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旦立下大誌,明確了自己終身的奮鬥目標,那麼,就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揚州八怪鄭板橋曾有一首詠竹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萬煉仍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它形象地為我們描寫了竹枝不畏風吹雨打依然堅韌頑強地生長的性格。無論做任何事情,要有竹枝“咬定”目標鍥而不舍的恒心和毅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但是,社會上往往有一小部分人特別是剛剛涉世的青年人,在他們踏上人生的征途前,總會有美好的願望,但在實際行動中卻不能像竹枝那樣“咬定”了鑽進去,不懈地努力,而是淺嚐輒止半途而廢,結果一事無成。蒲鬆齡也有兩句有名的自勉對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引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說明篤誌對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性。可謂寓意深遠,讀之使人豁然開朗。
“破釜沉舟”講的故事是這樣的: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項羽率軍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兩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隻帶三天口糧。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以一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戰鬥結束後,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臥薪嚐膽”的故事則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一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麵。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嚐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回國以後,立誌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羞辱和所經曆的磨難。經過十年的積聚準備,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成功地打敗了吳國,吳王則羞愧自殺了。
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如果不能發揚“咬定”的精神和沒有“破釜沉舟”與“臥薪嚐膽”的堅定執著,無論是誰都是無法獲得成功的。古今中外,無數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有所貢獻者,無一不是堅韌不拔地努力奮鬥。比如,我國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為作《本草綱目》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於草藥的采集、研究和寫作,可謂嘔心瀝血,曆經艱難;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中不讓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裏偷偷搞,最終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花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椅子下邊的水泥板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者所需的指導思想《資本論》。還有許多著名人物,他們敢於麵對困難,曆經“破釜沉舟”與“臥薪嚐膽”艱險之後,終於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具有頑強拚搏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意誌。立誌是大事業的開端,而理想則是奮鬥的坐標,堅韌能夠保證人們接近成功的彼岸。不管是艱苦的學習或者工作,隻要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從腳下一步步向前邁進,那麼,有了每一件小事的不斷積累,事業的成功就一定能夠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