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 三個裏程碑式的人物(1)(3 / 3)

後來我才明白,今天的義烏人為什麼一聽說我要寫一部義烏新史時就最先把馮愛倩抬了出來。

出現在我麵前的馮愛倩,是個很典型的南方阿婆。她說今年她已經59歲了,生意做得不大不小,現在主要精力在參與管理“中國小商品市場”。“忙哩,幾萬個攤拉,十幾萬個商家,天天都有你幹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馮愛倩遞過名片,我一看職務還真多:義烏市政協委員、個體勞動者協會副主席、市場治保副主任……

“人家說我是華夏第一市裏的‘一號臣民’,這還真不是吹出來的。你們外人現在來看看我們義烏市場今天這麼熱鬧,這麼了不得,可你們是怎麼也想不出我們現在這些百萬富翁、億萬富婆,在當年是如何一步一磕頭、一跪三作揖走過來的。”馮愛倩眼裏閃著晶瑩淚花。

“過去義烏人窮得遠近聞名。別說鄉下種地的農民,就是我這樣吃商品糧的城鎮居民戶的日子也過得有了今朝沒明朝。”如今早已是“百萬富婆”的馮愛倩一談起往事,總會情不自禁。她說,她年輕時也是種地的鄉下人,為了實現做“城裏人”的夢,敢作敢為的她不顧別人在後麵指指點點,大姑娘一人紮到爺們堆裏參加了“生產合作社”。那時馮愛倩的生活根基雖說還在鄉下,但那種“吃商品糧”的感覺使大姑娘的她內心充滿著自豪感和優越感,成天小嘴裏有唱不完的小曲。但窮地僻壤的義烏小城鎮,在當年就像一艘漂泊不定的破船,沒幾年,馮愛倩就被上麵一聲令下,又把戶口轉到了鄉下。為了養活5個兒女,僅靠在供銷社工作的丈夫那幾個死工資,連一家人的嘴都填不了。馮愛倩十分心酸地告訴我,有一次為了給孩子做一頓飽飯吃,她竟然連跨了6條門檻也沒借到一粒米。她不得不攜子拖女在丈夫單位下麵當家屬臨時工,並且一幹就是7年。一晃到了1979年,孩子們也開始大了,上學、穿衣都得花錢,做媽的馮愛倩顧不了啥“麵子夾裏”的,她看到稠城鎮的一塊火災燒毀的房基地上有人提起籃子在賣各種小商品,一天也能賺回幾塊錢來。這對巧婦無米炊的馮愛倩來說,太有誘惑了。當她興衝衝地到街道申請“做買賣”時,街道一名負責人大眼瞪小眼地朝她嚷嚷道:“我們正準備抓那些投機倒把分子呢,你可好,還想跟他們合幫呀!”馮愛倩嚇得再不敢進街道管委會那個門。

可日子還得過。1980年,做了近40年“城裏人”夢的馮愛倩終於實現了夢想。為了把農村的戶口遷到城裏,她賣掉了10擔穀子,每擔8元,總得80元。入夜,馮愛倩摸摸口袋裏的錢,心裏不停地想著“小錢變大錢”的事。

“哎,你有沒有錢借我?”她推醒正酣睡的丈夫。

“你……半夜了想什麼事嗎?”老實巴交的丈夫揉了揉眼,問,“要錢幹啥?你不是剛賣穀嗎?”

“我想做點生意,那點錢不夠本。”

“啥?你要做生意?”丈夫似乎一下被嚇醒了,“我們今天下午還在開會說要狠狠打擊投機倒把,你不是將雞蛋往石頭上砸嗎?”

“啥砸不砸的?我全家人要吃飯,誰管?”馮愛倩生氣了,“你到底有沒有錢借我?”

“除了工資全交給你了,我哪還有錢嘛?”

丈夫說的是實話。無奈,馮愛倩後來隻好托人從信用社貸了300元。有了這380元的本錢,40歲的馮愛倩便開始了艱辛的從商之路。

最初的生意很簡單,先到百貨公司那兒進點很便宜的紐扣、鞋帶、別針什麼的,這些都是義烏“雞毛換糖人”的必需品。少進小出,第一天擺攤,除去成本、開支外,淨賺了6元多。馮愛倩的心裏別提有多高興!她過去當了十幾年的臨時工,一天工錢不過9毛錢,一個月下來也就是27元。如今一天就是6元,這筆賬誰都會算。第二天擺攤比第一天還多賺了幾元,第三天馮愛倩回家一點當天的生意,呀,整整賺了22塊!

做定了,這“奸商”我做定了!嚐到甜頭的馮愛倩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她知道要賺錢,一是必須進貨便宜,二是必須出手快。當時義烏隻有兩個像樣的集市,一是稠城鎮集市,另一個便是“雞毛換糖”的發源地廿三裏集市。兩個集市一逢農曆雙號,一逢農曆單號。為了趕這兩個集市,馮愛倩頭天早晨在這個集市擺完攤後,下午就得立馬乘車趕到外地進貨,當天夜裏必須趕回並配好貨,這樣才能趕上第二天的另一個集市。不說一個婦道人家在大街上擺攤做買賣會遇到什麼樣的事,單說上外地進貨這一項,馮愛倩說她現在想起來都會感到是一場場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