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輯(五)(3 / 3)

我願意嚐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各種各樣情感的表述。我也許不可能寫得很多,但是我的願望是寫得很多。

精神的力道/感受思想和藝術的含量

人到中年以後,他生活的百味百況、也包括他閱讀當中所感受的各種各樣的悖論,各種各樣矛盾的、完全對立的想法,可能不可解脫。要把它寫出來,哪怕隻寫出千分之一,即要花費許多文字。麵對極其複雜的社會層麵的呈現、極其複雜的精神層麵的呈現,寫幾部作品是不夠的。作品的品格會是不同的,有的單純精美,有的巨大龐雜:它所有的問題都是不可剝離的一部分。一個中年人全部的、對於藝術理解的複雜性、對於精神世界理解的複雜性,決定了其表達也會是複雜的。作為一個人,很不容易地生活下去,他全部沒法用語言表達的那種感慨、各種意思,怎麼會讓作品簡潔單純?這似乎是毫無可能的。將作家的複雜簡化成一塊透明的東西,可愛的同時也完蛋了。這裏從一開始就強調一種飽滿,強調精神聚焦的力量。現在好多作品為什麼讓我們不願看?無論寫得多麼巧,無論他自己覺得多麼有意思,但就是缺少一種精神的力道。古今中外,會看到一個傑出的作家和作品沒有精神力道?會像一攤泥水?

我們有時候會陷入一種盲角,隨著他人的意思往前走,根本無力拆解分析一部作品。作品雖然不可分割,但是閱讀時總會有綜合的感受。這並不意味著一個文學作品裏麵的思想含量、藝術含量、文學含量、精神含量會讓人渾然不覺,這不可能。我們讀過一部作品,翻下去,會知道它的文學含量如何、思想含量如何。

(2010年10月11日,小標題為整理時所加)

書香何來

開花又結果

無論中外,學醫的人後來成為文學家的都不在少數。可能文學和醫學都是以人為對象的,都極其關心人的心身健康吧。如果說文學家最關心的是“心”而非“身”,那麼醫學關心的則更多的是“身”。其實這樣說也有問題,因為心與身是不可能分開的,一方麵不健康,另一方麵也不會健康。

研究人的生命狀況,極其專注於這回事的,首先還是醫生和作家們,這就是他們二者的身份常常相互轉化的奧秘。醫生有聽診器,聽呼吸聽心跳,這和作家也是一樣的。因為作家關心的是人的心靈的搏動,然後再仔細記錄下來。一部部文學作品其實可以看成是人類的一份份靈魂“心電圖”。

文學閱讀對於一個民族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總是說要“建立書香社會”,在這個夢想裏,有一大部分就是有關文學功用的。書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嗎?聞一下,即便有,也在紙頁之間若有若無的。而且有的人聞得到,有的人聞不到。一般來說,我們年輕的時候,聞到的書香更多也更濃烈一些—許多人還記得小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本書,喜歡得不得了,除了看,還要不斷地放在鼻孔上嗅,覺得它真的是香極了。那時候要說“書香”二字,我們是最容易理解的。

而今天說到這兩個字,主要還是從比喻的意義上來講的。這就與過去說的書香不是一回事了,與事物本身隔開了一層意思。其實在嗅覺上越來越感覺不到書的香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生命發生了退化。渴望書籍,入迷文學,這真的會帶來一些很特別的感受。那時將紙頁對在鼻子上聞到的美好的氣息,並不完全是一種錯覺。當然這裏麵有一部分原因是心理造成的,而另有一部分是因為極度的喜歡和渴求,促使我們的嗅覺變得異常敏銳的緣故:墨和紙張纖維的氣息被放大了,並且排除了其他不好的元素,隻將它來自於原野大地的氣質提留出來,吸進了肺腑。

想一想紙張是什麼變成的,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一切。樹木和草、植物秸稈,是這些化成了紙。它們長在地上又開花又結果,是很好聞的。現在它們變成了很薄很細的一層,精致可愛,讓人摩挲不已,所謂的愛不釋手就是這樣。草木變成紙有點像糧食變成煎餅,成為更可食用的形式了。再說墨,它很早以前是用植物燒成的炭再調和香噴噴的油做成的,不用說是很讓人親近的東西。後來改為礦物原料了,那礦物說到歸總也是大地的生長,最後藏在了地底下,就像蓄在了糧囤子裏。總之這都是好東西,是大地上長出來的、陽光下的生命。

當年書籍真是太少了,那時得到一本就會格外珍惜,一天到晚放在身邊,還要不時地拿出來看一看。這種記憶許多人都會有。長大了,讀到的東西多了,也就一點點淡漠了。除非是特別打動人的文字才能讓我們留戀,不舍得放手。這種美好的閱讀經曆我們不會陌生。一些書籍常常令人愛不釋手,唯恐讀完,文字織成的世界多麼神奇,讓人一遍遍想象它描繪的情景。

大地上的植物經過很多環節,最後轉化成書,也等於是另一種形式的開花結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裏邊。我們一遍遍讀書,打開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氣息。

告別書香

眼下我們談到閱讀難免會有一種憂慮,就是讀者越來越少,以前那種萬人爭讀的盛況已經不複存在,好像真的出現了閱讀危機。實際上這種憂慮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它在幾百年前或更早以前就出現過。因為對比起來,精神的渴求與身體的需要相比,精神必然常常被疏忽,口渴要喝水,餓了要進食,這都是不能拖延下去的。一旦物質相對匱乏了,或者是對這種匱乏記憶深刻的人,尋找它的欲望就會格外強大,有時就會忘掉精神的需求。不過忘記了忽略了卻不等於完全消失了,它還要埋在心底,說到底這還是心的問題,也就是說有心就有這種需要。

從這個意義上看,心的渴求是不會徹底廢止的。

有一點我們盡可以放心,文學閱讀是人類的一個嗜好,這世上隻要有人存在,就會有這種閱讀。二三十年前,一本刊物的發行量可達幾百萬份,一本長篇小說會印行一百多萬冊,那時巨大的文學受眾已經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了。這些記憶離我們並不遙遠。怎麼彈指一揮間,這些讀者就迅速跑散了,走開了,這可能嗎?

實際上閱讀仍然還是閱讀,讀者是永遠存在的,人類的這個與生俱來的嗜好並沒有改變。問題在於其他,比如說閱讀的形式改變了。網絡上的小說一個月就能達到幾十萬幾百萬的點擊量,雜誌、報刊、書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數量。一部長篇小說出版後,印數是一兩萬十幾萬不等,而放到網上以後,短短的時間內點擊量就能達到幾十萬。這又使我們不免疑惑:作為純文學作品,在這樣短的時間裏,果真會有幾十萬的閱讀量嗎?

原來為數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標點開看一看,然後就走掉了。他們隻是“到此一遊”而已。看來有深度的閱讀少了,泛泛的、浮光掠影的閱讀擴大了。據統計,當下的純文學印刷量已經比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幾倍,而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與提高,不同程度上使總的閱讀量都較前大為增加了。看來對文學閱讀的憂慮,主要是因為缺少高品質的閱讀者。

現在的閱讀大半是聞不到書香的。這除了因為匆促的瀏覽,不能感受文字深處的蓄藏,還因為更多是從熒屏上閱讀的緣故。電子技術生成的文字,這怎麼會有香氣?比起印刷的書籍,它離大地生長的意義相隔太遙遠了。從熒屏上捕捉一些信息還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難了。

所以,現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隨處可見,而保持了個人思考力的人就很少了。大家都在說潮流中傳來傳去的見解,並沒有多少自己的主意。因為人在熒屏文字前的思考力是很弱的,而沉入書本的閱讀才會引發這種思考能力。看來我們從離開了書籍之後,也就從根本上告別了“書香”這個概念。

可見依戀於現代傳媒之類的閱讀,在網絡上流轉的文字,是很難建立書香社會的。相反,這還會使我們匆忙和浮躁,離那樣的社會越來越遠。

刺鼻的氣味

不過,當我們真的離開熒屏回到書籍,那又會怎樣?現在打開一份雜誌、書店或街攤上擺放的一些讀物,情況也並不美妙。我們實在需要小心。對不少人來說,這些讀物裏麵會散發出刺鼻的氣味。本來是很好的紙張印出來的,應該有書的香氣,可是由於上麵印的是許多不潔的內容,等於掩藏了汙垢,這讓我們從哪裏去找書香?原來讀書也可以是追髒逐臭的事情,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一個留戀美好閱讀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尋覓好書,還要同時憂慮這個世界。他常常想通過媒體告訴自己的憂慮,可是漸漸發現這也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實用主義盛行,到處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得過且過,隻問實利,不問手段。這樣的社會情勢之下導致的精神狀態會是怎樣,當然是不難設想的。說到底,社會上缺少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強大製衡力,人的生活是不會幸福的,即便是短時期內積累起來的社會財富,也很快會被破壞掉。寫作是心靈之業,所以急功近利的時代鮮有美好的寫作—有的雖然還在寫,卻不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而是根據實際利益的需要來寫。這一切加起來,對於閱讀環境來講,就形成了大麵積的潰敗。

他們會痛苦地發現,有人為了商業利益,正不遺餘力地把普及工作做到公眾中去,全力地推廣垃圾。剩下的優秀之作卻沒有什麼影響力,因為被垃圾覆蓋了,公眾不知道它們。更有那些深沉的閱讀者們,在群眾當中會顯得很不合時宜。那些適應商品社會的遊戲規則大為通行、沉醉其中的人會變得名噪一時,卻沒有什麼意義。讀者在這樣的時勢之下最容易受到傷害。那些對時代對讀者對自己都有承諾的人一定會感到疲憊,因為日複一日的磨損,不論對肉體還是精神,都是嚴重的消耗。

有人說眼下書店裏堆了那麼多垃圾,多到令人目不暇接。坐飛機坐火車都有賣書的地方,去翻一翻,爛書居多,有不少甚至可以稱為“學壞指南”。比如教人怎麼丟掉最後的一點自尊心,怎樣討好權勢;教人奢侈淪落,教人信奉庸俗社會學,等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民族文化的精華,卻偏偏用一層淺薄庸俗的東西包裹起來再賣,就像好生生的東西抹上了髒物一樣。有時這些書的旁邊還要擺上電視屏幕,作者在裏麵不停地演示他們的所謂“作品”,音量放得很大。在這樣的環境,如果一個人想靜下心來讀讀自己隨身攜帶的好書都很難。到處噪音刺耳,人人不得安寧,這就是我們旅途上的閱讀環境。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錢的多少來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這樣來界定的。到其他地方走一走,會發現有的角落並不十分富有,但那裏的人群是能夠安靜讀書的,他們自己在好好閱讀,所以並不吵鬧別人。有人說庸俗與否隻是個人的事情,並不妨害別人。其實哪有這樣簡單。庸俗一定會妨害別人的。比如說在公共場合大吵大叫,就危害了別人的安靜。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個社區,他就會讓全社區按他的低級趣味運行,到處散發出庸俗的氣味。在這樣的地方生活,我們還怎麼能聞到“書香”?

所以說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夢想,就是這輩子能到那樣一個族群裏生活:這裏的人手不釋卷,溫文爾雅,大地綠色蓬蓬……是的,愛讀書的地方一般都是綠色較多的,日子也安穩富裕。這樣的地方不會是天天急著搞錢,一個個惶惶如喪家之犬;也不會是一年年總是折騰不止,不停地忙著讓社會“轉型”,人民無法休養生息。

說到底,書香撲鼻之地,也就是人類生存的幸福之地。

(2010年12月12日,小標題為整理時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