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4章 長江“沙王”沈文榮(3)(1 / 3)

“沙王”,看來你沈文榮真的可以稱為中國“沙王”了!這是不止一個國家領導人對沈文榮戲說的讚美之言。

沈文榮的“沙王”威風其實這個時候才剛剛顯露。真正讓全世界鋼鐵行業折服的還是他在2002年的那筆買賣。這筆買賣和買賣後的“國際鋼鐵大遷移”使得沈文榮和張家港這個市真正地做到了名揚全球……

話從2000年說起。

當了“沙王”之後的沈文榮“一不小心”被張家港的另一位王者--“秦始皇”秦振華在位時推薦到了市政協主席的官位上。沈文榮有些沒想到,“我是農民,後來搞了鋼鐵企業,出了些名,但絕沒想到會成為張家港市的四大班子之一的第一把手。我不想再往上走也不行了,秦書記太看重我了,他這個‘秦始皇’比我這個‘沙王’還厲害、還膽大!”沈文榮如此評價秦振華老書記。

於是為了自己的人生新目標和中國的鋼鐵事業發展,沈文榮在2000年提出“沙鋼到2025年要成為年產千萬噸的大型鋼鐵企業”。

1000萬噸的鋼鐵生產量,在毛澤東時代是個什麼概念?是全國的水平!是徹底與蘇聯決裂、與美帝國主義打朝鮮戰爭的毛澤東夢寐以求的國家目標!

僅僅過去二三十年時間,長江邊的一個小農民竟想著當年毛澤東都有些不太敢想的宏偉目標。

“我最初想,我們沙鋼實現從年產百萬噸到千萬噸的目標,用25年,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但後來我們僅用了5年時間就上到了年產千萬噸的台階。”沈文榮對我說。

縮短20年的跨度,這是什麼魔方?什麼奇招?

我聽沈文榮講後簡直目瞪口呆。我眼前因此呈現出一場規模無可比擬的“世界大戰”--這是一場滾動在東西方之間的“鋼鐵世界大戰”。

主戰場在亞洲的中國張家港和歐洲的德國之間展開:

總策劃者和總指揮者還是“沙王”沈文榮。他挑起和締造了這場21世紀最初的“鋼鐵世界大戰”。用他的術語是:要把德國萊茵河畔的多特蒙德的德國著名鋼廠的650萬噸鋼板項目搬到中國來,搬到家鄉張家港來。

笑話!天大的笑話!當年攻下柏林城的蘇聯紅軍元帥朱可夫在天上笑話沈文榮;當年盟軍總指揮艾森豪威爾將軍也在天上笑話中國農民沈文榮……這兩位元帥和將軍有權發出這樣的嘲笑,因為他們當年親率百萬大軍攻克柏林、打敗德國法西斯後,也曾妄想把諸多生產重武器的德國鋼鐵廠搬到蘇聯和美國去,但蘇聯元帥和美國將軍沒能實現,原因是距離太遠,搬遷工程太耗費時間和財力。

大帝國元帥和盟軍統帥沒幹成的事,時至今日,一個生長在中國長江邊的農民卻想要幹這樣的事。

當沈文榮傳出這件事後,幾乎國內外所有行家都驚訝萬分地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事!

“那我就把它做成吧!”沈文榮回答得很輕鬆。

多特蒙德鋼鐵廠是德國的著名企業,在二戰中曾經是一個大軍工企業,這裏生產的武器在德軍侵略諸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戰後,它又為德國恢複戰後經濟起著頂梁柱的作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工業開始轉型,這個鋼鐵巨人由於廠址處在城市中心,市民們意見很大,又加上歐洲經濟不斷蕭條,德國政府不得不令其關閉停產。但此廠的鋼板產品質量非常好,當它宣布關閉停產後,波蘭等國就有人想買下,沈文榮這時也知道了此事,於是他通過香港朋友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德國,並將該廠的實物全部拍照下來,得知這個廠最後一次技改是1978年。

“應該是目前的世界先進水平了。”國內的專家分析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