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神奇的“無形之手”(1)(3 / 3)

“我們是共產黨的幹部。共產黨的幹部做什麼事?說到底,就是為人民群眾辦事。徐至昌的建議說明了啥問題?說明了我們當幹部的有些思想和觀念還跟不上群眾。這怎麼行呢?這可是要拖改革開放的後腿的!”縣委擴大會議上,謝高華一邊抽煙一邊不時地站起身子向幹部們大聲說著,台下則靜地出奇。大家知道,這個會議有非同一般的意義:縣委要作出一項將影響未來義烏的決策,要把經商、興商當做徹底改變義烏落後貧窮麵貌和實現現代化的首要戰略任務。

“我們義烏需要發展,可我們既沒有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又連個僑胞僑眷都找不出來。靠什麼來著?有呀,人民群眾已經給我們指出來了,那就是我們義烏有不怕吃苦不斷進取以小本滾雪球的看家本領--‘雞毛換糖’呀!別小看了這一把雞毛、一個紐扣,它裏麵的學問還是進了馬克思《資本論》的喲。今天我們要把這看家本領統統地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拿出來,你們給我舉個手,看看誰搖過撥浪鼓?”

謝高華書記的話音剛一落,台下頓時“哄”地熱鬧起來。

“舉手啊!”台上又催了一句。於是台下豎起了森林一般的手臂……

台上的謝高華書記一邊重新點上一支煙--他的煙癮使他的嘴上基本不斷“燃燒”,特別是在異常興奮之際。“好好,我們義烏不愁富不起來!你們自己看看,除了我這個外地來的和個別同誌,你們都曾搖過撥浪鼓,都幹過‘雞毛換糖’嘛!行,義烏以商興縣一定能成,這是我們最大也是別人無法與之相比的優勢!”

“謝書記,是不是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放開經商這個口子了?”有人問。

“這還用問?而且明年再開縣委擴大會議,第一議程我就要讓諸位講一講誰發動群眾經商最好,誰就是第一個受表彰的幹部!”謝高華答道。

“那麼私人開廠也是可以的了?”

“這也還用問嗎?不開廠就幹不了大事。義烏人的廠開得越大,我這個縣委書記就當得越踏實!”

“哈哈哈……”謝高華的回話引得一片歡笑。

“再想問個問題:我們幹部家屬能不能也去經商?”

“可以。幹部家屬也是群眾,也是義烏人民的一分子嘛!”

“那我們當幹部的能不能去參與經商呢?”

這可是個尖銳而敏感的問題。喧嘩一片的台下頓時安靜下來,幾乎所有的目光集中到了謝高華的臉上。幹部們隻見謝高華再次接上一支煙,然後把話筒往嘴邊挪了一下,大聲說道:“隻要不影響工作,不搞特權,我看就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去經商做買賣!就像你們當年偷偷外出‘雞毛換糖’一樣!”

“好、好!”幹部們說這是“文革”以後一次最開心的會。而就在這次會上縣委作出了《關於建造稠城鎮小商品市場的決定》,並批示工商局在縣城內的太祖畈一帶劃地建市。

1983年12月26日,義烏有史以來第一個有固定場所的小商品市場建成並開業。馮愛倩、黃昌根、何海美等一批曾經多年來一直遊蕩街頭、東搬西移的小商小販們,第一次佩戴著胸徽,穿著整齊的職業服裝,像國營商店的營業員一樣站在自己的櫃台前售賣商品。他們中間好多人都激動得哭了,因為他們不僅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固定的經營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第一次像人似的被顧客叫做“同誌”、“服務員”了。別小看了這種變化,它給予經商者的不僅是簡單的一處漂亮的經營場地,它所給予的東西恐怕連馮愛倩他們自己都難以說全。那應該是一種人格的恢複,一種必須的尊嚴,一種可以施展才能的戰場,或者說是一塊通向自由王國的天地吧。總之,你隻要能比喻出的都可以用上,因為今天的義烏人從建立正式市場後從中獲得的內容太寬泛和豐富了。

賺錢在當時是重要內容,但並不是全部。現今在義烏聲名顯赫的“大戶”幾乎都是在那個時期真正發跡的。

此間擔任市場個體勞動協會主任的何海美,給我談了她在那段時期的心理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