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鄉後,馮誌來一直天真地期待《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能把他的文章刊登出來,或者派人來征求意見什麼的,可一等幾十天如同石沉大海,他周圍的農民兄弟們依然狂熱地舉著旗幟,在進行著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更使他不能置之不理的是他一直熱心關注的安徽省包產到戶經驗也開始被批判、被解散了。於是在無人理會他的《半社會主義論》的兩個多月後,馮誌來壓不住心頭之焦慮,用更加尖銳的筆鋒直向權威發出挑戰。
“我這篇文章是為了修正與補充《半社會主義論》一文的,都是獻給共產黨內的同誌們看、獻給革命者看的。所以我不想隱瞞自己的觀點,因為那是懦者的表現,不是老實態度。為了革命的利益,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我覺得在困難關頭,人人都應該挺身而出,去挑幾斤擔子。任何明哲保身或袖手旁觀的自由主義態度,都不是革命者所應有的,它有負於天下蒼生,有負於人民期望。為此,不管本文怎樣觸動權威,都希望同誌們耐心讀下去……”
馮誌來為這篇取名為《怎麼辦》的文章,讓革命的同誌們讀些什麼呢?我們不妨找出原文看一看:
“我們目前的困難是怎樣造成的?錯在哪裏?人們往往以自然災害和五風來加以回答,但是除非政治上的庸人,都不難認識,天災是次要的,五風僅僅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的五種表麵現象,實質是左傾錯誤……人民要求對他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像汪洋大海一樣的、對於我國命運有著決定意義的廣大農村采取正確路線和策略。為此,我們依照馬列主義普遍真理,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這就是說,首先承認中國經濟發展之不平衡,及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長期性。對於那些確實增了產已經形成集體生產物質條件的先進地區,應全力鞏固和發展集體經營。另一方麵,對集體經營條件還沒有成熟的地區,應當在現有人民公社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實行按口糧基分,包產到戶。對於缺少勞力或遭天災人禍無法獨立經營的少部分赤貧戶,可根據他們自願,另行組織貧困隊,在國家扶持下實行集體經營。即使他們自願包產到戶,也應該幫助他們實行各種形式的互助。這樣,我們抓住了先進地區一頭,又抓住了農村中貧困落後的一頭……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物力,就能夠加速國民經濟的恢複……”
馮誌來這回又同樣將文稿一式三份寄至中共中央、《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社,隻是為吸取上次杳無音信的教訓,想了個“小聰明”:在署名處加了“馮雪峰侄兒”幾個字。他知道同族叔叔是名人,容易引起有關人士的重視。這一招還真被馮誌來想對了,不過“大右派馮雪峰”早在毛澤東那兒掛上了號,在看到馮誌來寫的《半社會主義論》和《怎麼辦》的文稿後,便有了後來毛澤東見浙江省委書記時,聲色俱厲地說你們浙江工作沒多少起色,包產到戶的理論家卻出了“兩個半”。馮誌來算得毛澤東話中所說的一個吧。
後來的結局可以想象,不久中央召開八屆十中全會,“以階級鬥爭為綱”就是此次全會上提出的,馮誌來從此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直至1980年,他上書胡耀邦,終於在1983年10月徹底平反。此時正值好官謝高華在義烏當縣委書記,他讀完當年馮誌來寫的《半社會主義論》和《怎麼辦》,拍案叫絕:“這是個人才呀!”不幾日,謝高華把馮誌來從獸醫崗位調進了縣委機關。幾年後,馮誌來成了義烏市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直至1998年退休。而這段時間,正是義烏農民聯產承包、個體經濟蓬勃發展、小商品市場逐漸形成的時期。馮誌來不曾想到的是,30年前他在受監視管製的茅棚油燈下暢想的“半社會主義理論”,不僅如涓涓小溪流進了鄧小平理論這條大江之中,而且就在自己的家鄉,父老鄉親們依靠勞動和智慧,取得了市場經濟的卓越成就。
八月秋高蔗正甜,
棗紅橘綠桂花香。
風吹禾稻連曦色,
迷爾樓台笑夕陽。
滾滾車輪近日月,
紛紛雲燕竟翱翔。
市場吞吐五洲利,
喜鵲招來四海商。
在一派繁花似錦、商意濃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蒸蒸日上的景象麵前,馮誌來這位沉默了幾十年的哲人,詩興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