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5章 神奇的“無形之手”(3)(2 / 3)

全國各地的小商品就這樣神奇地跑到了義烏,這種巨大的流入過程在同時間又向外傳遞著一個信息:義烏有各種你想要但別的地方沒有、或者價格不如義烏便宜的貨物。於是無數經商者就跑到義烏來,他們興高采烈地搬走他們想要的商品。而在這同時,義烏人再一次發現了什麼東西是別人最喜歡的,什麼東西是最能賺錢的,於是又形成了新一輪的采購,螞蟻搬山式的采購再一次從各地運回義烏。不久,聰明一些的人就采取不來回跑,而是常駐某一地,通過調撥來及時運回義烏方麵所需要的商品;再有高明者在向義烏運回貨物時,又從義烏市場發運常駐地緊缺的商品,如此坐地一方,來回賺錢,不亦樂乎。更有高明者,他完全靠義烏市場上或者是從其他渠道獲得的信息,根本不經義烏市場,直接從有貨的某地調撥至缺貨的某地,如此天馬行空,賺的錢便更多了!但不管哪種形式,源頭始終在義烏,因為操縱整個市場和流通過程的是他們義烏人。千萬別小看了義烏人這“一進一出”的運作過程,它對市場形成和促進中國產業發展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有個叫樓香雲的服裝商,最初在上海進了一批絲織方巾,很好銷,後來她聽說這是嘉興產的,就拿了方巾直奔嘉興,到那兒一打聽才知這是距嘉興市還有20裏路的王江涇生產的。樓香雲一看此地,交通異常不便,當地農民勞動力大量剩餘,但生產的絲織產品卻工藝精湛,於是說以後你們的產品我全部包了。原本一直為產品銷售犯愁的王江涇人聽了這話就像見了財神爺,於是一口答應。從此樓香雲每天往這兒跑一趟,幾年過去,王江涇就在樓香雲的一次次奔跑中蓋起了一排排樓房,農民們今天都過上了小康生活。樓香雲呢,自然不用說,她的口袋裏早已鼓得發脹。像這樣的事太多了,目前義烏人在外跑生意的約有五六萬人,與樓香雲一樣跑富了自己又帶富了一片的比比皆是。

義烏人在曆經上麵這階段後,慢慢發現,要使市場不斷地有競爭力,賺更多的錢,以往的那種來回運撥式的生意成本仍高,而且商品的式樣受原有式樣的限製。義烏人便動起了腦子:為啥不能自己動手生產?幹唄!這一幹不要緊,心靈手巧的義烏人幾乎把各地出現的緊俏商品和尚不被人認知卻必大有市場的商品,全都給製作出來了,比如有人在廣東發現了“呼啦圈”,三天之後,義烏市場上就能成車成車地批發,哪來的貨?義烏人自己做的唄!那一年開始流行女式長絲襪,義烏人在三天之內生產出的長絲襪比廣州百貨商場裏銷售的花色品種還要多,當然價格低了近一半,襪商們興奮得夜不能眠,源源不斷地從義烏批發,一直批發到今天,而今天義烏的襪子生產量已經是全國的絕對第一,占全國總生產量的三成以上。襪子是義烏市場幾萬種商品中的一種,幾乎每一種商品對義烏人而言,都可以形成他們的某一個拳頭產業。這裏麵的奧妙其實不算太複雜,用他們的術語叫做“前店後廠”。所謂前店後廠(或叫前攤後廠),就是經營者在市場裏開個店租個攤,店裏攤上賣的什麼貨,其生產出處就在他的店後或攤後的工廠。別小看了這種前店後廠的生產經營方式,它也許是中國農民市場經濟的一大特色,就像曾經統帥過中國工業生產“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一樣,它正在或者有可能再度成為中國國民生產的“半壁江山”。在義烏我最初感受到的就是這兒的百姓的房子特別地大,每家每戶基本都是一棟四五層的大樓,而義烏城區到義烏下麵的城鎮,大部分街景都是由百姓自己動手建的樓宇組成。開始我有些不理解義烏人為啥要造那麼大的樓,三四口人住那麼大的房子不都空著嗎?後來我一進這些農戶,才知道義烏人的家居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樣,他們一般把一層開設為商店或鋪位,直接售貨,二樓三樓是廠房,隻有最高一層的一小部分才是主人的生活用房。目前義烏的4個大市場上,共有6萬多攤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前店後廠”。因此進義烏市場批發貨物,你千萬別小看了隻有小小一兩平方米麵積的攤主,說不定站在你麵前的就是位億萬資產的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