等。另據載,早在5000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出現了以玉石做粉,用紅蘭草做黛的“粉黛”化妝品;三國時期吳主孫權的寵妃鄭夫人麵部為刀所傷,禦醫用玉石和白瀨骨輕摩傷部及周圍為其治療,痊愈後鄭夫人麵部非但未留疤痕,反而較之以前更加白嫩細膩,嫵媚動人;唐代醫聖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提到“玉屑麵脂”可以使本來較黑的麵部變白,也是指用玉石製成的一種美容品可以滋潤肌膚,改變容貌;在《天寶遺事》中記載“揚貴妃含玉咽津,以解心肺之渴。宋徽宗嗜玉成癖”;清代禦香縹緲錄中記載,慈喜太後有一個常用的美容方法,就是每天用玉輥在麵部搓、滾、摩、擦以潤膚養顏。
現代醫藥科學認為,玉石還具有奇妙的礦物物理作用。如金剛石所以能“避惡驅毒氣”,是因為金剛石能吸收太陽光的短波波段,從而變成紫外光的理想“儲存器”,故對人體有消毒滅菌之功能;藍寶石能緩解呼吸道係統的疾病;橄欖石能治氣喘和高燒引起的幹渴或眩暈;白玉能化瘀、止血;綠鬆石、青金石能解毒;黃玉、水晶石在進行精密加工的打磨過程中,會使這些效應聚焦蓄能,形成一個電磁場,能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促使人體內部各種功能更加協調、精確地運轉。水晶,在《山海經》中,曾被譽為水玉、水精、菩薩石等。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水晶“辛寒無毒”,主治\"驚悸心熱、安心明目、去赤眼、提神、利便、補髒、降血壓、溫肺腎、熨熱腫、摩翳障\",還能治療“肺痛吐膿、咳逆上氣、悅顏色”等神奇功能。現代科學也表明:水晶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鐵、鎂、銅、錳、鈦、鋅、鎳、鈷等微量元素。水晶還有微弱的電磁場,可穩定人的情緒,增強應變能力。其基本結論為:
1.玉石對人體無輻射、無毒、具有極好醫療保健作用。
2.玉石可分解、吸附皮膚有害物質,具有殺菌消炎作用。
3.玉石和人體的紅外線電磁波能發生共振吸收現象,對人體有改善循環、刺激再生、酶活性提高、細胞吞噬能力增強、抗體生成、免疫力提高等生物作用。
4.玉石含有人體所需的硒、鋅、鎳、銅、鈷、錳、鎂、矽、鈣等30多種微量元素,超細玉石微粉具有深層滲透能力,人體能有效吸收或補充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改善皮膚肌理,促進新陳代謝。
5.玉石對水具有活化功能,可在短時間內除掉水中Cr、Pb、Ni、Co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並降低水的硬度、減少水分子團數量。
玉石具有促進細胞增殖、修複受損細胞、增強細胞活力作用。
7.古代玉器的雕琢工藝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玉不琢,不成器”,還有一句,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字的真諦。
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製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隻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古代製玉技法,源於製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製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現今的玉雕技法,大體還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種方法。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
相玉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從一塊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進行“相玉”設計。“相”即是“看”,看後琢磨思考,以判斷玉石的內在質量,和外形的優劣,而後立意確定做什麼題材的作品。
劃活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就是根據所構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筆墨線條,把它形象地劃(畫)出來。“劃活”,在琢玉工藝中是關鍵的一環。
琢磨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體製作。製作玉器行話稱“琢磨”。因為玉石異常堅硬,必須用鐵製圓盤――鉈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鏨、衝、壓、勾、順等工藝,一點一滴琢磨而成。它與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別。玉石琢磨,是一種十分謹嚴的技藝,高手琢磨的玉件,能達到“小中見大”、“以輕顯重”的藝術效果。
碾磨
琢玉工藝過程之一。也叫“光亮”、“拋光”。是用紫膠、木、葫蘆、牛皮及銅製的鉈子,將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並通過應用氧化鉻等一些化學粉劑原料作介質,使玉件顯露出玉材光潔、溫潤和晶瑩的本質。
雙鉤碾法
漢代琢玉著名技法。在記載玉的文獻中,說它的刻紋細如遊絲,像頭發,宛轉流動,沒有一點滯跡。和出土的漢代精美玉器相引證,古文獻上的這些說法是可靠的。
“兩明造”透玉雕
“兩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現,在北京故宮、蘇州園林等建築中有較多的應用。兩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塊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兩麵透雕出兩層各不相同的紋樣,兩層中間完全透開,以四周邊緣相連為一整體。紋飾鏤空,正反相錯,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難度較大,作工精細。
金錯玉器
利用傳統的金錯工藝技術,在製成的玉器上碾成細線紋飾,然後嵌以金絲或銀絲。玉器須經過磨錯。俗稱“嵌金”,實為“金錯”。我國古代以“雕玉”、“鏤金”為最精細的手工藝,根據東漢李尤和三國如淳的說法,“黃文錯鏤”和“金鏤”也是金錯的別稱,所以金錯又可稱為“鏤金”。金錯玉器是“雕玉”和“鏤金”的結合,是金錯工藝的又一發展。金錯玉器在北京和蘇州的玉器業中都有生產。
曆代玉器雕琢技法
古代琢玉技法可以分為陰刻、陽刻、浮雕、圓雕、鏤空、鑲嵌等幾大方法,他們又可以細分為:單線陰刻、雙線陽刻、減地陽刻、淺浮雕、高浮雕、單層鏤空、多層鏤空等。正是由於不同的技法在不同時代的運用,才構成了製造工藝鑒定的科學依據。
新石器時代受技術條件所限,器物多為素麵,有文飾也有單線陰刻,線條比較粗,刻度很淺,磨工較差。這個時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從孔的樣式和孔上所遺留的製作痕跡來看。當時的穿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單麵鑽,即從一麵鑽,孔徑越來越小,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狀,另一種是雙麵對鑽,即先由一麵開鑽,到一定程度後,再在另一麵相應的位置開鑽,完成之後鑽孔有台階痕。在極少數器物上也有管鑽孔,其特點是孔痕呈現螺旋狀紋。新石器時代晚期,獸麵紋上也出現了簡單的浮雕,如眼、鼻稍有凸起,使用的即是減地浮雕法。
紅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神韻,體表光潔,邊緣過渡自然,碾磨技術精湛,片狀器物邊緣較薄,似有刃,表麵無玻璃光,但光澤細膩,個別器物表麵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狀。
良渚文化玉器,直線紋是由筆直的陰線構成,細曲線紋是短而細的線條錯落連接而成。兩種不同做工的線條在同一器物上並存,就是鑒定其真偽的根據。
商朝由於對石製工具作了進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這些工具更加鋒利和適用,特別是青銅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能開出比較均勻而薄的玉片。器物打眼的方法大部分均為兩麵對打,形成外眼大、裏眼小的現象,俗稱“馬蹄眼”。在紋飾刻劃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線條多,彎線條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短線條多,長線條少。商朝精致的器物上運用雙鉤擬陽線的做工刻劃,就是在器物上運用雙線並列的陰線條刻劃,以形成一條陽線呈現,俗稱雙鉤線或雙鉤擬陽線。
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視對紋飾的布局,線條漸趨繁複,以略帶弧形的線條為主,較多地使用長弧線,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紋飾的結構與雕琢方法,與商代極不相同,陰紋紋飾開始出現互相勾連,陰刻線一麵磨成坡狀,有斜刀的痕跡,俗稱“一麵坡陰線”。“一麵坡陰線”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時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對比,有新的進步,更注重磨製。春秋紋飾在西周晚期出現互相勾連的基礎上,出現了卷曲相連的紋飾,布局滿而密,不留空白。春秋晚期出現以隱起的密集的浮雕紋,並有平麵淺陰刻寬帶紋。器物開片薄均勻規整,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
戰國玉器刀工精細,器物邊角垂直鋒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麵,尤其是陰線糟內光澤強烈。孔洞內壁勻稱光滑,極少見到因工具不力而殘留的製作痕跡。主要是由於鐵製工具的出現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藝突飛猛進。戰國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對動物形象的刻劃,著意於眼、牙、爪等細部特征,於細微處見奇觀,極力刻劃出動物的本質特征。
漢代玉器物的做工特點,善於運用陰刻線,線條豪放,沒有戰國時代精細,器物棱角琢磨圓滑,大件器物刻工較粗,小件器物刻工較精細,細線條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跡,線條不甚連貫。穿孔器物的孔洞內壁往往不夠光滑,常留有拉絲痕跡。漢代的葬玉運用“漢八刀”做工。“漢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個漢代玉器的做工,而是僅指漢代“葬玉”的做工。漢代的“漢八刀”是指采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刻劃,運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剛勁挺拔,線條無絲毫崩裂狀和刀痕之跡。代表作品是玉豬、玉蟬、玉翁仲。
唐代玉器刻工精細,細線條多。特別在唐代帶板上的人物,通身飾以短而密集的陰線。在動物的腳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細線條,帶板上采用減地法,即池麵隱起做工,刻線帶有繪畫性。
宋元時代玉器,由於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工細膩工整,北方刻工剛勁有力。但整體來說,雕刻的線條總感細弱。獸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對穿孔,且孔洞以方形為多,人物臉部的五官往往處於同一平麵,且“八字眉”服飾上有淺細的“米字型”刻劃。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獷有力,器表麵往往留有鑽痕和鉈痕,還有險刀現象出現,拋光不甚講究。
明代玉器有了新飛躍,以揚州、蘇州為中心,琢玉業開始大發展。刀工粗壯,渾厚有力,生動活潑,寫生味濃厚,出現了浮雕、鏤空做工,還有雙層,甚至三層的鏤雕。器物表麵玻璃光澤強烈,大件器物的表麵也往往留有鑽痕和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