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打算滅掉劉邦,便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前往。劉邦雖明知殺機四伏,卻隻能硬著頭皮前往,幸好有張良、樊噲等人拚力保駕,劉邦才得以死裏逃生。劉邦與項羽兩人的實力差距,由此可見一斑。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漢之爭的結局卻是以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劉邦登基建立漢朝而告終。
那麼,到底劉邦勝於何處呢?原因也許很複雜,但究其根本,則恐怕就在於“得人用人”上。用人先識人,正是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劉邦建立漢朝,定都洛陽後,便在南宮擺宴慶功。他回首自己出身草莽,斬白蛇而起義,卻能轉戰南北,終成帝業,感到十分滿意自得,對於自己能夠在楚漢之爭中取勝的原因,他想聽一下大臣們的看法。劉邦要大臣們說實話,不必隱瞞自己的想法。
高陵和王起二人回答說:“您與項羽為人處世大不相同,您對人雖然傲慢無禮,但您在派人攻克城池和占領地盤之後,就將所得到的城池和土地封賞給有功的將領;與此相反,項羽對人雖然仁愛恭敬,但他嫉賢妒能,加害忠臣,懷疑賢良,不能做到賞罰分明。這就是項羽失天下的原因。”
劉邦聽完,說:“諸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安邦定國,撫慰百姓,供應物資,不絕糧餉,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每戰必勝,每攻必克,我又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這才是我所以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至於項羽,雖然有一個範增卻不能重用,這就是他最終被我消滅的原因。”
劉邦的這番話的確很深刻,道出了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用人。項羽並非手下無人,當初他力量強大,名聲顯赫,名人誌士紛紛前往投奔。可項羽不能對他們充分利用,更不會委以重任。他最得力、最有才識的謀士範增,得到了他的尊重,被稱為“亞父”,可還是得不到他的信任。項羽對範增一直疑心重重,經常不納良言,終於中了劉邦的離間計,氣走了範增,成為孤家寡人。
擊敗項羽的大將韓信,起初投在項羽帳下,僅被委任為執戟郎,充當衛士。韓信這才背楚向漢,經蕭何力薦被劉邦拜為大將,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淮陰侯。劉邦的謀士陳平,與韓信一樣,也是從項羽處逃亡漢營的,陳平施反間計氣走了範增,而後投靠劉邦,任漢丞相多年。正是由於劉邦善於識人、用人,帳下謀士眾多,猛將如雲,集聚了一批文武幹才,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周勃、灌嬰、酈食其、曹參、樊噲等,才得以建立了大漢王朝。
領導者並不一定要比所有的下屬更有才幹,關鍵還是要看能否將各有所長的一群人合理地組織在一起,共同為實現整個組織的目標而努力。
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傑出領導。他的碑文這樣寫道: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的人來為自己工作的人安息於此。此碑文留給世人以永恒的回憶和警示。
可見,用人得當,合理分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那麼,領導者應該如何分配工作呢?
1.在指導思想上,要“遠近”結合
在分配工作時,領導者首先應考慮分配對象是否能夠完成任務,並保證總體目標的實現。但是,如果總是立足於這一點,就會忽視和放鬆對下屬的培養以及對其工作積極性的調動,必然導致減弱企業的生機與活力,造成企業的後勁不足。
正確的指導思想應該是“遠”與“近”的結合,既要保證完成目前的任務,又要注意從長計議,注意人才的培養。例如,對於那些精兵強將,要盡量少分配或不分配那些單調、瑣碎、反複的工作,要盡量把他們放在重點位置上,讓他們在關鍵環節上發揮作用,施展才華,鍛煉提高。而對於那些能力比較弱的員工,不但要交代任務,給他們壓力,而且要教他們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夠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對於那些長期在某一崗位上政績平平而滿足於現狀的員工,要適時地將他們放在新的環境中或擴大其工作的範圍。
這樣,就能有效地調節他們的工作情趣,激發他們的進取意識,使其保持經久不衰的工作積極性。
2.在工作標準上,要高低適度
在同等條件下,領導者分配工作時要公平合理,平等待人。否則,下屬就必定會不滿。俗話說:“不怕苦,就怕不公。”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外在條件、內在素質等因素均有差異的情況下,領導對下屬既要一視同仁,從嚴要求,又要因人而異,有所區別。例如,對於那些能力強、潛力大的下屬,可以適當地給他們增加工作難度,提高他們的工作標準;對於那些做具體工作做得得心應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式的員工,可以適當地加大其工作量,但又不能過分懸殊,鞭打快牛;而對於那些工作能力明顯偏弱並有自卑感的員工,在明確分配工作時,既不能放鬆要求,遷就照顧,又要考慮到他們的能力,即把握在“跳一跳能夠著,激一激能上去”這一限度上,如果對他們來說,目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則會使其喪失信心,失去希望而產生逆反心理。
3.在人才組合上,要“強弱”互補
遇到需要多人緊密配合才能完成一項具體任務的情況時,領導在確定人員、明確分工和具體職責時,既要充分發揮下屬們各自的優勢,又要注意挖掘他們之間的合力和互補作用,盡量做到使他們能夠在性格上相合,心理上相融,能力上相補,最終達到“1+1>2”的最佳效果。例如,可以將粗心的人與十分細心的人搭配起來,讓性格急躁的人和穩健的人一起合作,使他們能夠互相提醒與開導,取長補短,發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