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媽媽開完家長會回到家,陰沉著臉,見了我,沒說一句話,就進了臥室,關上了門。爸爸幾次叫她吃飯,她都不應聲。那一天,家裏空氣都凝結了,我也緊張了一個晚上,睡不著,不知道下麵要爆發什麼……”這是一位小學二年級學生在其日記本上的一段文字。
相比這些學習不好的學生懼怕開家長會,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開完家長會後,也難免會有小顧慮。“晚飯後,爸媽又開始嘮叨了,你看人家×××這次考了98分,你怎麼才90分?老師說你最近有點懶散,自己一定要加把勁兒啊!”“你看看×××都當了班長,你還是個小幹部,得努力啊!”
現如今,社會上有這樣一個普遍但又令人心痛的現象,許多中小學生特別害怕開家長會,家長會的日子經常被他們稱之為“受難日”。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來說,家長會通知簡直是下達給他們的“懲罰通知”。在這些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眼裏,家長會無疑就是“成績排名會”和老師的“告狀會”,後果輕則遭訓,重則挨打。
作為家校聯係的平台,家長會無疑是當校常規工作之一。不過,要想開好家長會,也很考驗家長的智慧,不能因循守舊地理解成“告狀會”、“成績發布會”。
老師的話先過濾一遍
周是我的一位鄰居,她的兒子童童因為遊泳特長突出,被推薦到區重點小學,而且還被分進了重點班,本來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對童童父母而言,卻是苦惱的開始。原來童童在重點班成績屬於中下水平,在新學期的第一次家長會上,童童就因自己的一些“罪狀”被班主任老師安排在了被批評學生的名單裏,比如,不按時交作業、上課不注意聽講,等等。
當周聽到老師這樣評價童童,心裏自然非常不舒服。在她看來,兒子學習習慣一向很好,怎麼可能不按時交作業呢?那次家長會讓周很沒麵子,心情也非常糟,一回到家,就把班主任老師的話和盤托出。沒想到,童童反駁說自己沒交作業是有原因的,一次是忘在家,另一次是真的不記得交。
周連忙問童童:“你怎麼不跟老師解釋呢?”童童著急地說:“我當時跟老師解釋了,但是老師不聽,還說我撒謊,在找借口。”那麼,至於為什麼兒子上課不注意聽進,童童的解釋是:“我上課沒有不聽講,隻是覺得老師講得不太細,想自己再看看書,沒想到老師點我的名,我也一時半會兒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由於周當時正在氣頭上,也沒顧兒子的辯解,仍舊把成績差歸於不交作業和上課不認真聽講。
看到媽媽不理解自己,童童生氣了,他回到自己房間使勁把門一甩,一連好幾天都沒跟周說話。後來,周從其他家長口中得知,班主任老師對每位學生的要求都很高,她覺得懲罰應大於表揚,所以經常會在某些情況還沒有搞清楚之前,就武斷是孩子的錯。
得知這一情況後,周不無後悔地歎道:“挺後悔當初開完家長會在沒有了解清楚情況的前提下,就對兒子橫加指責。現在兒子對班主任很惱怒,一門心思想轉班。如果當初能夠把老師的話過濾一下再跟孩子說,結果說不準就不會這樣了。”
“轉達”時要動些腦筋
從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如何把家長會上的情況帶回來和孩子一起分享,無論是針對孩子的優點還是缺點,都要注意談話對孩子的促進作用,而不是幹擾或打擊。
好友謝回憶起兒子誠誠讀小學的那幾年,家長會幾乎成了誠誠的“批鬥會”。據我所知,誠誠是個淘氣,愛搗蛋、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喜歡在女生的抽屜裏放小蟲子,喜歡跟女孩子打打鬧鬧。每次開家長會,不止老師還有同學家長都會向謝反映誠誠在學校調皮搗蛋的罪狀。
與周不一樣的是,盡管眾人在控訴誠誠時,謝一直在老師麵前保證回家後一定要好好教育兒子,但是回家後,謝並未扮演“二傳手”的角色,把老師和家長們批評誠誠的話統統搬出來,而是先說老師表揚了他學習上有進步,但還需努力,然後謝又把老師對誠誠的批評換成了另外一種委婉的說法:“老師覺得你把小蟲子放在女生抽屜裏是為了引起她們的注意,但是放小蟲子是不對的,會嚇壞同學的。”於是,謝又進一步引導誠誠,“想想看,如果你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沒有其他方法呢?比如說,如果學習成績好一點的話,是不是更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呢?”跟誠誠這麼說的時候,謝一直表現得非常耐心與親切。
謝的這一做法,我是很讚同的。男孩子小的時候,調皮一點是天性使然,如果家長一味地按照老師的說法來管束他,孩子的某些天性很可能就會受到壓抑。當然,在這件事情上,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長不經加工地把老師批評孩子的原話傳給他,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受到批評而傷了自尊,認為老師喜歡打小報告。時間久了,孩子就會不尊重老師,討厭老師所教的功課,甚至對老師產生怨恨。要知道,孩子天性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家長和老師的見麵,變成了讓孩子蒙羞、挨訓的恐怖事件,後果隻會讓孩子憎恨老師,討厭學校,在學習、自信、道德等方麵失去上進心和判斷力,而且這種負麵影響還會反映在學習上,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