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道 的 起 源 與 發 展(1 / 1)

春秋時期有個叫老子的人,姓李名耳,字聃。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打算離開故土,準備出函穀關四處雲遊。把守函穀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要來函穀關很是歡喜。但是又知道老子要出關雲遊,又感到可惜。因為他早就聽聞老子是位大聖人,有很高深的學問。但老子去意已決。自己肯定是阻攔不了。而是對老子說:“先生如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好讓學生跟後人能聆聽你的教誨。老子本不想寫,但尹喜再三相勸,沒辦法盛情難卻,而是老子就在函穀關呆了幾日。走之前留給尹喜一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也就是後世知道的《道德經》。寫完後老子便騎著青牛離開了,自此再無他的訊息。

這不寫還好,一寫不得了。自從老子的《道德經》問世以後,對先賢們的思想做了一次革命性的大融合。形成了一個嚴密的思想流派,後事成為道學。老子成為到家學派的鼻祖。《道德經》

現在通行版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在書中老子提出了一個樸素的辯證的哲學思想。在修身方麵主張虛心實腹,清淨篤定。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指教、順其自然。

道家學派經老子開創以後。曆經後世先賢的不斷的繼承與發展。到了秦末漢初時期迎來最鼎盛的時期。漢初的文景之治就是統治者崇尚道家黃老之術的治國典範。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了主流。道學慢慢淡出了曆史的舞台。

後來道學慢慢跟長生煉丹之術聯係到了一起,成為了一門求仙問道的學問,完成背離了老子的思想。時至今日,雖然還有不少人很推崇《道德經》,但並不普遍。特別是當下的年輕人。可能他們知道《道德經》這本書,但也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講的是些什麼內容。雖然這部蘊含著偉大智慧的書籍慢慢被大家淡忘,但他的思想卻影響中國人幾千年,應經植入我們的骨髓之中了。我們生活中一些用詞、為人處世的方法無不受到《道德經》的影響。可以這麼說我們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是道。隻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道德經》是不是老子一個人想出來的呢,我想應該不是,一個人的智慧肯定是有限的,他肯定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縱觀《道德經》全文,老子的哲學思想跟人類更早的太極陰陽學說完全契合,而且老子在《道德經》中直接說了一陰一陽即為道。所以我們想更深入了解《道德經》中的道,必須的從太極陰陽五行學說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