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得好,“通情才能達理”。我們要想說服一個人,首先要打動對方的心。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說服是通過演講使聽眾動感情而產生效果的,因為我們是在痛苦和歡迎、愛和恨的波動中做出不同的決定的。”
其實,說服的過程就是一個情感互融的過程。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心是肉長的,真正鐵石心腸的人是非常少見的。在和別人進行交談並勸說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是在尋求幫助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往往更有說服力,更能加大成功的砝碼。
當林肯還在當律師時,有一天,一位老態龍鍾的婦女找到他,向他哭訴了自己不久前被欺侮的事情。原來,這位老婦人是獨立戰爭時期一位烈士的遺孀,每個月僅靠領取撫恤金來勉強維持生活。但是不久前,當她像往常那樣去領取撫恤金時,出納員竟要她支付一筆手續費後才能領錢。可這筆手續費太多了,差不多是撫恤金的一半,等於是變相勒索。林肯聽完老婦人的哭訴後,感到怒不可遏。他一邊安慰老婦人,一邊答應幫她打贏這場沒有證據的官司。
當法庭開庭後,被告矢口否認,原來,那個黑心而狡猾的出納員是口頭上進行勒索,並沒有留下憑據。情況進展對林肯這方十分不利。
輪到林肯發言了,庭內上百雙眼睛緊盯著他,看他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局麵。林肯首先以真摯的感情述說了獨立戰爭前美國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難,把聽眾引入到了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回憶。然後,他用飽含淚水的神情,述說愛國誌士們是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天雪地裏戰鬥,直到為自由而灑盡最後一滴血的。講到這裏,他的情緒突然間激動起來,言語就像夾槍帶劍一般,鋒芒直接指向那個企圖勒索烈士遺孀的出納員。他說:“如今,所有的事實都已經成為陳跡。1776年的英雄們,早已長眠於地下,可是他們那衰老而又可憐的遺孀,還生活在我們的身邊。現在,其中的一位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並且就站在我們的麵前,要求我們替她申訴。這位老太太從前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也曾擁有過幸福而快樂的家庭生活。可是,她已經犧牲了一切,變得貧窮無依,不得不向享受著革命先烈們爭取來的自由的我們請求援助與保護。請問,我們能夠視若無睹嗎?”
林肯的發言到此戛然而止。現場的聽眾早已深深感動了,有的人為老婦人流下了同情之淚;有的人想要撲過去痛打被告;有的人還當場解囊相助。最後,在聽眾的一致要求之下,法庭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
林肯沒有糾結於勒索這一案情,而是牢牢地抓住了老婦人是烈士遺孀的這個關鍵身份,以真摯的情感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發了人們對遺孀的同情和憐憫,最終說服了聽眾,說服了法庭,也為老婦人贏得了應該享有的待遇。倘若林肯不能觸發聽眾們心底的情感,那麼這個案子恐怕就會是另外一種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