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的這個故事,讓我想起豆豆小的時候,我去參加他的家長會後發生的一件事。那時豆豆念小學三年級,其中一位教思想品德的老師說他學習沒問題,就是偶爾會頂撞老師,感覺這個孩子很驕傲。聽老師這麼一說,我的心裏自然有些著急。豆豆從上幼兒園起就是個聰明伶俐、特別招人喜歡的孩子,為此,我也一度擔心他會因此而有優越感,把自己看得太高。我希望他始終有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地成長。現在老師們有這樣的評價,看來確實很糟糕了。
回家後,我對豆豆說:“媽媽今天去開家長會,老師們反映你學習一直不錯,但有些驕傲,還頂撞老師,是不是這樣?”豆豆聽了,一臉詫異,說他沒頂撞過老師,追問我是哪個老師說的。我擔心孩子以後對提意見的老師會有逆反情緒,所以,就沒告訴他是哪個老師說的,撒了慌說,不止一個人這樣說。說到這裏,我又強調說:“誰說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真的有驕傲情緒,不要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豆豆很不高興地說:“我沒有驕傲,什麼是驕傲呀?”我知道他是問自己做的哪些事可以算驕傲,就說:“老師沒說具體事情,你自己想想,什麼時候頂撞過老師,你是怎麼說的,是不是在老師麵前自以為是了。”話說到這裏,豆豆一下子生氣了,大聲吵吵:“我沒有,我沒有自以為是!”豆豆急,我更急,不高興地批評他:“你沒有,那老師們怎麼都這麼說,一點不反思,嚷嚷有什麼用!”這時,隻聽豆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委屈又惶惑地說:“她們怎麼都這樣說?”豆豆這麼一哭,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把問題說重了,一個隻有三年級的孩子哪裏有能力反思自己驕傲還是不驕傲。如果孩子沒有做好事情,我應該想辦法引導他,使其改正,而這麼做顯然超過了孩子的承受力,隻會讓他感到迷惑。或許,從此以後,豆豆很可能會變得不自信,以為老師們都說他的不是,對所有老師都心存疑慮。
想到這裏,我趕忙用親切的口吻對豆豆說:“對不起,兒子,媽媽說得不準確,說得誇張了,不是老師們都這樣說的,隻有思想品德老師這樣說,別的老師都沒說這個問題。”豆豆聽我這樣說,情緒才好些,不再哭了。不過,兒子在思想品德課頂撞老師,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我的引導下,豆豆才說出了真相。原來思想品德課上,老師問大家“看電視的意義”,沒有同學舉手,老師就讓豆豆回答,豆豆想不出來,就說了句“看電視沒有意義”。剛說完,同學笑了,老師反而不高興了,說看電視可以學到知識,這不是意義嗎,怎麼能說沒意義。豆豆反駁說:“那為什麼家長都不願讓孩子看電視,都說看電視會影響學習?”很顯然,是豆豆的反駁讓老師不高興了,批評他說:“你以為你比老師知道得還多。”
後來,我想了想,對豆豆說,你的回答沒什麼錯,怎麼想就怎麼答,這本身就是個優點。但是,由於小學老師大多不習慣和學生辯論探討,所以,如果以後你有什麼想法,記得下課後找老師。如果老師不願聽,就把想法拿回家和父母說,我們就是你的忠實聽眾。我們這些話讓豆豆覺得能接受,談完後他就做自己的事情去了,看起來心情也很好。
有了這次很好的“周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點: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是一種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徑,而且老師一般也都會如實地將孩子的情況告訴家長。但是,家長如何“轉達”卻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千萬不能不分情況就全部“如實”地轉達給孩子,一定要考慮你的“轉達”所采用的方式及言語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是建設性的,還是摧毀性的,是起激發作用的,還是起抑製作用的。
當然,做到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和孩子真誠地對話,努力去理解孩子,能冷靜行事,也能自我反思,如此一來,孩子才會用十倍的優秀來回報你的付出與智慧。事實證明,在我的鼓勵下,豆豆一路以來的心理成長都很健康,學習成績也一直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