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道 為 何 物(1 / 1)

前麵我們說也那麼多太極陰陽五行的道理,到底什麼是道呢,老子在《道德經》明確指出“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德經》中的道其實就是陰陽之道。通過前麵我們對陰陽五行學說的了解。我簡單了認識了道。道就是一種天地之間的能量轉換,維持人與人、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規律。我們在來看看老子在《道德經》是怎麼描述道的。《道德經》第一章開篇老子就給我們形容他理解的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無,欲也以觀其眇;有,欲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翻譯

能說的、能命名的道,那不是永恒的道。道在無情況下,是宇宙的本源,在有的情況下,造化了萬物,在常無得狀態下去觀察道的玄妙,在常有狀態下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跟有本就是一體,道是所有玄妙變化的法門。

我們在來理解這一段文字,老子給我們描繪的道是玄之又玄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得狀態,它是宇宙起源,有的狀態,孕育了萬物。其實這不就我們講的太極陰陽的概念嗎。無不就是太極的狀態嗎,宇宙的起源。太極生兩儀,不就是陰陽嗎,陰陽之氣通過四十的變化孕育了萬物,萬物之母也。《道德經》在第四章對道還有這樣的描述。

原文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嗬!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嗬⑨!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翻譯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除萬物鋒銳、紛擾,調和它的光輝,道如同塵垢一樣。隱沒不見啊,但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如同塵埃一般,它用他的方式消除萬物紛爭、光芒,讓萬物和諧共處。說來說去都是陰陽五行的道理。

從上麵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老子的哲學觀也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基礎之上的。不僅是陰陽五行學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也是我們常講的,人道及天道,天地人之道歸根結底也就是自然之道。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唯有遵循自然之道是道,德是德。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律發展去發展社會,提升自己道,才能健康、愉快的生活。通過上麵的論述,我們基本了解了老子所講的道。但老子寫的書名是《道德經》。那“德”該如何理解。我們常說“道德”其實。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隻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道跟德本就是一個整體,道為體,德為用。聖人感天地變化之道,以德作為修身,處事的標準。天地生養萬物,但從不自恃其功,所以為人處事不要斤斤計較,要懂得無私奉獻。天之道“物極必反”所以做人處事要謙虛禮讓。動物都在地爬行,唯有人是直立行走,所以做人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道是萬物的綱紀,體現在人身上就是道德的約束。儒家在德的基礎上引申出來仁、義、禮、智信。作為君子修身、立命的根本。人乃萬物之靈,世間萬物雖然皆有道,但唯有人能感乎天地之德。我們常聽人講,你這人缺德、豬狗不如。如果一個人一點德行都沒有不就是豬狗嗎。老子在《道德經》23章說到“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概的意思是講修道者得道,修德得德,兩者都不修者,道德亦棄之。我們常說得道得道,你永遠跟道反著來怎麼能得道呢,道叫你白天幹活晚上睡覺,你非要晚上使勁折騰,怎麼能得道一個健康的身體。你總是失信於人,怎麼能得道別人的信任。所以古人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放在首位,修身就是修煉自己的道德,無道無德者世人皆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