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千千萬萬個經營者和60多萬義烏百姓都在期盼著更大更精彩更宏偉的“中國小商品市場”誕生。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政治風暴從北京刮遍了中國大地,一時間神州大地上空烏雲陣陣。中國人民陷入了痛苦和迷茫,未來的前途到底如何,成了每一個人重新期待的大課題。讓義烏人感到最不可理解和難受的是社會上此時盛行“個體戶是動亂的根源!”、“國家要繼續舉起紅旗,就必須先得鏟除私營經濟!”雲雲。義烏人和義烏市場此時承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甚至是當頭懸著的利劍般的壓力,雖然有些現象想起來是莫名其妙的,但在那些日子裏卻被說成有鼻子有眼的事,似乎個體經濟就是產生動亂的土壤,個體戶便是動亂的有力支持者,義烏的小商品市場最活躍,故而那裏的政治問題就最值得關注。簡而言之,義烏的人和義烏的事應當引起上麵足夠的重視和注意!
“什麼,這個時候你們還要擴建市場?這不是火上澆油嗎?”
“先把個體經營行為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給弄弄清楚再說!”
有人對義烏呈上的報告不屑一顧,打著一副很政治味的官腔。更有令義烏人心寒的事:一向對義烏市場熱心,並常常喜歡將義烏市場發展的成就,納進自己成績挎包裏的個別領導,到了義烏市場卻不敢往裏走一步,好像走近一步就會把他的烏紗帽摘掉似的……那是一個令義烏人極其失望與期望並存的時刻,義烏人因此而更加不忘當時的市委書記鄭尚金和他的“一班人”。在大風大浪麵前,鄭尚金等領導作出了果敢和負責的決策,百姓們因此一直記著這些在義烏發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曆史性人物。雖然我沒能有機會采訪到現已是金華市市委書記的鄭尚金等人,但他們在特殊時期為義烏所作出的功績,在義烏人民心目中是座不朽的豐碑。當時參與《關於擴建義烏小商品市場問題的論證報告》的現任市委宣傳部朱連芳部長向我介紹說,當時整個義烏市場人心浮動,其根本點是弄不清個體經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問題,由此引發了義烏辦小商品市場到底對不對、還要不要辦的問題。中國有許多事可以等著決議了再做,但當時義烏市場已在全國掛上名了,龐大的市場一天不經營就會影響幾萬十萬經營者的利益,幾天不經營就可能使我們幾年苦心經營和造就出的市場一下垮了,所以那時我們市裏領導急,市場管理者急,個體經營者更急,怎麼辦?那時每走一步都可能是要冒政治風險的。值得義烏人感到欣慰的是,當時的義烏市委、市政府領導迅速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即堅定不移地肯定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經營者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辦義烏市場昨天沒有錯,今天擴建它更沒有錯。為此,我們做了大量艱苦而有成效的穩定人心的工作,如每天把市委、市政府的意見用廣播等形式,不時地向經營者們宣傳,出動機關行政幹部深入市場給群眾做耐心細致的解釋和宣傳工作。同時又專門配合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反映義烏市場的專題片《獨立的王國》宣傳,使在義烏從商的全體經營者都明白,義烏走的路沒有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不僅沒有,而且是更加完全正確地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搞個體經濟光榮,參與辦市場就是為社會主義辦更好的事。認識清楚了,信心也就堅定了,我們的市場也就越辦越好。
1990年10月5日,當時的浙江省省長沈祖倫大筆一揮:義烏市場擴建確有必要。於是經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波之後,義烏人辦市場、辦大市場的決心更大了,這回他們是徹底要瞄準“全國第一”目標進軍,因此第四代小商品市場的設計一出台就令人激動不已:義烏要建總麵積達5萬平方米以上的全國最大的室內商品交易市場!
第四代市場從提出到開工到正式營業,用了1年零10個月時間,這場決戰義烏人非常難忘,它既使從商者完成了從商品交易的原始和簡單的階段到具有現代知識和技能色彩的整個過渡,也是弄清了什麼是姓“資”、什麼是姓“社”的經營性質上的根本認識。幾年後,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黨中央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1999年初的全國人大第九屆二次會議上又把鄧小平理論連同“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組成部分”一起寫進了憲法。其實對義烏人來說,他們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和運用,與發展市場經濟來推進社會前進的實踐,則早已開始並獲成功。當義烏人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市場經濟也真的像一隻“無形之手”,幫助和促進著整個義烏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