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孩子偶爾也有反複的時候,讓大人很生氣,但是即便如此,這位家長也始終沒和孩子形成衝突,反倒和他心平氣和地談一下這件事,提出自己的希望。就這樣,這位孩子對遊戲的興趣不僅沒有減弱,反倒還逐漸學會了自我掌控,把該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在孩子家長看來,這是孩子在遊戲中的真正收獲,這比單單考出好成績還重要。
娛樂、成長兩不耽誤
很顯然,從這位家長的所作所為來看,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的思考: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如何使娛樂、成長兩不耽誤?也許,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他的孩子自覺,該不玩的時候就不玩了;我那孩子,你要真這樣放開了,他會永遠玩下去,什麼都不幹的。在我看來,這種遊戲上癮的現象其實反映的是遊戲之外的一些問題。
這些家長的“放開”之所以會沒有效,原因之一在於平日裏,他們習慣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單是玩遊戲這一件事就不知道有過多少絮叨、多少衝突。如果家長哪天突然放開了,孩子當然會玩瘋了。這就好比,貓突然不在了,老鼠能不翻天嗎?所以說,家長和孩子之間一旦形成這種管製與被管製的關係,問題就不好解決了。原因之二在於這種家長缺少耐心,指望自己一改變,孩子也能說乖就乖;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不能有所改變,家長就受不了了。其實,用一天養成的壞毛病可能需要三天,甚至是更長時間來修改,更何況,孩子幾年間養成的壞習慣,怎麼可能大人放開三天就能改掉地呢?千萬別忘記,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啊。家長要想“醫治”孩子的某個壞毛病,第一要有誠意,第二要有耐心。
相比這種堅持“放開”的家長,還有一些家長屬於平時對孩子管束有加,嚴禁上網,可是一旦孩子別的什麼事做得好或是考試成績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孩子上網或超時上網作為獎勵。盡管家長平時在嘴上口口聲聲地咒罵網絡遊戲,但是實際行動上卻在告訴孩子,網絡遊戲是個好東西,可以當做獎品。如此一來,勢必會給孩子這樣一個暗示,電腦遊戲是個好東西,這怎麼能不刺激他們對遊戲的熱愛呢?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物自有一物降。”我認為,這種家長采取的各種“積極行動”實在是用心良苦。這些反教育科學的行為,不但讓父母的努力無效果,還讓孩子越陷越深。其實,解決孩子對遊戲沉迷上癮,隻能從家庭教育入手。沒有家長教育方式的改變,就不可能有孩子狀況的改善。
在我看來,家長一方麵要對電腦遊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坦然接受它隻是孩子的一個遊戲、一種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有內疚感、負罪感,不要讓你的態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反之,則極易強化孩子玩的欲望。另一方麵,讓孩子有豐富的課外閱讀。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任何放縱都與內心空虛及道德墮落有關,而豐富的課外閱讀能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變豐富,能培養孩子養成更好的道德意識,從而不給遊戲留下更多的空間。
此外,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點就是家長要引導並幫助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也許,很多家長會反駁:“告訴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難道不是在幫孩子管理自己嗎?”表麵上看,家長給孩子提出的安排,確實很好、很合理,而且這些家長又是如此相信他們所做的安排會變成孩子自己的安排,但是就在這些家長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該做這事、該做那事的過程中,反倒是一點點地把所有的“管理”都肩負起來了,孩子哪裏還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管理呢?所以,家長不要讓你的“管”,成為對孩子的“礙”,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