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最開心的事情,而且在玩耍的過程中,還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那麼,作為小學孩子的家長,我又是如何利用玩耍來培養孩子各方麵的素質呢?其一,玩出獨立能力。每個孩子長大後都是要獨自麵對社會的,他們能否形成獨立的人格品質,能否在未來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下來,都離不開獨立能力的培養,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於獨立解決各種問題的個性品質是每位家長的一門必修課。
豆豆上小學以後,逐漸能夠自己做一些事情了,那時的我經常會於不經意間或是有意找些機會,放手讓他獨自去做一些事情。當然,做這些事情都是以玩的形式來進行的。
比如,每到周末節假日之前,我們夫妻倆就會提前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盡量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玩耍。豆豆從小就喜歡劃船,看著他一天天地長大了,每當我們蕩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麵時,我和老公總會適時地鼓勵他獨自揮槳,靠自己的力量讓船前行,豆豆看到因為自己的勞動而給大家帶來快樂與開心時,自己也會更加積極地要求一個人堅持到底。
再比如,春天來了,我們會選擇一個晴好的天氣,帶著豆豆一起去平坦、空曠的地方去放風箏。在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們會細致、耐心地給孩子講述掌握放風箏的技巧,慢慢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放風箏。而且我們還會啟發孩子:“風箏為什麼能飛上天?”這樣就能無形中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事實上,在豆豆獨自玩風箏的過程中,他也無不感受到獨自做成一件事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其實,教養孩子何嚐不像放風箏呢?我們作家長的隻有把線放得足夠長,風來時才能飛得高、飛得遠;而線放得太短,風箏隻能跟在你身邊,永遠也飛不高、飛不遠。
其二,玩出健康心理。由於工作的關係,經常會有一些成年人來找我作心理谘詢,他們大多心理出現問題不是最近的事,而常常要追溯到童年,甚至是到更小的幼年去找“病源”。在那些本該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歲月裏,卻發生的一些不快樂的情緒體驗,而這些情緒體驗又常常會悄無聲息地潛伏在孩子的心底,一旦其成年後受到某種刺激,就會引發各種心理疾患。其實,孩提時代的心路曆程是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底色。如果擁有了快樂的童年,就等於買了一份終生的精神保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多重要,然而,很多家長卻總有這樣的茫然:到底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又該如何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呢?以我的親身體驗來看,最簡單易行的方式,就是把孩子帶到各種遊戲中。
豆豆念小學的時候,我們從沒有把他“拴”在無邊無際的題海中,而是讓他盡可能地在玩中學會學。豆豆喜歡玩競技遊戲,我們就“投其所好”;是遊戲就有成敗之分,失敗的結局可以增強孩子的抗挫能力,這難道不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機會嗎?
跟豆豆玩棋牌遊戲時,我們很少“手下留情”,以豆豆當時的水平自是輸得多而贏得少,很多時候豆豆甚至會連輸幾次。不過,看著他眼裏閃爍的淚花,我和豆豆爸的態度依然是心不軟、手不軟。剛開始的時候,豆豆會煩躁地推開棋盤或是把牌一甩,撅嘴不高興地說:“不玩了,再也不玩了。”這種時候,我就會開導他:“你要有輸得起的氣度,要有勇於挑戰的精神,連輸牌都逃避,以後長大了,遇到更大失敗,你該怎麼辦?”漸漸地,在我的鼓勵下,豆豆慢慢能坦然麵對失敗了,即便輸了牌也很少氣餒放棄,而是嚷嚷著:“再來!”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競技遊戲可以讓孩子懂得競爭的重要性,學會合作與寬容,讓孩子心裏充滿陽光,讓孩子性格樂觀豁達,這難道不是我們作父母的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嗎?所以,從現在開始,就盡情地給孩子玩耍的權利,讓孩子在玩耍中獲得快樂吧。
其三,玩出堅強意誌。很多家長都非常注重孩子意誌品質方麵的訓練,以便讓孩子養成敢於和困難做鬥爭,並敢於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的確如此,未來社會的競爭是激烈而殘酷的,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堅強的意誌品質,沒有較好的生活能力,那麼他們遲早是很難堅強麵對人生風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