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代市場建立不久,原設計的1800多個攤位在開業不到一個月裏由於經商人員猛增,市場管理部門不得不采取應急措施,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辦法,使場內攤位擴至2800多個,但參與經商的人員依然如潮水般地湧來。經曆當時這一幕的義烏人都還清楚記得,新市場開業時,大夥對當時全省第一大室內市場歎為觀止,可轉眼間竟然被擠得無立足之地,別說遠道而來的客商們進不了市場,就是本地的攤主進出都成問題。由於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市場,因此幾度出現攤位租賃費猛增,有人看著攤位搶手,便幹脆倒騰起攤位來,這更加劇了市場的吃緊與混亂。1985年4月下旬,已經從謝高華手中接任的新一代縣委領導現場辦公,在征求工商戶的意見基礎上,決定為適應市場需要提出了再建一個市場的方案。然後令決策者意想不到的是此次再建方案一傳出,當即引起了另一種異議,由於新方案中必須占用一定數量的良田,因此一部分人就借此向省裏甚至向中央寫信說:“這麼好的田毀掉建市場太可惜了,光靠市場能吃飽飯嗎?”一句直截了當的話是:你們這麼幹,既毀田,又盲目,不要被眼前這些自發的又自由散漫的個體戶、小商小販們所製造的某種不正常的現象所迷惑!在當時,這種意見不是沒有社會基礎,而且從大多數人特別是大多數幹部的心態來看,對搞市場到底能不能持久和能不能成為義烏發展社會經濟的主導產業打了問號。怎麼辦?路隻有兩條:或者再建,或者不建。再建就是把市場向前推,不建就是讓市場發展到此為止。兩種涇渭分明的意見都集中在縣委身上。那時的縣委書記是趙仲光,此次拍板得靠他。趙仲光書記處理此事既簡單又不簡單,他叫上縣裏五套班子成員,跟著他來到實地考察,最後來了個集體表決的方式把再建市場的事定了下來。“有意見隻聽不改,定下來就快上,明年國慶節前開業時我來剪彩!”趙仲光書記最後特意指示道。正是快刀斬亂麻,而義烏的決策者們從謝高華開始就一直做著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那便是順應市場發展的自身規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其蓬勃向前。
1986年的9月26日,僅用了10個月時間,一個更大規模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在義烏城內建成。
形勢依然出乎想象。開業之初呈現的欣欣向榮景象,令義烏人自己都無法解釋到底是怎麼回事,總之市場之好連經營者都有些弄不明白了。時隔僅半年,在1987年的春季到來之時,義烏的第三代新市場再度告急:經營場地爆滿不說,整個義烏城內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市場--由於室內場地不夠用,許多經營者和客商隻能見空地方就湊在一起買賣交易起來,曾出現過有人什麼生意都不會做,就在火車站旁邊租了一棟樓給外地人提供進貨發貨中轉,結果此人一年下來輕輕鬆鬆賺了100多萬元!義烏人太精明呀,有人聽說出租房屋賺大錢,於是便掀起了在縣城內大興新宅基的熱潮。哎,這一熱,連一向頭疼如何把城市建設趕上去的城建幹部都沒想到的事出現了:搞了幾十年卻從沒多少改觀的義烏城市建設在一夜之間樓群遍地,馬路一新,整個城區麵積一下擴大了好幾倍!叫人興奮的是政府沒掏多少錢,僅僅多拿了幾套規劃而已。
市場給義烏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短短幾年間的市政建設使以往的一個小舊鎮,瞬間一躍崛起,成了浙中的現代化城市。1988年,義烏正式由縣變成了市。而這撤縣改市的進程,如果沒有小商品市場的發展,也許義烏的今天仍然是個縣級建製的地方。
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在政治經濟學中指出,資本進入自由經濟時,它的發展將常常不以人們的主觀意願所轉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同樣的道理,當它一旦進入良性狀態後,它的發展將超乎我們想象,並對整個社會形態都將產生非同小可的影響。在第三代市場開業不久,攤位的緊張再度成了義烏市場的首要矛盾,而此時外地客商對義烏市場的熱情則越來越高,故經營者紛紛向已經是市府的義烏領導們強烈要求再把市場擴大,其急切心情勝於火燎。看來第三代市場的決策過程又是短期行為了。別猶豫了,再擴吧!這回上下幾級幹部和大多數群眾都看法一致,因為實打實的好處使義烏很少有人再對市場說三道四了。集體決策很快形成:在第三代市場後側過稠州路向東延伸的120畝地作為第四代市場規劃區。6月份決定,7月份就以市委辦公室名義向全市發出了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