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時勢中搞清自己適合扮演的角色(1 / 2)

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常常發現這樣一些人,他們的才能和天賦超乎常人,他們的一些機遇難能可貴,但是現實又殘酷地擺在我們麵前,他們一生無所作為,甚至生活窘迫潦倒,令人為之感慨和惋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仔細深究其原因,便不難發現其中的秘密。他們要麼自命清高,不肯屈服於自己不可能駕馭的客觀環境;要麼麻痹大意,最終使自己坐失發展的寶貴良機。一個人縱然有天大的本領,也得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必須按照一定的遊戲規則來進行。如果一直自命不凡,消極等待識千裏馬的伯樂來發現和重用自己,恐怕更多的人隻能盼到頭發花白,才猛然發現已經時不我待了。這好比一把鋒利的寶劍,總以為珍藏在寶箱便更會被人看重,實際上時間漸遠,寶劍就會生鏽而自然地失去當初的鋒芒了。所以,凡有才能有智慧之人,應該懂得有能力和機遇並不代表什麼,關鍵是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凡的成就才會隨之而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才能得以充分體現。古往今來,凡有所作為的,無一不是放得下架子、抓得住良機、善於發揮個人專長的人。中國曆史名人諸葛亮、劉伯溫等,就是這種人物。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張氏病逝,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到南陽隱居鄉間以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師從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建安十二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之大計。諸葛亮便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再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諸葛亮看施展才華和實現抱負的時機已至,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十六年,又攻取益州,繼而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幫助主持蜀漢朝政。

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於元統元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製。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三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鬱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兩次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誌。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