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底,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團一行10多人應邀赴義烏參加由國家國內貿易部和浙江省聯合在此舉行的“1998中國小商品博覽會”。我們老中青三代作家都是第一次到義烏,一切都感到新鮮,一切都感到驚喜。雖說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是走南闖北的文人墨客,啥世麵沒見過?但我們卻真的沒有見過那麼大的市場,而且是在一個顯然遠離開放地區的小小的縣級城市。曆經中國農民幾次革命運動的《李雙雙》作者、老作家李準先生本來身體有病,一到義烏卻比我們這些年輕人更興致勃勃地遊覽市場。著名詩人李瑛先生更是詩興大發,長吟《農民兄弟趕天路》……由於我在義烏逗留的時間比其他人長,所以許多當時我們作家們驚愕的事我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比如在開幕式那天義烏大街上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踩街遊行,這樣的街頭大活動在京城首都也是久違了的。當時我們作家代表團中就有人驚歎地想弄清義烏市政府為了舉辦這樣隆重而熱烈的場麵花費了多少財力物力。後來我才知道,整個踩街活動及其所展示給來自四麵八方賓客的幾十個方隊的彩車等,義烏政府有關部門除了組織外,幾乎沒有花費任何錢財。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則向我透露了另一個有趣的信息:考慮到整個活動時間,計劃中的方隊出場是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控製而確定的。但後來活動布置時則令組委會的同誌大傷腦筋,因為政府原考慮為了節約經費,便對參加踩街方隊的要求作了原則上的規定,即采取各單位、各企業自願報名、自籌資金的做法。這一條一公布可不要緊,卻使具體辦事的組委會人員不知如何是好。“最初一些日子,報名參加踩街的單位和企業成百個,後來我們作了一定限製,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比如一個彩車方隊,早先我們怕因為經費比較大而弄不起來。可事實上消息一出去後,想參加彩車方隊的最多。有影響、有實力的單位和企業就不用說了,光個人或以家庭出麵的就多得讓我們來不及應付接待。大夥都這麼說:‘隻要讓我參加,幾萬幾十萬的錢是小意思!’”聽了市政府的同誌介紹,我手中的筆忍不住有些顫抖,心想義烏人也不知咋回事,做“雞毛換糖”這樣一分一厘的小本摳門生意是他們,像踩街這樣過市一回扔下幾萬幾十萬元錢不眨一下眼的也是他們。說真的,我有些弄不懂。後來宣傳部長朱連芳解開了我心頭疑慮,他說:富裕了的義烏人現在最想做的是希望能向社會作回報,因此像參與博覽會這樣很有麵子的事,誰都願意幹。
是啊,人們追求巨大物質利益的最終目的,不就圖個過上更加自由自在的幸福日子和心情舒坦的精神境界嗎?
人所具有的巨大的貪婪性與博大的施舍性,總常常同時存在於我們的身上。對曾經是非常貧窮的中國農民來說,追求基本的生存和富有從來是唯一的也是最終的目標,他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幾千年來一直為之奮鬥過,然而就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過。今天的9億中國農民中,雖然很多人在新政策下得到了基本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但大部分人仍然處在非富裕階段。義烏人則不然,他們已經改變了自己過去的一切,已經由貧窮過渡到了小康,又從小康邁向富有……而這正是中國農民最夢想實現的王國。
中國農民夢想的王國是個什麼樣呢?是有田地?不,他們現在已經都有了。是有飯吃?不,他們也已有了。是有錢花?有很多錢花?是的,富有的第一階段就是物質上的滿足,而物質上的滿足,也是中國共產黨承諾為人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要做好的頭等重要的事。
實現農村的富裕生活,在我們的傳統理論和概念中似乎隻有靠土地一條出路。當然這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不能千篇一律。義烏是個人多地少田又薄的地方,人口密度比全國平均密度高出4倍多。義烏人既繼承了祖先的從商傳統,又適應了新曆史條件下走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開創了一個農民市場經濟的新天地。
在今天,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不僅已被從商的經營者首肯為“華夏第一市”,中國政府部門的官員和外國實業家們也一致承認它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然而在我看來,義烏市場的有形世界縱然令我們中國人自豪和揚眉吐氣,但我更看重義烏人創造的一個繽紛多彩的無形世界,這就是義烏人在建立大市場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獨創經驗與不懈追求精神。它的存在,遠比一種指標、一幅藍圖要寶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