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運用類比推理,讓對方知難而退(1 / 1)

當別人提出的錯誤難題令你難堪時,你可以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進行反駁,這樣不但能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還能讓對方知難而退。

在交際場合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可能會故意給我們難堪。這時,如果大發雷霆,反唇相譏,會顯得我們特沒有風度,而且還會讓場麵陷入僵局,更加難以收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從容應對,巧妙地反駁。那樣,不僅能批駁對方,還可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麵。

從前,有一個財主聽到老鄉們都誇阿凡染布染得好,心裏很不高興,就想去刁難刁難阿凡。有一天,這個財主帶著一匹布來到阿凡的染坊,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來,阿凡,給我把這匹布好好染一染,讓我看看你的手藝。”阿凡問道:“你要什麼顏色呀?”財主說:“我要染的顏色普通極了。它不是紅的,不是綠的,不是白的,不是黑的,不是青的,不是藍的,也不是紫的。你明白了吧?”阿凡答道:“明白了,明白了!我一定照你的意思染就是了。”財主驚詫地問道:“什麼,你能染?那我哪一天來取呢?”阿凡說:“您就到那一天來取吧。”財主問:“哪天呢?”阿凡說:“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連星期天也不是。您到那一天來取就是了!”

顯然,財主所提的要求是很荒謬的,因為顏色總是具體的,如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不具備任何色彩特性的顏色是不存在的。如果以上述理由來反駁,一定會遭到財主的諷刺和訓斥。但是,阿凡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變換了個角度,按照財主說話的方式,答應染布並叫他到“那一天”來取布。這個日子是排除了一周七天以外的“那一天”,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簡言之,就是用根本不存在的“那一天”來反駁同樣不存在的“那種顏色”。從邏輯上來講,這就是類比推理。

有時候,麵對一個錯誤的推理或結論,從正麵反駁可能無濟於事,這時不妨用另外一個類似且明顯錯誤的推理來達到批駁的目的,沒準兒效果反倒會更好。這種錯誤的推理具有很強的荒誕性,會讓人們在笑聲中明確是非,迫使對方知難而退。推理越具有荒誕性,說出來的話就越具有幽默感。

一個吝嗇的老板,讓他的夥計去買酒,卻不給夥計錢。夥計就問:“老板,沒有錢怎麼買酒呀?”老板告訴他說:“拿著錢去買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事情,如果不花錢也能買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夥計沒辦法,隻好走了出去。沒過一會兒,夥計就提著空瓶回來了。老板非常惱火,罵道:“沒酒,你讓我喝什麼?”

夥計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從有酒的瓶子裏喝到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事情,如果能從空瓶子裏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夥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不花錢買酒與空瓶裏喝酒進行類比,從而使老板無言以對。

有一次,宮廷廚師煮的餛飩沒有煮熟。皇帝很生氣,就命人把那個廚師打入了大牢。沒過多久,在一次演員演節目時,兩個演員扮成讀書人的模樣,互相詢問對方的生日時辰。一個人說是“甲子生”,另一個人說是“丙子生”。這時又有一個演員馬上跑到皇帝麵前,控告說:“皇上,這兩個人都應該下大獄。”皇帝覺得很蹊蹺,就問為什麼。於是,這個演員說:“餃子、餅子都是生的,不是與那個餛飩沒煮熟的人同罪嗎?”皇帝一聽大笑起來,明白了他們的用意,就赦免了那個廚師。演員們借用皇帝“餛飩生就該下大獄”這個前提,演繹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即是“生”就該下大獄,所以“甲子生”“丙子生”也該下大獄。顯然,這是非常荒誕不經、引人發笑的。

小故事中,演員的類比推理語言委婉,表達含蓄,令人忍俊不禁,又富有啟發意義,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