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2章 “撥浪鼓”奏出的樂章(4)(3 / 3)

黃昌根自己也不會想到,義烏今天出現令世人矚目的龐大市場,正是當初有了像他這樣一批依靠自己的聰明與勤勞,又不斷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與可能,做著一樣又一樣小而實用的百姓日用品,才慢慢形成與構築起了現在“中國小商品市場”的根基和它的商業定位。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義烏人還清楚地記著20年前的稠城街頭,時常有一批極為懼怕被抓卻又始終抓而不走的地攤小販們,整天串東街走西巷。別小看了這些人,在義烏人眼裏,這些提著竹籃或者僅拿著一塊破布滿城跑、滿街擺攤的“遊擊商”們,無論是在昨天還是今天,他們都是英雄,是了不起的英雄。因為正是這些“街頭遊擊商”的吆喝聲,才喚醒了千千萬萬曾經隻會在異鄉和偏遠地方去“雞毛換糖”的撥浪鼓手,同時也給管理這片土地的那些父母官們以清醒的重新認識。

第一代的義烏市場經商者都還記得這樣一幕:手巧的黃昌根在大街上正向來回走過的行人演示著他用肥皂重新加工製作的一種新型油漬洗滌劑。用了幾十年固體肥皂的百姓,對黃昌根發明的用液體洗滌劑去汙特別是去普通肥皂去不掉的油漬,極感神奇。因此每當他在大街上吆喝售賣這些東西時,總能吸引裏三層外三層的圍觀者。而正是這種非正常的街頭行為,使得黃昌根一次又一次地被早先的“造反派”和後來的“打擊投機倒把”工作人員抓起來批鬥。黃昌根呢,好像就根本不把這種批鬥當回事,似乎自己這樣的“地主狗崽子”不被批鬥才不正常呢。生活的無奈和有利可圖的誘惑,使他無法不上街兜售他自製的手藝品連同他的聰明與智慧。那時商品匱乏的義烏街頭的眾多行人,又特別喜歡黃昌根這些人手中的既便宜又花樣新的小商品。因而除廿三裏外,義烏縣城街頭便從此不斷開始出現像黃昌根一樣的小商小販,他們最初是各幹各的“遊擊”式的兜售,後來是自發地成群結隊地滿街吆喝,再後來便是占地為市,設棚擺攤。老城的新華書店門口來往的人多,黃昌根等最早“吃螃蟹”的小商販們就集中在那兒叫賣。後來他們覺得擠在大街上影響過路行人容易被有關部門取締,這時正好對麵有塊火燒房基空著,於是就到了那兒。不多日子,做買賣和來買貨的人越來越多了,黃昌根他們就把小攤延伸到了北門街的兩側人行道。

義烏城內的這條叫北門街的小街從此失去了它的寧靜,而整個縣城乃至縣城外的所有1105平方公裏的義烏大地也失去了寧靜。神州大地的改革春風和本土上湧動的叫賣聲,此時正劇烈地撞擊著千萬個行程途中的撥浪鼓手,他們從自己的親友口中知道了家鄉的土地上正在發生著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再不能猶豫了,再不能單一地依靠傳統的貨郎擔去從事“雞毛換糖”了!義烏農民們心底裏期盼的自我革命的時刻到了!

而此時,一個重要人物也將天降大任似的來到了義烏。

他便是謝高華同誌。馮愛倩的一席抨擊,打開了這位縣委書記的心扉。

義烏人的一場新的為改變自己命運的革命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