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義烏的印刷品市場幾年前就有所聞,不想它的發源竟是一位普通農家女的幾張照片引來的,這真讓人感到市場經濟的魔力之大。如今已經發展有幾萬種熱銷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每一個義烏小商品,毫不例外地都有像何海美那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傳奇故事。
我第一次走進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內的繁花般的世界裏,一眼就被市場裏頭那望不到邊際的花類攤商所吸引。記得在京城有一次“誤闖”小商品市場,我的女兒竟然再也不舍得挪動腳步,無奈中我也耐住性子細細觀賞起這些據說來自義烏的頭花小商品,不想我完全被義烏人創造的這些奇妙的手工藝品製伏了,一方麵不僅它有巧奪天工之奇,另一方麵它的品種之多讓人難以想象,更重要的是義烏農民們所擁有的那種叫城裏人都感到超前的意識,令人由衷地欽佩。那天我女兒趁機大撈了一把,回家的路上要不是我幫著提溜那一大包“玩意”,她一個人無論如何是回不了家的。更叫我稱絕的是一向對商品異常挑剔的妻子,這一次卻格外喜愛女兒買回的義烏頭花產品。來到義烏的收獲之一是使我有機會直接認識開發頭花商品的這些撥浪鼓手。
義烏人告訴我,他們的頭花產品源於廿三裏的鄭山頭村。現在這個小村子已經成了頭花專業村和全國的頭花生產基地,每年出產的各種頭花、插花、禮品花及其他花類商品已有上千種、萬餘噸,除供給全國幾百個小商品批發市場外,還銷往香港、美國和南非等十幾個地區與國家。“其實頭花產品隻是我們義烏人在‘雞毛換糖’過程中所創造的無數商品中的一個小品種而已。”鄭山頭村的百姓回憶說,1982年,廿三裏派塘李樟弟從廣州帶回一朵頭花,是用紗綢製作的,老李買來是給他媳婦戴的。偏巧被我村搖撥浪鼓路過的金正海看到了,他當即想仿製。但李樟弟給媳婦買的頭花用的紗綢隻有廣州才有貨,有心計的金正海想了想能不能改用他平時“雞毛換糖”從湖州紅旗綢廠買的紗綢替代?一試果真行,金正海把自製的頭花往市場上一投,姑娘、媳婦們愛不釋手,銷路旺盛,而且每隻頭花可淨賺利潤5至8毛。金正海也是好樣的,見頭花生意好,毫無保留地向村上人傳授開了,於是鄭山頭村在短短的時間裏,家家戶戶都做起了頭花生意。鄭禮龍和鄭朱龍、鄭以楓、金益平4人還率先在這一年辦起了頭花專業廠。雖然當時這4戶的廠不算大,但卻是義烏農民從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業向機械工業邁出的具有曆史性的關鍵一步。鄭山頭村離城鎮較遠,開始大夥用自行車馱著貨上街賣,可供不應求;他們再改三輪車馱,還是供不應求;於是就同城裏的汽車站商議開通一趟客車送貨,然而依舊滿足不了要貨的客戶。幹脆,再加租一輛行李車!幾位頭花生產的大戶一商量,事情這麼簡單地定了下來。稀罕事,“農民進城經商買月票!”鄭山頭村人的頭花生意,惹得《人民日報》等都發表文章稱道。
現今有“頭花大王”之稱的鄭禮龍,忘不了當年鄭山頭村從事頭花生意的初期,他為了留住進城送貨的汽車司機們,親自出錢修建了駕駛員停車場和宿舍。冬天,他怕司機冷,便每人供給一條電熱毯;夏天熱,隻要司機一進村頭,他便送上冰過的紅棗綠豆湯。有個夏季,光紅棗他鄭禮龍就買了100多斤。“那時其實我不是怕送貨的司機跑了,而是怕咱們鄭山頭村的頭花生意給別人搶走了。這不,後來我們的生產發展了,生意越做越大,自己都有了汽車,村上也有了四通八達的商業專線,頭花的生意更是做遍了全國、全世界……”鄭禮龍不無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