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8)F�x對永恒和對時間都一樣,
愛情無開始如愛情無終。
導讀
拒絕同化的靈魂
一九六六年的春季,我在西密歇根大學開了一班“英詩選讀”。某次,講到卡明斯的作品,我問班上一位學生,卡明斯是何等人物。
“三十幾歲的青年詩人吧,我想。”
卡明斯的詩,那種至精至純的抒情性,的確給人一種年紀輕輕的感覺。本質上,卡明斯是二十世紀的一大浪漫詩人。年輕人的激情,以及對於純粹價值的信仰,正是浪漫特質的表現。浪漫文學在本質上可以說就是年輕人的文學。可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文學思想,無論在白璧德或是艾略特的影響之下,都是反浪漫的。從艾略特到奧登一脈相傳的現代詩,背負著深厚的文化,懷抱著玄學派的知性,簡直是中年人的文學。卡明斯是現代詩壇的彼得·潘,一個頑皮得近乎惡作劇的問題少年。一直到六十七歲去世為止,他似乎一直都不曾長大。艾略特則是現代詩壇的普魯弗洛克,似乎從來不曾年輕。卡明斯詩中的情感非常明朗,艾略特的則非常曖昧。卡明斯詩中的情人是年輕的,那愛情,是浪漫的,那情人,總是狂熱地肯定著愛,精神上的以及肉體上的愛。艾略特筆下的情人總是未老先衰,或是虛應故事,談到愛情,總是顧左右而言他,令人懷疑他性無能。總之,在艾略特的世界裏,愛情隻是一個弱點,一種困擾,並無光榮可言;但是對於卡明斯,它是一種神恩,靈魂賴以得救,肉體賴以新生。美國的青年那樣迷卡明斯,甚至到他紐約寓所的窗下去彈琴唱歌,不是沒有原因的。
卡明斯和艾略特的相異之點,當然不止這些。在思想上,艾略特儼然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為己任,他向往的是一個以人文價值與古典傳統為基礎的,井然有序的同一性質的社會;卡明斯則是一位獨來獨往的個人主義者,他反對權威和製度,反對一切有損個人尊嚴及自由的集體組織。愛和自由,是卡明斯的兩大信仰。艾略特論詩,首重“無我”(impersonality)或“泯滅個性”,那意思是說,一位詩人應該舍己就詩,而不是屈詩從己,也就是說,一首詩中的感情是一種非個人的存在,而不是詩人生平的記錄,這種觀點,和卡明斯那種崇尚自由發揚個性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
卡明斯的作品,大致上可以分成抒情詩和諷刺詩兩大類。前者包括一些精美絕倫的情詩和自然詩(poems of nature)。愛情和春天,是卡明斯不斷歌頌,不斷加以肯定的東西。他肯定愛,因為愛使人自由,且賦生命以意義。他肯定春天,因為春天是活力的起點,也就是自然界的愛。照說在詩的傳統之中,這些原是被寫得最俗最濫的主題,可是在卡明斯的筆下,愛也好,春天也好,都變得那樣美好,那樣新,給人“第一印象”的感覺,那愛,恒若初戀,那春天,恒若稚童的第一次經驗。最奇怪的是:那樣強烈的感情或感覺,所用的表現方式,竟是那樣純淨,純淨得近乎抽象之美。反對卡明斯的人,常說他愛玩弄印刷術上的文字遊戲。事實上,卡明斯的情詩可以說是現代英美詩中最純淨的藝術品。像《愛情更厚於遺忘》一類的詩,用最簡單的字句,表現最原始的情緒,要說清澈那真是一清見底,了無雜質。一個詩人習用的字彙(vocabulary),是組成作品表麵的質感(textural sense)之一大因素。例如龐德字麵的龐雜,瑪麗安·摩爾的精細,蘭塞姆的古拙,弗羅斯特的俚俗,奧登的知識分子腔,金斯堡的潑辣等,都和他們習用的字彙,有密切的關係。大致上,卡明斯雖愛自鑄新字,或賦舊字以新義,他的字彙卻是極小的,恐怕隻有奧登字彙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這正是卡明斯的一個特點,一個似相反實相成的對比性(paradox):一方麵,他是現代詩中最富於試驗性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麵,他那些清純尖新的抒情詩又饒有伊麗莎白朝小品的韻味。他的抒情詩,具有秀雅(grace)和激情(passion):前者無愧於本·瓊森,後者何讓濟慈。
至於頌讚春天和自然一類的詩,則往往為讀者揭開一個充滿神奇近乎童話的世界,其中的一切都那樣生機盎然,洋溢著希望和諧趣。例如在《春天像一隻也許的手》裏,春天裝飾原野,我們稍一分神,這裏飄起一縷清芬,那裏便冒出一朵鮮麗,就像冥冥中有一隻手在布置自然的櫥窗一樣。那隻手,原來就在似有若無之間,所以叫作“也許的手”。又如在《天真的歌》一詩中,春天剛到,就來了一個賣氣球的小老頭子,口哨聲誘來了打彈子的男孩、跳繩子的女孩。同樣地,一個不留神,那小老頭子的跛足忽然就變成了山羊腳,原來他是希臘的牧神,象征田園生活的半人半羊的牧神,所偽裝的。這真給讀者一驚又一喜,令人聯想到克利、米羅和畢加索的繪畫,盡管批評家再三指出,現代詩人的世界應該以大城市的生活為中心,卡明斯,像弗羅斯特、迪倫·托馬斯、傑弗斯等作家一樣,仍然堅持大自然的富麗和它對人性的啟示。他厭惡工業社會的功利主義,更憎恨科學的畸形發展。對於他,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一種至高的快樂。在《我感謝你神啊為了最最這可異的日子》裏,他說:
我曾經死去,今天又複活,
這是太陽的誕辰;這也是
生命和愛和翅膀的誕生
卡明斯另一類的作品,諷刺詩,因為涉及西方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所以比較難為中國的讀者所接受。在諷刺詩的藝術上,卡明斯是一位大家。他的武器,包括微妙的機智和沉猛的反喻(irony)與詬罵(invective)。卡明斯的敵人和假想敵是很多的;大致上來說,凡是虛偽的、麻木的、褊狹的、沾沾自喜的,以及扼殺個人自由的一切,都是他輕嗤或厲斥的對象。他最痛恨沙文主義的信徒,故步自封的學究腐儒,附庸風雅的文化遊客,最痛恨侵略家、獨裁者、假道學和廣告商。卡明斯對於某些國家的侵略暴行,曾經再三冷嘲。在一首利如短鏃而貌若童歌的小詩中,他說:
哦,但願能在芬蘭
現在俄國在此地)
輕輕地搖
安逸地橫
衝直
闖
其實這是西洋詩中的“戲和體”(parody)。卡明斯的原文是:
o to be in finland
now that russia’s here)
swing low
sweet ca
rr
y on
後四行的正常寫法是Swing low,sweet carry on。原來這四行戲擬的本文,是美國南部黑人間流行的一首安魂曲,開頭的一句就是:“輕輕地搖,安逸的馬車”(Swing low,sweet chariot)。至於前二行,則顯然脫胎於英國十九世紀大詩人勃朗寧的名句:“哦,但願能在英國,現在國內是四月”!(Oh,to be in England\/Now that April’s there)勃朗寧的《海外念故國》一詩,原是一首柔美撩人的懷鄉小品。百年來,英美讀者諷誦已久,所以一讀到卡明斯的“哦,但願能在芬蘭”,自然而然會期待下一句的“現在國內是四月”。突如其來,“俄國”竟取代“四月”而出現;這一驚,立刻激起讀者的不快,那感覺,正如享受香軟的甜點時,忽然嚼到一粒砂石一樣。美好的傳統,淪為醜惡的現實,正是卡明斯諷刺詩中“震駭效果”(shock effect)的秘訣。
當然,卡明斯的鋒芒也不放過美國人自己的罪惡和愚蠢。在《我歌讚奧拉夫》一詩中,他厲斥西點出身的上校和一群士官如何以眾淩寡,迫害無辜的奧拉夫。在《劍橋的太太們》一首裏,他譏諷道:“劍橋的太太們住在附設家具的靈魂裏,不美麗,且有安逸的頭腦。”在《大事記》一詩中,卡明斯挖苦那些背著照相機裝著旅行指南的美國遊客,囂張,浮躁,對一切都想攀附,但任何事都淺嚐輒止;到了威尼斯,他們在岸上大呼gondola(平底舟),舟子則在船上應他們signore(先生),結果辛辛那提城變成Cincingondolanati,真是令人發噱。卡明斯的一首短詩,隻有兩行,則泛指無行的政客:
一個政客隻是一張屁股,
誰都坐過,除了大丈夫。
在英文裏,“坐在屁股上”就是“坐著”的意思。卡明斯的原意是你看他坐在那兒,其狀儼然,其實他朝秦暮楚,身份千變萬殊,什麼都是,就是不成一個漢子。此外,說政客隻是一張屁股,也寓有徒見其坐而言,不見其起而行的貶義。“屁股”一字當然不雅,可是原文arse本來就是一個俗字眼,想作者是有意如此。不要看卡明斯寫抒情詩時像一個天使,寫起劇烈的諷刺詩來的時候,他常會在要害的地方爆出一句俚語,一個髒字,或是一派江湖上的腔調。這些粗字眼,襯在文雅得近乎感傷的上下文之間,顯得特別有力。也許有人奇怪,怎麼同樣的一支筆,能唱得那樣溫柔,又能夠罵得那樣猛烈。事實上,頌揚美好的,攻擊醜惡的,原是一件事情。同樣的組合,也見之於拜倫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