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7 疾病防治按摩法1(2 / 3)

低血壓是指動脈壓低於正常的狀態,一般認為成年人血壓低於90/60mmHg即為低血壓。絕大多數低血壓患者(尤其與遺傳或體質有關的慢性低血壓患者)在臨床上並無任何不適或僅有頭暈、困倦、乏力等非特異性症狀。少數(血壓急劇下降者)出現以腦供血不足為主的臨床症狀,如頭暈、眼花肢軟,甚至可以出現暈厥或休克。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術者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穴直線向上到發際,往返操作4~5次。再沿眉弓至太陽穴,往返操作4~5次。然後從印堂穴向下到一側睛明穴,繞眼眶。兩側交替進行,每側3~4次。

(2)用揉法在額部施術,從一側太陽穴至另一側太陽穴,往返操作3~4次。然後用抹法在前額及麵部。

(3)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摩腹,配合按揉膻中、中脘、臍中、關元等穴,約10分鍾左右。施術。

(4)用掃散法在側頭部摩擦頭部,每側約20~30次。在頭頂部從上到下采用五指拿法,至後項部改用拇、食、中三指拿法。再沿頸椎兩側拿至大椎穴兩側。重複操作3~4次,其間重點按拿風池。

(5)橫擦背部心俞、脾俞,腰部命門、腎俞,以局部溫熱為度。

(6)經常按揉下肢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等穴。直擦足心湧泉穴,以局部溫熱為度。

【健康提示】

(1)引致低血壓的病因很多,常繼發於心血管、內分泌、神經係統等疾病。按摩可暫時緩解症狀,同時應注意原發病的治療。

(2)飲食要有營養,易於消化。可適當吃些山藥、大棗、蜂蜜等食物。

(3)適當運動,鍛煉身體。但不可做突然劇烈運動,防止過度疲勞。

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由於為心髒提供血液和營養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其管腔狹窄、閉塞,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程度輕者可無症狀表現。程度重者可引發心絞痛,常因短暫心肌缺血而出現心前區胸骨後劇烈絞痛,甚至導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按摩治法】

(1)患者仰臥,術者手掌緊貼其胸部(不隔衣),由上向下行抹法,兩手交替進行,反複操作多次。常發心絞痛者,可加按膻中穴,以寬胸理氣止痛。用手掌輕輕拍打心前區,輕重以患者舒適能耐受為度,反複操作。

(2)患者俯臥,術者用拇指或中指揉按其心俞穴。氣急、胸悶者加按肺俞、定喘穴。

(3)以一手拇指指腹緊按另一前臂內側的內關穴(掌麵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先向下按,再做向心性循按,兩手交替進行。對心動過速者,手法由輕漸重,同時可配合震顫及輕揉。

(4)慢性心衰水腫患者,可加按腹部的水分穴(臍上1寸)、水道穴(臍下3寸再旁開2寸),下肢的複溜穴(內踝與跟腱連線中點上2寸)、陰陵泉(膝關節內下方高骨下凹陷中)。

上述各種按摩手法操作時應注意柔和輕,動作不可粗暴。

【健康提示】

(1)避風寒,適勞逸。勞動和鍛煉時動作宜緩慢。

(2)注意修身養性,保持心情平靜,遇事不可過於激動。

(3)飲食宜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及過鹹等食物。戒除煙酒(可少量飲用葡萄酒)。

(4)定期上醫院檢查,堅持合理用藥。刺激手法。平時則可按住穴位,左右旋轉各10次,然後緊壓1分鍾。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係指血漿中脂質濃度超過正常範圍。由於血漿中脂質大部分與蛋白質結合,因此又稱為“高脂蛋白血症”。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總膽固醇超過5.72mmol/L、甘油三酯超過1.70mmol/L,即可確診。

【按摩治法】

(1)取仰臥位,腹部經常按揉中脘、天樞穴(臍旁2寸),每穴2~3分鍾。而後摩腹3~5分鍾。

(2)坐位,搓摩脅肋部3~5分鍾。

【健康提示】

(1)取俯臥位,用搓法按揉肝俞、脾俞、胃俞(第12胸椎下旁開1.5寸)各2~3分鍾,擦命門、腎俞穴,以局部溫熱為度。

(2)取坐位,用拇指經常按揉豐隆(外膝眼俞足外踝連線中點)、足三裏、三陰交等穴,每穴1分鍾。

(3)患者飲食應有節製。主食應搭配部分粗糧,副食以魚類、瘦肉、豆類或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為主。果仁、瓜子仁、核桃仁、海帶、紫菜、木耳、金針菜、香菇、大蒜、洋蔥等食物有利於降低血脂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常吃。平時用素油烹調食物。飲牛奶不宜加糖。少吃精製食品、甜食、奶油、克力和煎炸食物。

(4)膽固醇過高者應少食蛋黃、肉類(特別是肥肉)、動物內髒、蝦皮、魚子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甘油三酯過高者要忌糖和甜食,並限製總食量。

(5)堅持不懈地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以促進脂肪的消耗和分解。

呃逆

呃逆即膈肌痙攣,是指膈肌和部分呼吸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產生間歇或連續的痙攣收縮,導致喉中呃呃有聲的一種病症。常見於飽食或突然吸入冷空氣之後,輕者僅數秒鍾可自行緩解,不治而愈。

重者可持續頻繁發作,不能自控,甚至不敢呼吸、不能進食和睡覺,以至於心情緊張。

【按摩治法】

(1)取坐位,以拇指或中指重力點按耳垂後翳風穴。摳壓天突穴及鎖骨上窩缺盆穴、鎖骨外下方中府穴,以酸脹為度。

(2)患者仰臥,術者從其天突穴由上而下推至中脘穴5~10遍,再重點按揉胸部膻中穴1~3分鍾。按順時針方向摩腹,以中脘、天樞穴為重點,時間為6~8分鍾。

(3)患者俯臥,術者采用搓法或一指禪推法,在其脊柱兩旁自上而下施術3~5遍,重點是膈俞(第7胸椎下旁開1.5寸)、胃俞穴,時間約為6分鍾,以酸脹為度。

【健康提示】

(1)由背部向兩脅抹檫,以發熱為度。

(2)點按上肢合穀穴、內關穴,下肢足三裏、陽陵泉、三陰交、太衝(足背第1、趾蹠關節結合部前下凹陷中)諸穴。

(3)保持心情舒暢,以防焦燥情緒加重膈肌痙攣。

(4)進食以無飽脹感為好。

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又稱“結腸功能紊亂”,是常見的功能障礙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陣發性腹痛(進食後加重,排便或排氣後減輕)、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多在早、晚餐前後出現,糞便多為糊狀帶有黏液,但無膿血)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經各項檢查腸道無器質性病變,而且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精神刺激、焦慮等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按摩治法】

(1)患者仰臥,術者用一指禪手法在其上腹部以逆時針方向推行,在下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推行,時間大約10分鍾。中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臍旁4寸)、章門(脅下第11肋端)、期門等穴,用深沉、緩慢的一指禪推法施術約5分鍾。

(2)患者俯臥,術者在其背部取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用一指禪推法往返施術約5分鍾。再用擦法直擦左側背部,橫擦腰骶部,以局部溫熱為度。

(3)下肢取足三裏(外膝眼下3寸)、上巨虛(足三裏下3寸)、下巨虛(足三裏下6寸),用按揉法或一指禪推法施術約5分鍾,以酸脹得氣為度。

【健康提示】

(1)飲食宜清淡,避免進食油膩、刺激性強且難以消化的食物。

(2)調節情緒,暢達情誌,減少精神刺激。

(3)本病可配合藥物治療,但應避免長期服用同一種藥物。

泄瀉

泄瀉即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如水樣。發病緩慢、大便溏薄者稱為“泄”;發病急暴、大便如水注樣者稱為“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飲食不潔、暴飲暴食為主要誘因。

【按摩治法】

(1)患者仰臥,術者兩手掌按逆時針方向推摩其小腹部。拇指按揉中脘、天樞穴(臍旁2寸,掌根揉氣海、關元穴。

(2)患者俯臥,術者五指並攏,以掌根貼於其一側的腰骶部,以中等力度由左至右地推擦數次,直至腰骶部發熱為止。雙手自尾骶骨下端的長強穴交替上推至命門穴,再從尾骶部沿脊柱兩側推按至腰背部,重點按揉兩側腎俞穴。

(3)拇指分別揉壓上肢外側前臂段,重點按揉合穀、曲池、手三裏(曲池穴下2寸)。下肢重點按揉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三陰交等穴。

【健康提示】

(1)泄瀉病人飲食要清淡且易消化,忌油膩食物。

(2)平時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明顯減少且排便困難,每2~3天或更長時間1次,糞質幹結堅硬。中老年人以習慣性便秘為多見,糞質幹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幹,排出不暢。可伴有腹脹、腹痛、食欲減退、噯氣、反胃等。

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明顯減少且排便困難,每2~3天或更長時間1次,糞質幹結堅硬。中老年人以習慣性便秘為多見,糞質幹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幹,排出不暢。可伴有腹脹、腹痛、食欲減退、噯氣、反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