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主持人,我肯定已經老了,作為一個自然人,我或許也已經老了。可是,作為作家,我還那麼年輕!我的寫作生命才剛剛開始!《洋嫁》是一個新的起點,而絕不是高峰,我可以一直寫下去,十年、二十年……直至生命的盡頭。現實俗世的成與敗、得與失終是虛空,文字將永遠陪伴著我,永遠溫曖和慰藉我的生命,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呢?
2013年5月,《洋嫁》作品研討會在北京出版社會議廳召開。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艾克拜爾、雷達、何鎮邦等出席了研討會。我坐在席間,內心五味雜陳。
前麵說過,《洋嫁》似乎又是一部惹禍的作品,還沒有正式發表和出版,便已嗅到風暴來臨前的腥味兒。曾經支持它的恰恰在反對,曾經的溫暖和友愛變成冷漠和觥。
可是,正因為《洋嫁》打碎了生活的結構和寧靜,讓我失去了原有的一切,在這世上,它恰恰變成我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依傍。如果在文學價值上再不能得到肯定,那我將真的一無所有。我抱緊《洋嫁》,真個兒像是把身家性命都抱在懷裏。又愛又恨,茫然心碎。
我想,首先我應該把它投給國內一線的純文學期刊。投稿的重要性,是我在魯院才明白的。在這之前,我一直都是出版社直接出版,直接走市場,憑心而論,銷量和市場口碑都還不錯。然而,魯院同學不肯認可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不曾在純文學期刊上發表過作品。而班上的其他同學,大都是從文學期刊起步,短篇、中篇……一步步發展起來,形成一個所謂的文學圈。這個圈子相對市場而言不大,所以彼此間大都知曉。
而市場浩如煙海,就算出了七八本書,每本書銷個幾萬冊,也等於是往大海裏撒鹽,怎麼樣都不鹹。還有,直接出版在純文學圈不招人待見的另一個原因是,出版可以出自費書,自己花幾萬元錢,買個書號,印上千八百冊,送給親戚朋友,自娛自樂,因而良莠不齊,難辨真偽。而期刊自有其選擇標準,那個基本的門植是有的,也就保證了發表作品的基本水準。
基於此,我發誓,下次一定要先發表,再出版。而且,必須是國內一線的純文學期刊。國內能發表發篇小說的一線期刊總共不過五六種,中國作協麾下隻有《人民文學》和《中國作家》,我選擇了《中國作家》雜誌。
第一次投稿便投長篇,還是這樣重量級的刊物,很多文學圈的朋友並不看好,認為過於冒進。大家一般都是從短篇起步,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就在魯院同學當中,寫了十幾二十年,大多數也還從未發表過長篇。可是,親愛的朋友們,我別無選擇,我沒有退路。
沒有人知道我為這部小說付出了多大代價,我放棄和失去了什麼。我打碎了現實俗世的安穩,唯一所剩的隻有這部書稿。我隻能讓它去衝,衝到一個高峰,讓文學價值的肯定來拯救我。你若問我,如果失敗了會怎樣?我隻能回答:我沒有資格失敗,我輸不起。我已把自己逼到絕境。
不是你輸不起,你就會贏。我知道。人一旦輸不起,幾乎就失去了自我,遑論從容和淡定。把稿子交出去之後,焦灼和憂慮日日夜夜啃齧著我的心扉,陷入強迫症一般的患得患失。我反複地想,如果寫作這條路走不通,在這世上,我該如何存在?如何容身?我不明白為何要把自已逼得這樣狠?在我已人到中年,本該塵埃落定的時候……
漫長的幾個月過去,我終於接到通知,《中國作家》將於2012年7月號全文刊發《洋嫁》。責編是個美麗的姑娘。第一次見麵,她便說:“作為責編,我真的不應該去評價喜歡哪部作品、不喜歡哪部作品,每一部經我手發表的作品都是好作品,然而,我依然要說,《洋嫁》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部長篇。”在藍蛙酒吧,我為自己點了一瓶紅酒,搖晃著,去看那杯中的酒色,豔如琥珀,紅如心血。
作品發表之後,我再次把作品交給了北京出版社。適時正在美國,接到出版社老總的短信,說:“文學編輯和我看完,評價不錯,認為是你個人創作上的裏程碑……”
很快,《洋嫁》作為北京出版社的年度重點圖書隆重出版,我敬重並喜愛的文學家、哲學家周國平老師因為喜歡這本書,破例作了序。十年前,一部《妞妞》看得我淚流滿麵,而在我女兒生病的那段時日,我不斷想起《妞妞》那部書,身為父母,麵對子女疾病的心痛和心碎,其間感覺竟那麼相似。
沒想到十年之後,機緣巧合竟與周老師謀麵,並破例為《洋嫁》作了序。素有“官場小說第一人”之稱的著名作家王躍文亦為此書作了推薦。
當初《洋嫁》的緣起,是因為影視劇。也是因為張總一句“不惜矯枉過正”的導向,才有了這些素材的擷取和故事的發展。作品發表之後,很快被著名製片人苑宏嵐看中,三天之內簽訂轉讓影視改編權。製片人苑宏嵐和導演趙晨陽是一對黃金搭檔,已成功合作過《老米家的婚事》、《人人製婚姻》等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我這個原作加入進來,三個年齡相仿的女人湊在一起,共同創作電視連續劇《洋嫁》,很多媒體戲稱“三個女人一台戲”。
如今,《洋嫁》的改編籌拍工作正在順利進行中,估計到本書出版之時,已經開機了。當年一部《北京人在紐約》聲震大陸,讓國內很多觀眾對美國的華人移民生活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二十年過去了,這已經不是《北京人在紐約》的時代。對於如今已經發展壯大的中國,海外移民的生活、心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很多人都對這部電視連續劇抱有好奇和期待。當然,最期待的人,就是我自己了。從《走向彼岸》賣出影視改編權開始,到和紫禁城的半拉子合作,這麼些年,與影視劇一直是若即若離,半推半就,一直也沒出什麼像樣的作品。希望《洋嫁》會是一個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