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遇到敏感問題,假裝糊塗,迷惑對方(1 / 1)

在社交場合中,難免會碰到一些敏感性的問題,如果能采取裝糊塗的表達方法,就能巧妙地擺脫對方的糾纏,使自己免於陷入被動。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敏感性的問題。提問者一般不直接就問題的本質提出質疑,而是從其他看上去平常的事物著手,旁敲側擊地進行誘導性詢問。這個時候,你不妨假裝不明白對方的用意,故意從特別膚淺的層次上曲解其問話,並把這種曲解強加給對方,讓對方知道你有意曲解事實上是在委婉地表達抗議和回避,從而識趣地放棄追問和糾纏。事實上,曾有很多名人都擅於用這個辦法來回答對方的問題。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別有用心地問王蒙:“請問,20世紀50年代的你與20世紀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與不同?”對於這位記者的用意,王蒙心裏十分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頭,從容不迫地回答道:“20世紀50年代的我叫王蒙,20世紀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這是相同之處;不同的是,那時我20來歲,而現在我則有50多歲了。”

王蒙知道,外國記者是想借機讓他談一談對中國國內形勢的改變有何看法,可這些一時半會也講不清楚,所以他就故意假裝糊塗,曲解對方的本意,從自己的姓名和年齡上做出回答,讓對方啼笑皆非,自動退卻。這樣的回答,雖然算不上錯,可實際上跟沒回答沒有任何區別。

有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了大臣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一共有多少人?”劉墉雖猝不及防卻十分冷靜,立即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道:“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豈不是隻有兩人?”乾隆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幾人去世?”劉墉回答:

“隻有一人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是十二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的確,劉墉的回答非常巧妙。皇上發問,不回答不行;可要是真回答,心中沒數,又不能亂說。這才急中生智,趣對皇上。這也叫作“所答非所問”。

世界上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不願意公開自己的體重。於是,當有人問他現在的體重是多少時,他總是說:“比過去輕。”如果再去追問他過去有多重時,他卻說:“比現在重。”他用的就是和對方繞圈子的技巧,繞來繞去,對方最後還是什麼信息也沒得到。

在千變萬化的生活中,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怪問題。而對付這些怪問題的最佳方案,就是裝糊塗,利用語言的多義性做出迅速靈巧的變通,千萬不要被這些怪問題糾纏而陷入被動。而這種靈活的變通,自然也將有助於使你走出困境,擺脫別人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