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探他的,我們照幹我們的!中國人如果不是因為被帝國主義封鎖幾十年,又因‘文革’耽誤了十多年,我們也有西方世界那麼現代化,我們自然用不著加班加點!但現在不行,我們必須搶奪分分秒秒!”沈文榮自有他的“王道理論”。他讓工人們學會“遊擊戰”--在拆設備現場,搭起工棚,這樣德方派飛機巡視就無法知道下麵到底是在幹活還是在停工。如此捉迷藏式的戰鬥持續了幾十天,最後德方仍然弄不明白中國人到底使用什麼樣的“先進武器”將一座至少需要700天拆卸完的“鋼鐵城”,在不到100天的時間內全部化為平地。
大搬運開始了!舉世矚目的舉動,德國人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在等待中國人再次出招。沈文榮太聰明、太“賊性”,他把所有用得著的設備和材料全部挑選出來,然後一車一車地細心打包裝車,又將用不著的廢棄物堆在一起。有幾天時間裏,他叫來當地多家廢舊公司,瀟灑地將300多萬歐元的廢鋼材收入劃到了沙鋼的賬麵上。
大搬運走的是海路。從鋼廠到附近港口有300公裏遠,13萬噸設備將被中國人搬運回國。為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後大搬運,當地的德國政府都被中國“沙王”沈文榮調動了起來。
“通往海港的那條高速路,在我們搬運的日子裏其他車輛皆被禁運。我們租用的幾百輛搬運車隊就這樣不分日夜地來回奔馳著,許多德國民眾整天整夜地站立在公路兩旁,戀戀不舍地看著這支鋼鐵洪流從他們眼前駛過,我想他們的心裏肯定是別樣滋味……”沈文榮說起那一幕時,很為中國人驕傲。
“13萬噸貨物呀!整整13艘巨輪,不遠萬裏從遙遠的歐洲抵達張家港的那一刻,我的家鄉人民歡騰了!誰也沒有見過那麼多洋貨出現在自己的家門口。當時我們的貨物,從海港碼頭一直堆到廠區,連綿十幾裏……”沈文榮說起那一幕,很為家鄉張家港驕傲。
2005年,沈文榮不僅把650萬噸鋼板設備從歐洲的萊茵河畔全部搬運到了自己家鄉,而且將這一設備全部安裝完畢,並在當年投產後首次實現了沙鋼年產超千萬噸的紀錄,從而跨入了世界鋼鐵產業的第一方陣。
2006年,沙鋼年產達1463萬噸,在全國位居第4位,銷售收入587億元,在全國冶金行業位居第5位,出口創彙8億美元,位居同行業第3位,人均產鋼量1116噸,在全國位居第一位。
“現在沙鋼是除上海寶鋼之外的中國第二大鋼廠。”這話我是從北京的一位冶金專家那裏聽到的。他後麵還有一句話:“寶鋼是國家當年舉全國之力建起來的,而沈文榮的沙鋼是完全靠他們自己搞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沙鋼和沈文榮是真正的中國鋼鐵之王。”
2008年2月19日那天,我在沙鋼采訪沈文榮結束後,工作人員請我吃午飯,在沙鋼的內部餐廳裏,我發現一個小小的細節:這裏原來的雅間銘牌是“春蘭”、“夏蓮”、“秋菊”和“冬梅”……現在已經改成米塔爾、阿賽洛、浦項、紐柯等世界鋼鐵巨頭,很有意思,我知道沈文榮這個張家港“沙王”是在將自己的企業定位在與這些世界鋼鐵巨人的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現在大家聽完我對“沙王”沈文榮的介紹,是否同意我最初曾經講過的“假如離開了沙鋼和沈文榮,張家港等於由姚明變成了潘長江--矮了一大截”這句話呢?
我想回答應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