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鋼鐵高爐的建立,就是一個龐大的鋼鐵巨人的誕生。為了90噸超高功率豎式電爐和與之配套的製鑄流水線,沈文榮讓有關專業部門設計了投資方案。第一個方案的總價為22億元人民幣。
“我哪來那麼多錢?15億元給我拿下!”沈文榮有的時候蠻不講理--權威設計專家氣得這麼罵他,因為沈文榮根本不講理,他隻按一個農民的想法實現他的窮棒子革命創業思路。
專家們隻得重新算,可算來算去,還是要18億。
方案和數目拿給沈文榮看,他沒有一絲笑意,板著臉說:“我沒那麼多錢,還得壓!”
“你沒錢幹啥世界一流、亞洲第一?”專家有些火了。
“怎麼啦?我假如有錢還拚什麼世界一流、亞洲第一?我們中國人就是因為過去窮,所以現在要奮發圖強,趕上世界一流嘛!你們的設計沒錯,是從科學和鋼鐵業的基本情況作出的正確方案,但我們可以從實際出發,從我們沙鋼的實際出發,比如我們用不著那些花裏胡哨的裝飾,比如我們可以用自己生產的鋼材料,而不是關起門來設計好了再到市場上去找材料,那樣成本當然會高。難道我說的沒有一點道理?”沈文榮不急不慢地對設計專家們解釋道。
專家們明白了,不無佩服地點頭道:“你要是這麼說,我們的方案確實可以大大減少預算了。比如我們計算用的市場鋼材是1700元一米,如果用你們自己生產的成本價鋼材也就一半價,這樣可以省下一大塊預算!”
沈文榮笑了:“就地取材,能省就省。”
最後的“亞洲第一爐”僅用了9.3億元。
外國同行聽了覺得不可思議。中國的同行同樣直搖頭:沙鋼這麼幹,我們的國有鋼鐵廠以後不知怎麼搞投資和預算了!
難怪冶金部的領導後來說:張家港的沈文榮給中國鋼鐵業帶來了“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的蘇聯模式,第二次革命是寶鋼式的,第三次革命就是他沙鋼式的。前兩次中國鋼鐵革命分別是外援與舉國之力的模式,沈文榮的第三次革命是草根式的市場經濟行為--以最低的代價,實現最高境界的效益目標。這種革命靠計劃經濟和國有製度下的鋼鐵企業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沈文榮辦鋼鐵企業靠的就是“草根”經濟式的模式,他是農民,是一個小農業縣的農民企業家辦大型鋼廠,他的腦子裏想要的是別人一樣大的鋼鐵巨人,可他掏口袋時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摳門農民。你拿他有啥辦法!
他說了算嘛!他是個土“沙皇”!
他土的時候,那些鋼鐵專家們無法接受。比如他開工後搞建設,人家用工一天隻能幹8小時,他找的全是農民工,並且告訴他們:幹8個小時隻夠吃飽肚皮,一天幹12個小時就能給老婆孩子帶回好吃的,一天幹兩天的活就夠回家蓋房子的。農民工們求的就是這個奮鬥目標,於是拚命給沈文榮賣力,於是他的“亞洲第一爐”生產線人家通常要用9年才能實現正常的投資效益,而沈文榮卻隻用了一年時間,省去了七八年的生產、試產和調試時間,他不賺大錢誰賺大錢?
“亞洲第一爐”在投產的第二年就使沙鋼實現了年產百萬噸的紀錄!
平均58分鍾出鋼90噸,這就是“亞洲第一爐”的威力!中國的鋼鐵人士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站在這座鋼鐵巨人麵前觀賞如此壯麗的鋼鐵洪流所呈現的豐收景象時,臉上流露的皆是自豪和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