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起床後自覺一側項背發生牽拉痛,甚至向同側肩胛及上臂擴散,頸項活動受限,不能前後俯仰、左右回顧,頭常向患側傾斜,局部壓痛明顯。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術者先用輕柔的搓法或揉法在其項背、肩部以及斜方肌等部位施術,反複操作3~5分鍾,以鬆解頸項部的肌肉痙攣狀態。
(2)用拇指按揉風池、肩井、天宗(肩胛骨岡下窩正中)、阿是穴(痛點),並彈拔局部肌痙攣處。
(3)術者用雙手托住患者下頜及後枕部,先緩慢向上拔伸,再做緩慢頸項部搖法,促使頸項部肌肉組織放鬆。
(4)輕快揉捏患側頸項部肌肉。按揉肩胛骨內緣2~3分鍾。最後拍打或叩擊肩背部結束治療。
【健康提示】
(1)施行手法要求輕柔緩和,搖、扳等被動運動要在生理範圍內進行,不可強求彈響聲。
(2)病情較輕者可適當熱敷,較重者可配合針灸、拔罐、牽引治療。
(3)睡覺時枕頭高低要適中,並注意肩背、項部保暖,避免受涼。
(4)平時加強頸部前、後、左、右的功能鍛煉,以減少複發。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指因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慢性退變、韌帶及關節囊肥厚等病變,刺激或壓迫頸神經、神經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經和其周圍組織,從而引起的綜合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疾病,多見於長期伏案工作的人。
起病緩慢,表現為頭、頸項、肩、手臂及前胸等部疼痛,並可有進行性肢體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輕者頭暈、頭痛,惡心,頸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無力。重者可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頸椎進行X線攝片檢查可以確診。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頸部放鬆,術者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對其操作1~2分鍾。
(2)用一指禪推法推頸椎旁夾脊穴以及風府、風池,各3~5分鍾。
(3)用搓法在肩背部操作3~5分鍾。上肢及手指麻木者,行前臂直擦法。
(4)最後進行頸部拔伸,並配合左右旋轉。
【健康提示】
(1)施行手法要求輕柔緩和,搖、扳等被動運動要在生理範圍內進行,不可強求彈響聲。
(2)較重者可配合針灸、拔罐、牽引治療。
(3)睡覺時枕頭高低要適中,並注意肩背、項部保暖,避免受涼。
(4)平時不要長時間低頭看書、寫字。從事電腦操作者,中途休息時經常做頸部前俯後仰、左顧右盼以及旋轉等功能鍛煉。
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因常見於50歲左右的人,故稱“五十肩”。為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退行性、炎症性病變。肩部感受風、寒、濕邪,或勞累過度、慢性勞損,致肩部經絡閉阻不通、氣血凝滯不行。
早期以肩關節劇烈疼痛為主,可向頸部或上肢放散。日輕夜重,夜間可因疼而醒,稍事活動後疼痛反而可減輕。後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不能抬肩、梳頭、摸後枕部及對側肩胛區。日久可出現患肢(尤以肩部、上臂)肌萎縮。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術者用揉、搓手法在其患側肩部、肩胛區及上肢操作5分鍾左右。
(2)用點壓術和彈撥手法依次點壓肩井、天宗、肩髃、肩前(腋前紋頭上1寸)、肩貞(腋後紋頭上1寸)各穴,每穴半分鍾左右,以酸脹為度。對痛點和粘連部位施彈撥手法。
(3)對肩關節功能障礙明顯者,術者一手扶住其患肩,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做環轉搖動,順時針和逆時針各15遍左右,幅度由小到大。然後再做肩關節內收、外展、後伸及內旋的扳動。
(4)拿捏肩部及上肢部肌肉2分鍾。然後握住患側腕部,抖動上肢1分鍾。
(5)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複上下搓動3~5遍結束治療。
【健康提示】
(1)按摩治療肩周炎有很好的療效。但必須明確診斷,排除肩關節結核、腫瘤、骨折、脫臼等其他疾病,並與頸椎病相區別。
(2)組織產生粘連、肌肉萎縮者,應結合針灸治療,以提高療效。
(3)自主鍛煉和被動鍛煉是配合治療、早日恢複肩關節功能的重要方法。應適當進行肩部功能練習,每日麵對牆壁做2~3次“爬牆”活動,不斷提高抬肩的高度。
(4)注意肩部保暖,避免風寒侵襲。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因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以肘關節肱骨外上髁部疼痛為主要症狀。表現為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局限性持續酸痛,尤其在前臂向前伸肘時,肘部疼痛加劇。疼痛可放射至前臂、腕部或上臂,持物無力,用力則疼痛。
【按摩治法】
(1)患者取坐位,術者用搓法、揉法在其肘部沿伸腕肌反複操作。
(2)拇指或中指點按曲池、手三裏、尺澤穴和痛點(阿是穴),每穴分鍾左右。
(3)彈撥前臂伸肌群10~15次。往返提拿伸肌群3~5遍。
(4)以大魚際揉肱骨外上髁局部3分鍾,以小魚際直擦伸腕肌群。
【健康提示】
(1)治療期間上肢不宜負重,不宜做用力的背伸活動或絞擰衣服等動作。但患肢可適當進行柔和的伸屈活動鍛煉。
(2)局部保暖,可配合熱敷或艾灸。
(3)可配合封閉療法。因粘連而壓迫血管神經者,可做小針刀鬆解治療。
肱骨內上髁炎
肱骨內上髁是前臂屈肌的起點,肱骨內上髁處反複牽拉所致的累積性損傷,即為肱骨內上髁炎。主要表現為肘關節內側酸痛尤其是在前臂旋前並主動屈腕時疼痛加重可沿尺側(小指側)屈腕肌向下放射。屈腕無力提物困難,肱骨內上髁有明顯壓痛,但肘關節無腫脹,功能活動正常。
【按摩治法】
(1)在肘部沿伸腕肌施搓法和揉法,重點在肘部尺側點按少海(肘橫紋小指側紋頭端、小海(肘關節肱骨內上髁與尺骨鷹嘴之間凹陷中)、曲澤(屈曲肘關節,肘橫紋正中肱二頭肌腱小指側凹陷中)、痛點等處。
(2)術者一隻手緊握病人患側的手腕,另一隻手捏揉前臂內下緣近肱骨內上髁疼痛部位(2分鍾左右)。
(3)治療期間上肢不宜負重,不宜做用力的背伸活動或絞擰衣服等動作。但患肢可適當進行柔和的伸屈活動鍛煉。
【健康提示】
(1)局部保暖,可配合熱敷或艾灸。
(2)可配合封閉療法。因粘連而壓迫血管神經者,可做小針刀鬆解治療。
(3)用大拇指與食指、中指等拿捏、彈撥前臂尺側屈肌群。用小魚際直擦屈腕肌群。
腕管綜合征
腕管綜合征是腕管局部神經受到壓迫而引起的手指疼痛、麻木、酸軟無力等病症。主要以拇、食、中三指為重,痛感會向肘關節放射。
拇指外展受限,對掌無力,動作不靈活。夜間或清晨較明顯,溫度增高和勞動後症狀加重。
【按摩治法】
(1)患者自己或由他人操作,以搓法和揉法在腕部、前臂掌側及手背反複操作。
(2)點按大陵(掌麵腕橫紋中點)、陽溪、列缺、太淵(掌麵腕橫紋拇指側)、合穀、內關、外關等穴,每穴分鍾左右。
(3)以拇、食二指彈撥屈指深淺肌腱15~20次。手掌直接擦前臂內側及手掌20次左右。
【健康提示】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感受風寒或寒濕之邪。
(2)注意休息,腕關節盡量少用力,以免雪上加霜。
(3)若病情較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鬆解。
腱鞘炎
腱鞘炎是指橈骨莖突部肌腱、腱鞘損傷性炎症。廚房勞作、包裝、理發、打毛衣等長期從事腕指活動者易患本病。初期持物乏力,橈骨莖突處局部腫脹疼痛,腕部及拇指周圍也可有疼痛。甚者向前臂、手部放射。轉為慢性時有擠壓感,手腕尺側(小指側)活動受限。病久則拇指活動無力,大魚際可見輕度萎縮。
【按摩治法】
(1)自己或由他人揉腕部及第1掌骨背側5分鍾,重點在橈骨莖突部位的列缺穴。
(2)捏揉橈骨莖突部肌腱2~3分鍾。
(3)拔伸腕關節並配合腕關節屈伸、側偏,1~2分鍾。
【健康提示】
(1)對炎症反應明顯者操作手法應輕柔,以免加重腫脹程度。
(2)治療期間,腕部應避免過度用力活動,以防再度出現新的損傷。
(3)注意局部保暖,盡量減少接觸冷水,避免寒涼刺激。
(4)病情嚴重或有粘連者,可考慮采用小針刀或手術剝離。
指間關節扭傷
指間關節扭傷是指由於勞作不當或間接暴力的作用,導致指間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的病症。表現為關節周圍疼痛,腫脹明顯且不易消退。活動時疼痛加劇。嚴重者手指不能伸屈,功能活動受限。
【按摩治法】
(1)自己或由他人代為按揉手指患側周圍5~10分鍾,再分別用抹法、撚法在手指患側操作3~5分鍾。
(2)分別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輕搖患指關節各10次。
(3)拔伸患指關節2分鍾,並配合關節的屈伸活動。
【健康提示】
(1)須排除骨折後方能進行按摩治療。
(2)操作手法宜輕柔,切勿做被動的猛烈屈伸、旋轉活動,以免使已經受傷的關節囊、韌帶進一步損傷。
(3)急性期避免患指用力。恢複期可適當配合指關節屈伸活動,以不加重疼痛為度。
(4)可配合中藥熏洗。指關節扭傷24小時後,取紅花、烏藥、雞血藤、伸筋草等各適量,煎水熏洗局部,每次20分鍾,每日2次。
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傷筋”“岔氣”,是由於過度牽拉或突然扭閃所致的腰部軟組織的急性損傷。常因負重時用力過度,或體位、姿勢不當,或強力扭轉、牽拉,引起腰部肌肉強烈收縮,致使肌肉、韌帶、筋膜等出現損傷。患者腰痛、腰肌緊張、腰部活動受限,咳嗽、噴嚏、下蹲均可使疼痛加重。
【按摩治法】
(1)患者俯臥,術者先應用推法、搓法、按揉等輕柔的手法在其腰椎兩旁往返操作2~3分鍾。然後拿揉腰背部肌肉分鍾,重點在腰椎兩側壓痛點施術。待患者肌肉痙攣稍鬆弛後,術者再用拇指由淺入深地點按壓腎俞、大腸俞等穴及壓痛點,然後彈撥壓痛點和肌肉痙攣處約3~5分鍾。
(2)以小魚際擦腰部兩側肌肉,並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3)用拇指點壓大腿後麵的委中、殷門(委中上寸)、陽陵泉(膝關節外下方尺骨小頭前下1寸凹陷中)等穴各1分鍾。
(4)最後進行腰部後伸扳腿法。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站在其旁,一手按壓其腰骶部,另一手從膝關節上托起雙下肢,兩手相對用力,使患者腰部後伸至最大限度後,瞬間再用力,加大後伸角度約5~10°。
【健康提示】
(1)損傷早期要及時治療,臥板床休息,以利損傷組織的修複。
(2)按摩時手法要輕柔,以免加重損傷。
(3)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寒涼之氣的侵襲。
(4)病情緩解後,應逐步加強腰背肌肉鍛煉,但避免突然做劇烈活動。
慢性腰肌勞損
慢性腰肌勞損是由於腰部扭傷後沒有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得法而延誤病情,以致腰背肌纖維和筋膜產生慢性炎症。以長期反複發作的腰痛、腰部僵硬、活動欠利,疼痛牽及臀部及大腿上部為特征。休息、適當活動或改變體位姿勢可使症狀減輕,勞累、陰雨天氣、風寒濕等因素的影響則使症狀加重。患者常喜雙手捶擊患處,以減輕疼痛。
【按摩治法】
(1)患者取俯臥位,術者先用拇指按揉其命門、腎俞、腰陽關等穴,以酸脹為度。然後用按揉法沿患者脊柱兩側由上而下往返施術6~8遍,力量由輕到重。
(2)用單手或雙手拇指點撥手法施術於局部肌肉壓痛點,反複操作4~6遍。然後再彈撥局部肌痙攣處。
(3)按揉腰臀及大腿後外側,往返操作3~5遍。然後拍打腰背及下肢,用力由輕到重。最後用小魚際直擦腰背兩側,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4)進行腰部後伸被動運動數次。然後改仰臥位,雙下肢屈膝屈髖,術者抱住患者雙膝做腰骶部雙向旋轉,順、逆時針各5~10次。最後做抱膝起伏滾腰10~20次。
【健康提示】
(1)腰部損傷後應及時合理地治療。
(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須注意坐、立、臥的正確姿勢,勿久坐久立。
(3)注意局部保暖,睡硬板床,節製房事。
(4)平時多做腰背伸肌的鍛煉。俯臥位的飛燕式鍛煉、仰臥位拱橋式鍛煉,每次各做20~30下,早晚各1次。
腰椎骨質增生症
腰椎骨質增生症是由於腰椎長年累月不斷運動磨損而出現的退行性增生改變。症狀為腰背酸痛、僵硬,休息的情況下症狀明顯,稍做活動後反而好轉,但活動過多則又加重,與天氣變化和潮濕的生活、工作環境關係密切。常常由於過度勞累、搬提重物、腰部動作不協調、輕微扭傷而引起急性發作。發作時腰部疼痛加劇,活動翻身均感困難,有時會沿坐骨神經出現放射性疼痛。進行腰椎X光拍片能夠確診。
【按摩治法】
(1)自我按摩可采用坐位或站位,用雙手掌或手指自上而下在腰部進行按摩,力量由輕而重,直至局部發熱,以促進腰部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的僵硬和緊張。
(2)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用掌揉法掌根部著力在其腰及下肢外、後側做環形按揉,反複多次,使肌肉鬆弛、疼痛緩解。
(3)采用拇指彈撥法或肘彈撥法,先在肩背部大椎穴、腰部夾脊)進行彈撥,再在下肢的環跳、風市、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懸鍾、昆侖等處進行彈撥。
(4)術者用雙手全掌著力,在腰部及患側下肢後、外側自上而下做推撫操作,反複多次。
(5)以拳叩法或掌擊法用力叩擊病人的腰部、臀部、下肢的後外側等部位。
【健康提示】
(1)長期堅持各種健身運動,如散步、慢跑、健身操、太極拳、太極劍等。但活動中應注意防止腰部受傷。
(2)防寒保暖,免受風寒濕邪的侵襲。
(3)最好睡硬床或半硬床,不宜睡軟鋼絲床,以防腰椎的生理曲度發生改變。
(4)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立姿勢,長期從事坐位工作的人,應選擇可調式靠背椅,使坐位時腰部有所依靠,以減輕腰部負擔。連續坐位姿勢超過1小時者,應起身活動一下腰部。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沿坐骨神經通路出現的放射性疼痛,以腰部或臀部、下肢後外側出現電擊樣和燒灼樣疼痛為主症。患肢功能活動受限,彎腰、咳嗽、打噴嚏、下蹲等動作均可使疼痛加重,腰部及坐骨神經分布區有明顯的壓痛點。
【按摩治法】
(1)患者取俯臥位,術者先以掌根從其腰部自上而下按揉至骶部,重點按壓腰椎棘突,反複操作2~3次。
(2)患者取側臥位,術者以肘尖部著力於其臀部環跳穴或壓痛點,垂直持續按壓,而後用拇指點壓承扶(臀部與大腿交界橫紋中點)、殷門、委中、風市(大腿外側正中膝關節橫紋上7寸)、承山(小腿肚腓腸肌下凹陷中)、陽陵泉(膝關節外下方尺骨小頭前下1寸凹陷中)、昆侖(足外踝與跟腱連線中點)等穴各半分鍾。嚴重者需加按命門、腎俞、腰陽關等穴。
(3)患者先取俯臥,術者立於患側,一手按住其臀部,另一手從大腿部托起患肢,雙手通過反作用力,對腰腿部進行後伸扳法。患者再改側臥位,健側下肢伸直,患肢屈膝置於健側下肢上麵。術者麵對患者而立,順勢一手扶住患者臀部,另一手按住患側肩關節,進行腰部斜扳法操作。注意用力要適中,不可過猛。
(4)患者雙手攀住床沿,術者以兩手握住其兩足踝上部,向下牽引1分鍾。
【健康提示】
(1)按摩治療坐骨神經痛效果較好。如因腫瘤、結核等引起者,應治療原發病。
(2)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伴有椎間盤突出者須臥硬板床,腰部宜束寬腰帶。
(3)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腰部及下肢感受寒涼。
(4)起床動作應按先側臥、後起坐、再下床三個步驟來完成。
退行性膝關節炎
退行性膝關節炎是指由於膝關節的退行性改變和慢性關節磨損引起的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的病症,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肥大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主要表現為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勞累後加重,跑、跳、跪、蹲、上下樓梯時疼痛明顯,甚則跛行。
【按摩治法】
(1)患者仰臥,術者用單手捏揉其臏骨下緣10次。點按臏骨邊緣壓痛點,力量由輕逐漸加重。用小魚際擦膝關節周圍,以透熱為度。
(2)按揉、拿捏大腿股四頭肌及膝臏周圍。重點按梁丘、血海、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足三裏、委中、承山、太溪等穴,每穴30秒左右。
(3)搖膝關節,同時配合膝關節屈伸、內旋、外旋的被動活動,反複操作5次。
(4)患者俯臥,術者用搓法在其大腿後側、膕窩及小腿後側操作3分鍾左右,重點在膕窩部。
【健康提示】
(1)注意休息,盡量減少膝關節負重。
(2)局部防寒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
(3)病情好轉夠時,應適當進行伸膝鍛煉,以增強肌力,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股四頭肌萎縮。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踝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幅度時引起的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多發生在行走、運動、跑跳、爬山或上下樓梯的過程中,以外側副韌帶損傷最為多見。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表現為踝關節局部疼痛、壓痛,行走時疼痛明顯。重者韌帶完全斷裂或伴有踝部骨折甚至關節脫位,傷後幾分鍾到數小時內,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腫脹、皮下瘀血、青紫等現象。遷延日久易轉為慢性損傷。
【按摩治法】
(1)急性期宜以搓法、揉法在小腿外側至踝關節上下,反複操作數遍。同時點按陽陵泉、懸鍾(絕骨)、解溪、太溪、昆侖、申脈、照海等穴以及踝關節腫脹處的壓痛點,每穴30秒左右。再用指推法在局部理順撫平。待疼痛稍緩解後即可配合小幅度的踝關節搖法和拔伸法施術。
(2)對恢複期伴有肌痙攣、關節粘連的患者,在上述手法的基礎上,可先對踝關節拔伸,做小幅度背屈,然後做突然的、大幅度的背屈,接著內翻或外翻足背上。再輕度摩、擦足踝,以透熱為度。
【健康提示】
(1)應在排除踝骨骨折和脫位的情況下方可按摩。
(2)急性期手法要輕柔,以免加重局部的損傷性出血。恢複期手法可加重,起到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剝離粘連的作用。
(3)手法治療後可用繃帶包紮患部,進行軟固定,並注意抬高患肢,避免站立和行走。
足跟痛
足跟痛是指跟骨結節周圍軟組織急、慢性損傷所引起的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以行走困難為主要表現。晨起站立或行走過久後疼痛加重,可伴有足底麻脹和疲勞感,常有跟骨結節前緣骨刺形成。體型肥胖的老年婦女易患此症。
【按摩治法】
(1)患者盤坐或臥位,自己或由他人在足跟痛點及其四周的穴位上按摩3~5分鍾。然後以拇指末節在跟骨結節及壓痛點彈撥、點壓數次。再用掌根在足跟及周圍用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
(2)患者俯臥,術者從其小腿腓腸肌至跟骨基底部,自上而下施按揉、拿捏法5分鍾左右。
(3)術者用掌根或握拳叩擊患者足底痛點,用力由輕漸重,連續數十次。患者自己也可以用小木錘在足跟痛點處自我錘擊,力度由輕及重,以能忍受為度,次數逐漸增加。
(4)輕搖和屈伸踝關節。用小魚際擦足跟部及湧泉穴,以透熱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