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王後的朱宣,自負是常常有的事情,然後他再自省,自省過後,該自負的地方一點兒也不少。
不就是一個小媳婦,就是年紀相當,朱宣也不放在眼中。而且這時候不再是少年時候。結親事的人中間,有不少是成親前就認識,自以為成親後舉案齊眉,結果這樣事情那樣事情,公公不公,婆婆不良,媳婦不賢,丈夫不忠,再加上姨娘們不安分,丫頭們不中使。。。。。。過不好的是大有人在。
朱宣心中早就明白,我的親事和我治軍其實是一樣的。這麼個小媳婦兒,年紀不相當也有不相當的好處,小時候都嚇哭過,長大了估計瞪瞪眼睛就中用。這樣多好,也免得禦史有把柄抓。北平王和北平王妃不和,禦史們一樣能出來理由彈駭,妻子尚難管教,不齊家談何治軍,禦史們不對路的時候,想找理由多的是。
再說還有母親,成過親不如意丟給母親去。朱宣越來越年長,發現母親是自己堅實的後盾,什麼人不好,就丟給母親去。要是換著是別人,早就打發姨娘出去,朱宣覺得這名聲太難聽,再加上是自己用過的人,出去再找人不是丟自己的人。一旦這樣想,當然就順著這思路想下去。這小媳婦兒,應該不難管教。
打也不是本事,罵也不是本事的妙姐兒在當時朱宣的心裏,就是砧板上的一道好菜,隨著他怎麼切。這個時候的朱宣,隻想著成親後的管教,想過以後,就接下來想著應該和誰聯姻,聯幾門親事,這是他當時的思緒。聯姻之念早就有之,朱宣做事情向來想的遠。
既然在封地上,當然不會隻是一年來看一次,朱宣和小媳婦兒沒有話說,生日來坐一坐,再就是喊到麵前來問幾句:“身子好不好,缺什麼東西不缺?”妙姐兒當然是無話,總不能抓著朱宣問話。
平時多是小廝們常來,離的這麼近,幾天就能到,比京裏近的多。逢年過節的都可以送東西來,多是妙姐兒的衣服用具,來的多是朱福,朱喜開始推托著,都是朱福搶著來。朱福回的也詳細,把姨娘們從蔣氏去世以後,慢慢開始變化,一一地回過朱宣。
朱宣每每聽過,就在心裏心疼一下妙姐兒,然後埋怨父母親和蔣氏,別人家的女兒,十二歲就可以成親,為什麼妙姐兒要到十六歲。早結成親,至少表哥不會看著人這麼對你;然後想起來,十二歲的孩子應該比十六歲的孩子更好調理才是。這樣一想,朱宣有些心動,在我的封地上,我說了算,如果我要把妙姐兒接來,按著我的喜好管教她?
這樣一想,覺得主意可行,隻是得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抓住沈家的錯,讓準嶽父說不出話來才是。朱宣這樣一想,自己又要自負一下,想孩童們最早有六歲開蒙,一般是八歲開蒙,也有晚些十歲開蒙,都是由著先生教成人。妙姐兒快十四歲,在沈家那樣環境,一定還是個懵懂的孩子,什麼也不知道最好,表哥說一她沒法子說二。
這個主意一旦打定,朱宣就要找沈家的錯才行。沈家的錯也太好找,一抓一個正著。妙姐兒十四歲生日,南平王在沈家住的兩天裏,處處看著都是錯。他向來能辨,又是王爺之尊,沈居安就是身份平等,在雄辨上也不是這女婿對手,何況朱宣位份高。
離開的朱宣對妙姐兒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他為著抓錯,在妙姐兒房中看著閣子上不見好些東西,這是自己送來給妙姐兒日常玩的;當然他不客氣地走到房中去,把那薄薄的被臥看在眼裏。
隻是後來妙姐兒來為父親和姨娘求情,朱宣這才有了認識。戰場上可以心狠冷酷,在家裏還是看著小女兒家情思可愛。風流場中呆慣的朱宣,想想妙姐兒那嬌怯怯來求情的麵龐,這孩子好心腸。妻子好心腸,也是可以用來掩蓋自己名聲的一個手段。
封王後初到南疆殺了不少人的朱宣,心思向來如電,他可以預料到成親後,自己可以嚴厲苛責,妙姐兒正好是一個心腸軟會女眷的人,當然她對著別人說什麼,自己得知道。這一正一反,正好相得。
回到王府去的朱宣快馬給母親去了一封信,信中備言:離成親時日不遠,妙姐兒還是年幼不知事體,這以後可怎生是好,讓兒子心中時起憂愁。再沈家小門小戶,教導上難讓兒子放心。是以請母親修書一封,把妙姐兒接來才是。“
太夫人結這親事為還恩情,蔣氏贈銀的時候,沈居安還不知道在哪裏,太夫人對他了解也不多,隻想著沈居安功名不成,行商也不過小商賈。向來憂心成親以後兒子不待見妙姐兒的太夫人,一看到兒子這信中居然也有為妙姐兒打算的意思,太夫人寬慰之餘,從京裏修書一封,命祝媽媽親自來接。
朱宣給太夫人的信中,玩了一個小花招,沒有說接到哪裏。他以前一直抵製這親事,如果直言接到自己王府裏,看著可教就自己留下來,看著不行就送給母親,想來隻會先換來太夫人的一通罵,然後就是太夫人從京裏直接來人,把妙姐兒接到京裏去。
初封王後的南平王對於自己以前的一些不雅名聲,再後悔倒也不必,不過多方彌補,還是可以做到。比如妙姐兒如果可人疼,夫妻成親以後和睦,這樣的名聲可以衝淡以前的浪蕩,而且母親也可以放心,母親憂愁上來,就發愁她老去以後,自己會欺負妙姐兒。
有了母親的這封信,朱宣順理成章地強行把沒有成親的妙姐兒接出沈家來。太夫人修書,讓妙姐兒去京中相伴,總比南平王修書,讓未婚妻陪自己要好聽的多。
祝媽媽一直疑惑了一個月,才給京裏去書信:“王爺命我相伴姑娘,沒有讓我們回京的意思。”沈家離王爺王府近,姑娘進京以前從這裏過,王爺對著太夫人也有個交待,他是好好招待的。可是王爺他?朱宣修書請徐從安來,就對祝媽媽說了:“姑娘小呢,也不懂事體,請一位先生給她,過年再進京吧。”接過妙姐兒不到一個月,朱宣就不肯放人走。好不容易到手的小樹枝,母親擼不如自己擼。
初進府的妙姐兒,在繁花錦繡中,丫頭們都貼心,表哥又和氣疼愛,姨娘們離的遠,易姨娘一件事情,就可以感受到朱宣是關心異常,而且百般回護,妙姐兒嬌滴滴,算是會討好朱宣的人。她也沒有理由得罪他,為著什麼事情要得罪他,再說好吃好喝好待她,得罪他做什麼?
朱宣下殿回來,或軍中回來,和妙姐兒坐一會兒,聽著她笑語聲,覺得輕鬆不少;再易姨娘的事情,讓朱宣有些愧疚。難怪母親要擔心,成親以後,如果表哥不疼妙姐兒,光是姨娘們就都不是安生的。朱宣重責易姨娘,就是殺雞給猴看,再讓返京的管事們回京裏去宣揚這件事情。妙姐兒的名聲就是表哥的名聲。做妻子的名聲不好,做丈夫的名聲獨好,這事情不大對頭吧?
施恩於人與放恩於人,南平王當然是明白。妙姐兒為秋巧求情,朱宣就答應下來,這孩子要跟在我身邊一輩子,就做一個好心腸的人吧,一切事情到最後,反正是表哥拿主意。妙姐兒要求是她的事情,表哥肯不肯那是表哥的事情。
再想起來趙若南。朱宣為抓財政,一氣殺了不少官員,妙姐兒進王府的時候,可以說是少有人敢對著王爺說不字。猛一下子被妙姐兒頂撞,如朱宣事後對徐先生所說,伶牙俐齒,還會狡辯。
劉全的親事是朱宣所許,再加上劉全誤卯是趙若南引起,朱宣要重責,一則他的家生子兒誤卯丟了他的人;二則親事已經許下,心裏有人當時怎麼不說,應該是那女子勾引才是。朱宣不客氣地把趙若南關押起來,準備第二天押解回原地,治她“有傷風化”地名聲,這個名聲對於過去的女人來說,一輩子也翻不過來身,以後能不能嫁人都是個問題。
一向覺得乖巧的妙姐兒,就在這件事情上,讓朱宣發現她有一個倔脾氣。是個人都有性子,妙姐兒不可能沒有,朱宣在秋巧的事情上,發現妙姐兒其實很懂事,也知道表哥疼她。秋巧事情在後麵,趙若南的事情在前,朱宣先看到的是妙姐兒的小倔脾氣,也沒有規矩,表哥決定下來的事情不能改,她就頂撞表哥,自接來一直慣著,朱宣覺得這孩子沒有規矩,決定嚇嚇她,讓朱喜:“取家法來,”再對著妙姐兒道:“我是你表哥,管教得了你。”不是丈夫一樣可以管。
換著是一位古人,當然知道認個錯求個情,妙姐兒則一下子就愣了。朱宣在以前一直是疼愛關切和回護,妙姐兒不覺得自己是頂撞,覺得有道理總可以說說吧。對著朱宣可以嚇到一片人的冷臉兒,再聽著身邊的人哭求:“姑娘認個錯吧。”妙姐兒認了錯,走出來,才覺得後怕,要是真挨了打,用古人的說法,這叫沒有體麵。妙姐兒被後怕嚇到了。
朱宣被妙姐兒嚇到了,成親以前他是不會動妙姐兒一手指頭,不過是為著嚇唬她,果然嚇到了,朱宣心中著實地後悔。想想母親信中頻頻地催,就是不認為自己會好好對她。
而太夫人重起疑心,覺得兒子一開始就沒想過要送給自己,他隻是想自己教。太夫人一下子就能想明白,在朱宣手底下過兩年,妙姐兒會變成什麼樣子。可憐兮兮的唯表哥是從的小媳婦兒。
道理能說通的時候,少有人會動手。這還是成親前,朱宣覺得後悔,多就是嚇到妙姐兒,母親知道不會再讓自己留下來。朱宣先喊來祝媽媽,不許她往京中通信,再去安撫妙姐兒。朱宣表妹的這身體也著實差了些,一嚇就病,病的朱宣多了一條後悔,自己不是說不好道理的人,怎麼想起來用家法嚇她,當時順嘴就是一句,這下子嚇到他自己。
這是南平王在軍帳中的習慣:“推出去重責四十軍棍,”對自己的小媳婦兒,花柳一樣嬌弱的身子,這法子行不通。朱宣格外地憐惜,我接來嚇出一身病來,這是我的不是。
病床上的妙姐兒喝不慣中藥的嬌態,吃不慣白粥覺得餓要哭,朱宣看著一一的新奇,這和自己的情婦們,豔詞嬌語地爭寵,別是一種清純風光。夫人們是肯定不會生病說喝不慣中藥,病了也不會抱怨飲食清淡。
病好以後的妙姐兒更是乖巧,不僅是乖巧,是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惹到這位表哥。朱宣的種種手段,妙姐兒都看在眼裏,屬於她自己的一點兒小天地小的可憐。身邊的丫頭們和媽媽們不再象以前一樣,什麼事情都說好。天知道妙姐兒以前也沒有做過什麼,就是病好後,有點兒行步動步的不動,就是一堆的人要勸:“姑娘再不要惹王爺生氣。”
就是有時候晚上多看一會兒月光,想著一樣月下是不是有自己的家人,丫頭們就送衣服來披上,再就是一句一句地勸:“姑娘睡吧,王爺要是知道不會高興。”
有人管頭管腳到什麼鍾點兒起,什麼鍾點兒睡都管的嗎?朱宣就這麼給妙姐兒立規矩,到睡的時候就睡下來,到醒的時候就起來,向來是睡早起的並不晚,不許逗留就得回房裏去。南平王對自己的小妻子越來越喜歡,一管就聽話,比管了不聽話的要好。軍中士兵們初到軍中,再好性子的人思家念家,也會違犯軍規。朱宣心裏明白,能管的好就不錯。
太夫人再來信,是強行來接,朱宣不肯送,把妙姐兒誇成一朵花,兒子喜歡她這些話寫在信中給母親,糊弄自己母親能一會兒就是一會兒。小樹正擼枝的時候,朱宣怎麼會給母親送去。南平王起始接到身邊來,居心如何,他自己最清楚。一切圍著他自己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