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8 疾病防治按摩法2(1 / 3)

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由於下肢血管病變及微循環障礙、周圍神經病變、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容易發生足部潰瘍、壞疽等慢性致殘性並發症。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感覺減退、肢端發涼、間歇性跛行、靜息疼痛、足部潰瘍及壞疽。

【按摩治法】

(1)患者仰臥,術者以揉、搓手法,沿其頸、胸施術,往返操作3~5遍。再點揉中脘、臍中、關元,每穴1分鍾,以得氣為度。

(2)患者俯臥(胸部墊枕頭),術者以揉、搓手法沿其脊柱兩側腰骶部施術,上、下、左、右往返操作3~5遍。再點按胰俞、肝俞、膽俞(第10胸椎下旁開1.5寸)、脾俞、腎俞,每穴1分鍾,以得氣為度。

(3)患者仰臥,術者用揉、搓手法先在其兩下肢內側、前麵、外側施術,從上而下往返操作3~5遍。然後改俯臥位,再在下肢後麵往返操作3~5遍。

(4)經常點按下肢的足三裏、血海(膝關節髕骨內上緣上2寸)、三陰交、解溪(足踝關節前麵正中點)、昆侖(外踝與跟腱連線中點)、太衝等穴,每穴1分鍾,以得氣為度。擦下肢後側,以透熱為度。

【健康提示】

(1)嚴格控製血糖和血壓,降低血脂,盡量遏製或延緩糖尿病足的出現。

(2)經常檢查雙足,警惕水泡、傷口、劃痕。

(3)每晚用溫水洗腳。鞋襪一定要寬鬆舒適。防止各種原因導致的外傷。

(4)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抗氧化物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粗糧和植物油等,能夠維持正常的代謝過程。

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在沒有排尿欲望和行為時,尿液不受主觀意識的支配而自行流出。多見於年老體弱、腎氣不足、前列腺肥大、腹部各種手術之後。

【按摩治法】

(1)患者仰臥,術者先摩其下腹部,再重點按揉臍中、氣海、關元、中極等穴,每穴2~3分鍾,至小腹部溫熱為度。

(2)患者俯臥,術者按揉其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穴,每穴1~2分鍾。再橫擦命門、腎俞及腰骶部,至局部溫熱為度。

(3)經常點按下肢足三裏、三陰交、太溪、複溜等穴,每穴分鍾,以得氣為度。

【健康提示】

(1)防止尿道感染,女性要養成大小便後由前往後用手紙的習慣。

(2)性生活前要先用溫開水洗淨外陰,性交後女方應立即排空尿液,清洗外陰。若性生活後發生尿痛,尿頻,可服抗尿路感染藥物3~5天,在炎症初期快速治愈。

(3)飲食要清淡,多吃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改善全身營養狀況。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壓增高,使尿外溢。

(4)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鍛煉腹肌可經常收腹和做仰臥起坐。鍛煉提肛肌平時要多做收縮肛門或提肛動作。

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屬內分泌-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的疾病,以情緒不穩定、潮熱汗出、失眠、心悸、頭暈、頭痛、性功能減退、月經紊亂或絕經等為特征。本病男女均可出現,男性出現症狀一般比女性晚,且症狀表現也比女性輕。有些婦女在絕經期前後伴有各種不適症狀,多數症狀較輕,無需治療,通過自行調節可逐漸消失。症狀較重的則影響生活和工作,需要係統治療。

【按摩治法】

(1)用一指禪法推印堂、神庭、百會等穴,往返操作3~5分鍾。雙手中指指腹或雙手掌根輕緩平和地按揉太陽穴。

(2)經常按揉腹部的氣海、關元、中極等穴3~5分鍾。

(3)往返推脊柱兩側3~5遍,重點按壓大椎、心俞、膈俞、肝俞、腎俞等穴,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4)經常點按上肢的合穀、內關穴,經常按揉下肢的足三裏、三陰交、太溪、太衝等穴,各3~5分鍾。擦足心湧泉穴,以透熱為度。

【健康提示】

(1)按摩對本病效果良好,治療時可對病人加以精神安慰,使其暢達情誌、樂觀開朗,避免憂鬱、焦慮、急躁情緒。

(2)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鍛煉身體,多做室外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觀花鳥魚蟲等。

(3)伴有高血壓、陰虛火旺者,宜多吃芹菜、海帶、銀耳等。

頭痛

頭痛是常見、多發病症。以頭痛為主訴的病人約占整個神經科病人的40%左右,其中又以偏頭痛最為多見。在頭痛發作前,多有各種先兆,如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和情緒改變。頭痛部位有前額痛、偏頭痛、頭頂痛、後枕痛、全頭痛之分。

【按摩治法】

(1)自我按摩時可用食、中、無名指指腹從前額中間向兩側分抹,直至太陽穴。由他人代為按摩,則用拇指按同法操作。在太陽穴處以雙手中指指端或掌根輕緩平和地按揉。

(2)拇指和中指彎曲,用拇指的指腹緊壓住中指的指甲,突然放開,連續彈擊百會、印堂、陽白、眉毛中點直上1寸,太陽穴和頭部壓痛點。

(3)一手拿捏前額,另一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拿捏風池穴,一上一下、一緊一鬆,使頸部感到酸脹為度。

(4)將兩手五指分開,由前發際分別向後發際反複梳動(謂之“幹梳頭”),以局部發熱舒適、無痛感為度。

【健康提示】

(1)按摩時間宜安排在早晨起床前和晚上睡覺前。如頭痛較有規律,盡量在頭痛發作之前按摩。

(2)手法操作宜輕柔,不可用力過猛。且本病為慢性病,按摩應堅持足夠長時間。

(3)避風寒,適勞逸,戒煙酒。飲食宜清淡,奶酪、克力、熏肉、鹹魚等不可食用。

(4)不良情緒可加重頭痛或使頭痛發作頻繁。

應當調整心態,保持良好心境。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出現的放射性疼痛,為最常見的神經性疼痛。麵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火灼樣、刀割樣、針刺樣或閃電樣劇烈疼痛。伴有麵部潮紅、流淚、流涎、流涕和麵部肌肉抽搐,持續數秒到2分鍾。常因說話、吞咽、刷牙、洗臉、冷刺激、情緒變化等誘發。

具有反複發作的特點,發作次數不定,間歇期無症狀。

三叉神經痛

【按摩治法】

(1)受術者取坐位或仰臥,術者以一指禪推法從其太陽穴推至發際頭維穴,再從太陽穴到上關(耳前顴骨弓上)及下關穴(耳前顴骨弓下),往返操作6~8遍。以一指禪推法自內眼角睛明穴開始,經鼻梁,沿雙眼眶上下做橫8字(∞)操作,往返5~6遍。

(2)拇指或中指經常按揉顴髎穴(顴骨高點下凹陷中)、四白穴、下關穴、聽宮(耳屏前5分)、耳門(聽宮穴上5分)、聽會(聽宮下5分)、翳風穴、頰車穴,每穴約1分鍾。

(3)在麵頰部自前上方朝後下方用掃散法施術,兩側交替進行,各30次左右。再用大魚際揉法在頰麵部施術約3分鍾。

(4)用點按法、指揉法在容易引發疼痛的觸發點施術1分鍾左右,刺激要強。再點揉上肢遠端的合穀、外關穴,每穴約1分鍾,以局部酸脹為度。

【健康提示】

(1)避免風吹和寒冷氣候對顏麵部的刺激,外出時戴口罩或頭巾。

(2)保持個人衛生,利用疼痛發作後的間歇期清潔顏麵及口腔。避免冷水刺激,用溫水洗臉、刷牙。

(3)避免堅硬食物對口腔的刺激,吃質軟、易嚼食物。戒煙、戒酒,少吃辛辣食物。盡可能避免誘發疼痛的動作。

(4)保持樂觀心情,避免急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刺激。

周圍性麵癱

周圍性麵癱即麵部表情肌的癱瘓,又稱“麵神經炎”,是由麵神經受損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現為突然出現麵部運動功能障礙,如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下垂、眼裂變小且閉合不全、麵部肌肉僵硬、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下垂並歪向對側、鼓腮漏氣、不能吹口哨、口腔內有食物殘渣存留。部分患者病側舌前2/3可出現味覺減退。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或仰臥,術者用一指禪法推其患側攢竹、魚腰、絲竹空、迎香、地倉、頰車、下關等穴,往返操作3~5分鍾。經常點按睛明、四白、陽白(眉毛中點直上1寸,)3~5分鍾。

(2)用大魚際由眉上方向外下方施擦法至耳前,再由地倉向外上方擦至耳前,約3~5分鍾。

(3)以一指禪推法或揉法在項部及風池、天柱(後發際正中旁開1.3寸)施術3~5分鍾。最後拿風池、合穀分鍾。

【健康提示】

(1)本病多突然發生,患者難免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情緒,擔心麵容改變而羞於見人,或者擔心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後遺症。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釋和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其情緒穩定,身心處於最佳狀態,以提高治療效果。

(2)患者不能用冷水洗臉,外出要戴口罩,避免直接吹風。

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3)由於眼瞼閉合不全,角膜長期外露,易受風吹或灰塵刺激,導致眼內感染。因此要注意對眼睛的保護。除了外出時戴墨鏡保護意外,可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布加以保護。

(4)用熱毛巾敷麵部,每日2~3次。自行對著鏡子做皺額、抬眉、閉眼、鼓腮、示齒、吹口哨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4個八拍,每天2~3次。

麵肌痙攣

麵肌痙攣是麵神經受到刺激而產生的以陣發性的一側麵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為特點的疾病。病初多為眼輪匝肌陣發性痙攣,逐漸擴散到一側麵部、眼瞼和口角,痙攣範圍不超過麵神經支配區。少數患者陣發性痙攣發作時,伴有麵部輕微疼痛。後期可出現肌無力、肌萎縮和肌癱瘓。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雙目微閉,術者用一指禪推法從其睛明開始,經魚腰、瞳子髎、四白等穴,在眼眶周圍往返施術15~20遍,每一穴位處停留20秒鍾左右。再沿人中、地倉、承漿,繞口唇往返施術5~10遍,每一穴位處停留20秒左右。

(2)重力按壓頭維、四白,輕度按揉耳門、下關、頰車、翳風等穴,每穴約1分鍾。

(3)拿風池穴3分鍾。然後從風池至大椎,用拿法施術5分鍾。最後拿肩井穴分鍾。

(4)經常點按合穀)、後溪(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紋頭端)、中渚(第4、5指掌關節後5分)、太衝、陽陵泉等穴,每穴約1分鍾。

【健康提示】

(1)麵部抽搐時,應緊閉雙眼和嘴巴。

(2)心情要舒暢,經常聽輕快音樂。

(3)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盡量少接觸電視、電腦、紫外線,減少刺激。

(4)忌吃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食物,忌吃辣椒、生薑、大蒜、羊肉、狗肉等熱性和刺激性食物。

宜適當多吃苦瓜、絲瓜、冬瓜、南瓜、黃瓜、甜瓜、山楂、大棗、香蕉、玉米、紫菜、海帶、豆類或豆製品等。

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指由於心理創傷、長期緊張和憂愁、繁重的腦力勞動以及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動能力減弱。主要特征是精神疲乏、記憶力下降,但無器質性病變,多見於中老年腦力勞動者。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術者先用拇指或中指點揉其印堂穴1分鍾,再用一指禪推法分別從印堂穴到神庭穴、印堂穴到太陽穴。然後用手掌和掌根由前額向太陽穴、本神穴、風池穴來回平摩推移數次。最後以掃散法沿太陽穴→頭維→耳郭上緣→耳後高骨→風池穴,施術5~8遍。

(2)患者仰臥,術者用雙手掌揉推其胸部2~3遍,再用雙手揉拿腹部3~5遍。用拇指點中脘、天樞、關元等穴,每穴約1分鍾。

(3)患者俯臥,術者沿其脊柱兩側,從大杼穴至足跟部,分別施以推法、揉法、搓法,重點按壓大椎、大杼、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每穴約1分鍾。

(4)揉拿患者上肢3~5遍。經常點按神門(掌麵腕橫紋小指側凹陷中)、內關、曲池等穴,每穴約1分鍾。最後用雙手掌夾住患者上肢,自上而下快速搓動。

(5)用雙手掌在大腿前外側做掌揉法、拿法各3~5遍。用拇指在脛骨內側自上而下做連續按壓法3~5遍。經常點按足三裏、三陰交,每穴約1分鍾。

【健康提示】

(1)保持心情舒暢,經常觀看或參加文體娛樂活動。

(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但不宜參加過於激烈的運動。

(3)飲食宜清淡。睡前不要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戒煙酒。

(4)病情嚴重者可配合針灸或藥物等治療。

失眠

失眠,也稱“不寐”,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一種病症。輕者入眠困難或眠而不深、時寐時醒,醒後不能再寐;嚴重者整夜不眠。

既可單獨出現,也可與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等症同時並見。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術者用拿法在頭部兩側施術10遍左右。經常按揉或用一指禪推法推印堂,再以兩拇指交替由印堂直推至神庭,5~10遍。沿頭正中線向上直至百會穴,指振百會。雙手拇指分推前額、眉弓至太陽穴5~10遍,指振太陽穴。手掌輕輕側擊頭部,掌振側頭部。

(2)睡覺前0.5~1小時,患者用雙手自我指壓安眠穴(耳垂後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中點)。左右手互相按揉對側上肢內關、神門穴(掌麵腕橫紋小指側凹陷中),各2分鍾左右。

(3)患者仰臥,術者掌摩其腹部6分鍾左右,用一指禪推法於中脘、臍中、氣海、關元施術約1分鍾,並以手指振動各穴。雙掌自肋下至恥骨聯合,從中間向兩邊平推3~5次。掌振腹部約1分鍾。

(4)患者俯臥,術者提拿其上背部兩肩井穴約1分鍾。經常按揉背部脊柱兩側及心俞、脾俞、胃俞、腎俞,以酸沉為度。從下向上直推背部脊柱正中督脈10次左右。雙掌交替輕輕叩擊背部脊柱兩側。

【健康提示】

(1)按摩治療失眠療效較好,一般初次治療即可見效。

(2)心情要開朗、樂觀,消除煩惱,避免情緒波動。

(3)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情緒低落、自我評價過低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征。

患者生活興趣喪失,對工作及生活感到無助和絕望,無端地自責,做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動力,胃口不佳、睡眠不好,感到虛弱疲勞、性功能下降。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雙目微閉,自己將兩手拇指按在其頭側太陽穴上,用食、中、無名三指由印堂穴沿眉毛兩側分抹30~50次,每日次。

(2)患者自己用雙手掌根貼於太陽穴,做輕緩平和的揉動。如果由他人施術,則術者麵對患者,用雙手食指、中指旋按太陽穴。

(3)將兩手五指分開,由前發際分別向後發際反複梳動,以局部溫熱舒適、無痛感為度。

(4)患者俯臥,由他人為之按揉背部第3胸椎至第9胸椎夾脊穴(脊柱旁開0.5寸),以及肺俞、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等穴,每穴1~2分鍾。

【健康提示】

(1)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麵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和煩惱。

(2)補充足量的水分,維持髒腑的正常需要,促進體內有害物質的排泄。

(3)忌食辛、辣、醃、熏等刺激性食物。

(4)注意預防自殺傾向,在常規治療的同時注重心理治療。

中風後遺症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以及並發症多的特點。中風後遺症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癱瘓、口舌歪斜、失語、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記憶力減退、煩躁、抑鬱甚或癡呆。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或仰臥,術者在其上肢部用推、揉、擦、滾等手法整體施術,而後由上而下點壓肩髃(三角肌上緣前抬肩凹陷處)、曲池、手三裏、合穀、外關等穴,並幫助患者伸曲肘關節、舉上臂、環轉搖臂、活動肩關節,以防止久病失用造成肩關節粘連或脫臼。

(2)患者先取俯臥位,術者用掌指側叩擊其背、腰、臀、腿部,再用空掌扣擊骶部,以提高神經興奮性。改側臥位,點壓環跳穴(股骨大轉子與尾骶骨骶管裂孔連線的外處)。再改俯臥位,經常按揉承扶(臀部與大腿交界橫紋中點)、殷門(承扶穴下6寸)、承山(小腿肚腓腸肌人字紋下凹陷中)與湧泉穴。最後改仰臥位,在患側肢體的前、外、內側進行常規手法按摩。可用推、揉、壓、拿、搓、擦、搓等手法,點壓氣衝(腹股溝正中)、伏兔(髕骨外上緣上6寸)、陽陵泉、足三裏、豐隆、三陰交等穴。用屈髖膝法和搖髖膝法活動髖關節、膝關節,以防止肌肉粘連、關節強直而致廢用性肌萎縮。

(3)口舌歪斜、流涎者,經常點按地倉、頰車、廉泉(頸部,下巴與喉結連線中點,、合穀等穴。

(4)失語、吞咽困難者,經常按壓啞門(後發際正中)、風府、風池、廉泉、天突、合穀、內關、通裏(掌麵腕橫紋小指側上1寸)等穴。

(5)記憶力低下或智力障礙者,可經常按揉百會、四神聰(百會穴上下左右各1寸)、心俞、脾俞、合穀、內關、大鍾(足內踝後下方)、絕骨(足外踝上3寸)等穴。

(6)患者取俯臥位,術者在其背部沿脊柱以及兩旁,由上至下施行直推、掌摩、搓擦等手法,各5~8次,以此進行大麵積的宏觀調整治療。

【健康提示】

(1)按摩治療中風後遺症療效顯著,尤其對於神經功能如肢體運動、語言、吞咽功能的康複有促進作用。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久病畸形者應配合其他療法。

(2)臥床患者應保持四肢功能體位,以免造成足下垂或足內翻、足外翻。必要時可用護理架及夾板托扶。還應采取措施適當活動體位,以避免發生褥瘡。

(3)早期可在家屬或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做肢體被動運動,當肢體功能逐漸恢複時應加強主動運動的康複鍛煉,以助早日康複。

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征的代謝性骨病。發病緩慢,以全身骨骼疼痛不適、容易骨折為主症。疼痛部位以頸、肩、腰、背為主,性質多為鈍性痛,時輕時重,可突然加劇,休息後緩解或減輕,活動量過大或過度勞累後會明顯加重。

甚至咳嗽、打噴嚏、排便等,均可造成明顯疼痛及不適。

【按摩治法】

(1)患者俯臥,術者點揉其中脘、臍中、氣海、關元各穴各2分鍾,摩腹3~5分鍾。

(2)術者用掌推脊柱兩側3~5遍。經常按揉第7頸椎下大椎穴肝俞、腎俞、命門、腰陽關(第4腰椎下)、誌室(第2腰椎下旁開1.5寸)各1分鍾。擦腰骶部,以溫熱為度。

(3)取坐位或仰臥位,揉捏臂臑(三角肌下端)、手三裏、合穀等部位肌筋。經常點按肩髃、曲池等穴,來回搓揉臂肌數遍。

(4)拿陽陵泉、承山、昆侖穴處的肌筋,揉捏伏兔、殷門、承扶穴處的肌筋。經常點按環跳、足三裏、委中、懸鍾(又名“絕骨”,足外踝高點上3寸)等穴,來回搓揉股肌數遍。

【健康提示】

(1)按摩操作時手法用力要輕柔不可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平時要保持良好的坐、立、臥等體位姿勢,避免增加骨骼關節的負重。體力勞動和鍛煉時要防止跌倒摔傷,尤其是防止四肢、手腕、足踝等處的骨折。

(2)除了長期堅持按摩治療外,還要堅持各種健身運動,如散步、慢跑、健身操、太極拳、太極劍等。

(3)適量補鈣,經常喝骨頭湯。少吃油膩的食物,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可樂、茶等,戒除煙酒。

(4)平時用藥需謹慎,盡量不使用對骨質有破壞作用的藥物,如四環素、各種激素等。定期到醫院拍片或接受骨密度檢查。

落枕

落枕,是一種急性、單純性頸項強直而疼痛的病症。多因睡眠時姿勢不正、枕頭過高或過低、頸部肌肉長時間過分牽拉,或風寒之邪侵襲項背,導致頸項局部經筋發生痙攣。老年發病者多與頸椎病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