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開禁,使幾十萬本來就善經營、敢幹事又肯吃苦的義烏人,解脫了多年束縛在身上的枷鎖,紛紛加入到了經營行列。一大批農民從田埂走向了城裏,有的重操撥浪鼓幹起傳統的“雞毛換糖”,更多的則上街擺攤開店,到外地批發進貨運回義烏。特別是一些能工巧匠,全都行動起來,他們把祖先留傳下來的本領,重新用於開發像製糖、產棗等傳統加工業上。正當農民們歡天喜地、甩開膀子大幹時,那些國營和集體商業的幹部職工卻大呼其苦,說謝高華這一放,把整個義烏搞亂搞爛了,一時間,縣裏收到的告狀信就多達兩麻袋。尤其是城內幾家國營商業單位的人,甚至堵住縣委大門,要求謝高華撤回“一號《通告》”。“你們是不是文具用品商店的?”謝高華掃了眼,見人群中有幾位是商業局下屬商店的職工,便問。
“是嘛。”對方不明其意。
謝高華笑笑說:“我先給你們講件幾天前發生的事,那是我的親身經曆。那天我批文件用的鉛筆用完了,便上街到你們那兒買筆。當時我見一位營業員正在埋頭看小說,又正看得起勁,我問她有沒有鉛筆賣,她頭也不抬地說沒有。我低頭往玻璃櫃內一看,裏麵明明放著很多我想要的那種筆嘛,就說同誌這兒不是有筆嗎?這營業員很不耐煩地站起身,拿出一支筆往櫃台上一扔,也不說價,隻管低頭看她的小說……同誌們,我說這件事可不是胡編的呀,你們自己承認不承認有這樣的事?可就是這樣的經營態度和服務水平,人家小商品市場上的經營者怎麼可能不把你們衝垮?要我說,你們不解決自己的問題,堂堂國有、集體單位被小商小販衝垮擠掉,也是活該!”
書記的一番話,說得這些剛才還理直氣壯的人一個個麵紅耳赤地低下了頭。
但問題遠非那麼簡單。
外埠人都知道浙江有聞名中外的名特產--金華火腿,其實“金華火腿”的真正發源地是義烏。謝高華放手讓農民搞經營和市場後,具有傳統工藝的佛堂鎮幾個農民辦了家“田心火腿廠”。消息傳出,省、地、縣食品公司不幹了,找到縣委堅決要求關閉佛堂鎮農民辦的火腿廠,理由是金華火腿在過去幾十年裏一直是由國營食品公司獨家經營的,農民無權參與。謝高華一聽很生氣,說:“金華火腿是金華人民創造的而不是食品公司創造的。農民創造了火腿,哪有沒有加工火腿權利的道理?至於私人火腿加工的質量和產品出口的問題,隻要保證達到有關要求,服從上麵的計劃安排就行!”
“謝書記,你這麼說,就等於放縱農民破壞國家政策,我們不能同意。如果你不令他們關張,我們就到省裏、中央去告你!”來者不善,且針鋒相對。但他們碰上了一個為了人民利益從不害怕的縣委書記。
“要告隨你的便,但讓我下令關農民的加工廠,就是撤職我也不會去做!”謝高華回答得斬釘截鐵。
曆史便是這樣一位無情的法官。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如果說,十幾年前不是謝高華這樣一手為個體經濟大開門渠,一手力挽狂瀾頂住方方麵麵的壓力,義烏會有今天的“華夏第一市”之稱嗎?
不會。64萬義烏人明確地告訴我。
但,經曆滄桑,如今依然過著平民生活的謝高華卻這樣說:“在當時還沒有明確的關於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具體規定出台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義烏的實際出發,敢於承擔風險,允許個體經濟,開發小商品市場,這不是哪位領導者的功勞,而是義烏人民從祖先那兒繼承的血脈裏就有一股敢為天下先、敢說實話辦實事的精神所致!”
是啊,論自然條件,論地理優勢,義烏沒有一點可以同沿海開放地區的縣市相比,就是在浙江、在金華,義烏也比別人無半點先天優勢可言,然而它恰恰比別人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先行了,並且走得那麼雄赳赳、氣昂昂!難以想象,沒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和大無畏的膽識是斷不可能的。
勇於探索,敢於實踐,自古就是義烏人的秉性。當我踏上這塊熱土之後,方知兒時熟吟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的作者竟是義烏人,他便是人稱“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想當年,駱賓王“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討武檄文,震蕩武氏朝廷而後又成為千古名作。也許正是駱賓王的這種鐵錚錚的傲骨,才使近代的義烏屢出人傑。《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首譯者、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革命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傑出曆史學家吳晗先生,皆為義烏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