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振華回到張家港,省委沈達人書記與副秘書長梁保華(後任蘇州市委書記、現為江蘇省委書記)等後腳就到了。
彙報開始。第一個彙報人是念稿子,看得出沈達人書記對此感到乏味。
第二個是秦振華彙報。
“謝謝。我今天一是非常感激第一次能向省委書記和省裏其他領導麵對麵地做彙報。二是我講講楊舍鎮這幾年的情況……總之,我深切的體會是:現在在下麵做事的人受氣,這種情況不改變,有多方麵不利……”秦振華向領導彙報工作從來不用講稿,而且以例講理,頭頭是道,這是他的本領之一。
“很過癮!”沈達人書記聽完隻講了這三個字。看得出,他對秦振華是滿意的。原本聽完彙報就要回蘇州的沈達人,這天特別高興,說要在張家港“吃頓飯再走”。席間,他要秦振華坐在自己身邊繼續講楊舍鎮的事。
不多久,江蘇省委和蘇州市委關於秦振華任張家港市委書記的任命書正式下達。這是江蘇省和蘇州市幹部中一個少有的破格提拔。56歲的秦振華從縣級副書記提拔正職書記。
老秦自己對此總結說:“我逢到了兩個大機會:一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確定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大轉移時,我當了楊舍鎮黨委書記;二是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的中國改革新一浪潮時,我出任張家港市委書記。這兩個曆史背景下,都需要一批思想解放、敢闖敢幹的人,我是其中的一個,所以組織上都在這樣的時刻想到了我,而我也得益於這樣的曆史機遇使自己有了用武之機。
“當市委書記後,我心裏想:組織上給我平台,我第一個就要對得起上級,二要對得起百姓,對得起父老鄉親。為了工作,我可以六親不認,為人硬碰硬是我的作風;幹實事、不吹牛也是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但為啥後來有人對我還有不少爭議或非議。我自己反思一下,無非是我秦振華喊的口號、幹的事,在當時別人還不敢喊、不敢幹的時候喊了、幹了,所以我就成了一些人看來是‘秦大膽’、‘秦牛皮’了!可後來事實證明我沒做錯,而且趕在前的事對後人和後來的事業都有好處!這也是張家港精神中最重要和核心的一點:拚搏、負重,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秦振華是這樣一個敢於認識自我、敢於承認自己成功和正確的真誠的唯物主義者。共產黨人除了需要勇氣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實也需要勇氣承認和宣傳自己正確與成功的一麵。秦振華因此是一個真誠和真實的共產黨人。
有人告訴我,在秦振華剛出任市委書記不久,在張家港街頭,到處出現了“振華精神”,甚至在蘇州市委的幹部會議上也曾提過“振華精神”,這也使得一些人對秦振華個人的品德產生某些偏見,以為他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其實秦振華自己說:“當時我內心誠惶誠恐,因為我想的是盡快把張家港搞上去,哪有心思想我秦振華的後路。我當時已經五十六七歲了,隨時有可能被拿下作退休幹部處理,充其量也最多幹一屆。正是想到這些,所以我給自己和張家港的定位是:必須樣樣事要比別人超前一步,否則就沒有機會跟人家競爭。張家港本來在蘇州幾縣中就是小弟弟,你不加把勁怎麼行?我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
秦振華就是秦振華,他的性格不像傳統的蘇州人,這也許是他的故鄉張家港更多地吸納和融彙了長江的性格,而不是那種小橋流水的吳越文化所熏陶的那樣文質彬彬、你推我讓,所以他身上的那種自加壓力和勇於爭先的意識特別強烈,以至他的許多做法和想法在習慣於“聽眾”和“執行”的官場上顯得很另類。
“今年張家港的經濟指標馬上要上高速!我們的方向是: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建超昆山,項項工作爭一流!”在省委、蘇州市宣布秦振華任張家港市委書記後的第一次張家港市委工作緊急會議上,秦振華即刻提出了一個“三超一爭”的口號,在幹部中引起軒然大波:這不等於向全蘇州的老大哥單位宣戰嗎?我們張家港一直是小弟弟,人家常熟的工業有幾千年曆史,一向是全蘇州縣級單位中的老大,我們要超常熟,不是讓人家聽了都要笑嘛!是啊,工業超常熟難,我們的外貿更不能跟吳江比,人家吳江一百年前就是通衢四海的老牌出口外貿強縣,我們怎麼好跟人家挑戰呀!你們這兩年沒去昆山看看吧?小昆山現在的城市建設,人稱“小上海”,那個整齊、熱鬧、繁華呀,連上海人都承認小昆山快勝過大上海了,我們張家港跟人家比?唉,這回真是猴子打屁股,自家不覺臉紅,人家都得臉發燒。
果不其然,在蘇州幹部大會上,當秦振華的“三超一爭”在其他縣市幹部中傳開後,如同溫水裏放進一塊沸鋼錠,那個熱鬧勁在吳儂語境裏是少有的場景。常熟、吳江、昆山的兄弟縣市幹部們,一個個像進了動物園看猴子表演,這個準備表演的“猴子”肯定是張家港的秦振華嘛!
有什麼奇怪的!我老秦就是要跟你們老大哥比試比試!我張家港就要超過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