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來到義烏時,正值舉國上下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之際,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曆史時期的指導思想,如今已被寫入黨章,寫入國家的憲法。這是民心所歸,國魂所歸。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是什麼?對,是提倡實事求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小平同誌和他的理論就是對上述問題為我們找到了科學、準確和開創性的答案。任何一個真理與曆史經驗都需要實踐來檢驗。而真正哲人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最初的敏銳與發現。當曆史已經走向21世紀的今天,我們回過頭看一看義烏人在十幾年前率先於全國,首創了以個體經營為主導的小商品市場時,你會驚駭地發現馮愛倩、謝高華等人,在當時的所作所為是何等了不起!寫到這裏,我不得不揮筆重墨寫到義烏的另一位人物,他便是駱賓王的子孫、馮雪峰同族後裔馮誌來。
馮誌來幾乎與義烏現今的市場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從稠州北門路上馮愛倩他們擺攤開始,到今天遍地開花的義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長的整個曆史,馮誌來隻是一位熱心和冷靜的旁觀者、思想者,雖然他也出版了有關對義烏市場思考與發展的專著《興市邊鼓集》,但他卻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理論最先提出的非凡人物之一。就像今天被稱為“華夏第一市”的義烏農民市場經濟令國人不可思議一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馮誌來竟在30多年前的1962年就寫出了與今天我們高舉的鄧小平理論旗幟內容極其吻合的《半社會主義論》和《為什麼》兩篇著作。
1962年時的中國是個什麼曆史階段?那是極“左”思潮和嚴重的自然災害正重襲神州大地的特殊時期。人民共和國在風風雨雨、顛顛簸簸中行進了10多年,雖然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國家的軀體和人民的心靈上卻留下了千瘡百孔的傷痕。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往何處走、怎麼走?這些似乎早已被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下了一個個定義的問題,又一次次使那些善於思考和探究的哲人產生了疑問。在沒有哲學紛爭隻有貧苦困擾和時時處處受人監視的一個偏僻的浙江農村長大的、一位年僅27歲的義烏青年,正在暗淡的煤油燈下寫下了六個大字《半社會主義論》。
怎麼?社會主義還有半個一說?!
是的,這位剛被摘掉右派帽子不久的義烏青年,麵對一件件觸目驚心、屢屢刺痛國民心髒的嚴酷現實,他大聲疾呼: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製度,保證了我國能夠通過和平的道路,消滅剝削和貧困,走向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土地改革以後,我們開始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們的國家出現了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但是近年來,由於照我們所創造的一套辦法行事之後,那一絲剛剛掛在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臉上的笑容,又不得不去坐它的禁閉……”一句話:“中國不能通過資本主義而後進入社會主義,這是早有人論證過的,但是它也不可能馬上進入社會主義。隻有通過半社會主義的相當長的發展階段,才能完成社會主義建設。這是由中國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這是中國的主客觀多方麵的曆史條件所決定的,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個經濟發展規律。”
我看到馮誌來的《半社會主義論》原文是在他寫出30多年後的今天。今天是個好年代,今天我們共產黨人通過對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是:我國現階段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這個初級階段還需要相當長的曆史。聰明的人們自然會發現,當今天我們認真讀一下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五大上所作的報告,讀一讀關於全國人大會議所作的修改憲法的決議,你是不是感覺到為什麼30多年前義烏人馮誌來所論述的“半社會主義”理論與今天我們黨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何等相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