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葉芝、艾略特等的象征主義,美國的一些詩人主張詩應該處理事物的本身而且正視我們周圍美好的自然世界,不應麵對事物而念念不忘它們在文化上所代表的意義。例如一朵玫瑰,除了“象征”愛情和青春以外,還有它本身的生命和價值,可以成為詩的對象。這種詩觀,頗接近現代繪畫(例如立體主義的靜物)的精神。論者稱之為“客觀主義”(Objectivism),意謂這一派作品企圖將詩從主觀意識的象征作用及文化聯想中解放出來。威廉姆斯、瑪麗安·摩爾、史蒂文斯,都是這一派的主要人物。
彼得·昆斯彈小風琴
一
正如我的手指在這些鍵上
創造音樂,同樣的聲響
在我的心靈也產生樂音。
音樂是感覺,所以,非聲響;
所以,我現在的感覺,
在這間房裏,感覺需要你,
想念你那藍影子的綢衣,
就是音樂。就像蘇珊娜
在兩叟心中喚醒的旋律。
綠陰陰的暮色,清澄而溫暖,
沐浴在寂寂的園中,渾然不知
有兩叟睜紅睛偷窺,且感到
他們的生命有低音在震顫
蠱人的和弦,單薄的血
彈動以指撥弦的頌詩。
二
在綠水中,清澄而溫暖,
躺著蘇珊娜。
她搜尋
溫泉的摩挲,
而且發現
隱秘的幻想。
她歎息,
為如許旋律。
在岸上,她立著,
在涼涼的
焚餘的感情。
她感到,在葉間
有露水
老耄的虔敬。
她步過草地,
仍然顫抖,
晚風如眾婢,
怯怯移步,
取來她的披巾
猶自飄浮。
一口氣吹在她手上,
驚噤了夜色。
她轉過身去—
一聲鈸的猝擊,
銅號齊吼。
三
立刻,鏗鏗然如小手鼓,
奔來她拜占庭的眾女奴。
她們奇怪,怎麼蘇珊娜在哭,
對身畔的兩叟她怎麼在控訴;
女奴們竊竊語,那疊句
就像柳樹掃過了風雨。
接著,她們擎起的燈焰
照亮蘇珊娜和她的羞顏。
於是拜城癡笑的眾女奴
遁去,騷然如敲擊小手鼓。
四
美隻是刹那存在於心靈—
間歇地追溯,追溯一扇門;
但美是永恒,在血肉之身。
肉體死去,肉體的美留存。
是以黃昏死去,逝在綠中,
一湧波浪,無盡止地流動。
是以花園死去,柔馴的氣味
染香冬之僧衣,結束了懺悔。
是以眾姝死去,應和少女
燦燦而頌的一闋聖曲。
蘇珊娜的音樂撥弄白發的兩叟,
撥弄他們的淫欲之弦;但它逃遁,
僅留下死亡那嘲諷的刮磨之聲。
今日,在不朽之中,她的音樂
奏起她記憶的清晰琴音,
形成聖潔的讚美,永永不滅。
評析
蘇珊娜(Susanna)是聖經舊約《偽書》(Apocrypha)中所載約基姆(Joachim)之妻。希伯來二長老窺見她沐浴,欲加誘奸,但為她所拒,且受她控告。二叟反誣蘇珊娜有意誨淫,司法不察,竟判蘇珊娜死罪。將就刑,先知但以理(Daniel)白女之貞,有司改戮二叟。彼得·昆斯(Peter Quince)原是莎士比亞喜劇《仲夏夜之夢》中一角色,此處史蒂文斯似乎用他做一個虛構人物,說他想念一個女人,情為之熱,遂在小風琴上即興彈奏,訴述蘇珊娜的故事。
本詩仿交響曲結構,分為四個樂章:首章從容不迫陳述主題;第二章沉思而慢;第三章諧謔而快;末章莊重反複,作一總結。
瓶的軼事
我放一隻瓶子,在田納西,
渾然而圓,在一座山上。
瓶遂促使好零亂的荒野
圍拱那座山崗。
於是荒野全向瓶湧起,
偃在四周,不再荒涼。
而瓶,滾圓地立在地麵,
巍巍乎有一種氣象。
它君臨於四方的疆土。
瓶是灰色且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