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5章 神奇的“無形之手”(3)(3 / 3)

我遇到這樣的事不止一次。有一回我到市場采風,見攤主是位賣服裝的。看了她不足3米的攤位上放了好幾種品牌的襯衣,我問她這麼多品牌的襯衣都是從哪兒批發來的?女主人一笑,說都是她自己的。我心想,這也許正是那種自己做了一大批各種名稱的假商標,然後往別人的產品上那麼一貼便冒作自己商品的投機商。女主人聽說我是專門來寫義烏市場的,又見我如此不信她的話,便非要帶我到她家瞧個究竟。“否則你大作家憑自己想象一寫,我們義烏人的臉麵不就全沒了嗎?”哈,女主人很有“義烏意識”。於是我就跟著到了她家,這才讓我大吃一驚:原來這位女老板家竟有兩棟五層大樓,光雇用的工人就有600多個。走進她家的廠子車間,我看到的已經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而是一色的日本進口的現代化製衣機。她家的產品陳列室裏,總共有6個品牌的襯衣,其中有3個獲得全國或省級專業機構頒發的優質證書。正是不見不知道,一見方知義烏人之厲害。

我們知道,無論何種市場經濟,供求、價格與競爭是它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間相互聯係又相互影響的過程,便是市場機製發揮作用的過程。即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動,價格變動反過來影響供求關係的變化,無論是價格變動還是供求關係變化,都會導致利益格局的改變,進而引發市場競爭;競爭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供求和價格。市場機製的如此動作,一方麵激發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進取精神,不斷想方設法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改善經營,從而推動整個市場及社會的發展。而這促進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發展的整個動作過程,便是我們所說的那隻“無形之手”--即市場經濟的規律。

義烏人從80年代初始,僅用了10年時間,由最初的“雞毛換糖”的經營方式,爭取到了自我生存的機會,發展到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商品流通市場,壟斷了全國小商品生產和流通及交易行業,使12億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市場的價格,隨義烏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把自己從一個連吃飯問題都難以解決的貧困小縣,建設成“中國百強縣(市)”,人民安居樂業,家家富裕小康。這一切正是他們恰到好處地將傳統的“雞毛換糖”精神與市場經濟的那隻“無形之手”聯在了一起,並使之發揮出了最佳的魔力。考察一個市場是成功還是失敗,最好的時機並不是在全社會或者說整個大市場都欣欣向榮之時,而應該是像這一兩年中我們普遍都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等影響下,各種市場不太景氣時,方能看出誰英雄誰好漢來。當這兩年國內大小市場都在大叫“跳樓”時,我們再看看義烏市場依舊風風火火、熱熱鬧鬧,你才意識到義烏確實值得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或者說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絕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烏托邦,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義烏就是這樣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