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3)

他人的和自己的成績

這一期的本誌按照預定計劃是《讀者號》。除了極少數篇幅外,登載的都是讀者的作品,不消說,十之八九都是中學生的成績。

中學生的寫作成績應該以什麼作標準?一個中學生的寫作到了什麼程度才算達到水平線?這個問題很不容易解決。運動競技常有新記錄,新記錄出現以後,舊記錄就此打破;換句話說,人類對於運動技能的限度又提高了一級。技能的限度逐漸提高,水平線也隨之上升,從前所謂新記錄,也許到後來僅是水平線,大家認為達不到這條水平線就是不及格了。凡事要這樣,世界才會進步。

諸君平日看見認真用功的同學,就會心中自語:“像他這樣的人才配叫學生!”看見或聽到他人待朋友忠誠的情形,就會心中自語:“這才叫朋友!”如果你是個用功不那麼上勁,待朋友不那麼忠誠的人,其時會感到慚愧吧。你從他人身上看到了做學生或做朋友的應有的水平線,而自己的現狀卻未曾達到這水平線,或竟離得很遠,不免自慚形穢,覺得非奮起直追不可了。

這應有的水平線不但可以從他人身上看到,還可以從自己身上看到;從自己身上看到的,比從他人身上看到的更來得親切確實。諸君平日寫字的時候,有時會偶然寫得很好的一行字,一個字,或一個字裏幾筆吧;練習跳高的時候,偶然會有一次或幾次無意中跳得比尋常所跳的尺度高吧;勞作的時候,有時偶然會堅持較長的時間吧。諸如此類,你也許自認為是偶然的,其實正是你自己的成績,是你的成績的新記錄。你該把這些認作自己的水平線,成為你自己努力的目標。你該這樣說:“這才是我寫的字”,“這才是我跳的高度”,“這才是我的勞作能力”。

應有的水平線是理想的真實麵影,絕不玄虛。這麵影無論從他人身上看到或從自己身上看到,都可以做進步向上的原動力。從他人身上看到的時候,可以供你觀摩;從自己身上看到的時候,可以叫你自信。

本期雜誌中所登載的稿件,是從四五萬讀者的作品中選拔出來的,可算是國內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新記錄了。這本雜誌到讀者手裏的時候,我們希望聽到兩句話:

“這才像中國現在中學生的寫作!”未曾有作品當選的讀者說。

“這才是我的寫作!”作品當選的讀者說。

不但寫作如此,希望大家能把這原則應用到一切進修方麵去。

刊《中學生》雜誌51號(1935年1月1日),署名編者。

受教育跟處理生活

中等教育的目標不外乎給與學生處理生活的一般知識,養成學生處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夠做一個健全的公民。依照教育學者的說法,話決不會這麼簡單;他們羅列各派的學說,比較各國的國情,一下子一章,再一下子又是一章,可以寫成一本很厚的書。但是說來說去,總脫不出這一句簡單的話的範圍。

所謂生活,無非每天碰到的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客人來了,該要款待他,這是一件事情。夏天快到了,該要下稻種,這是一件事。東北四省失去已經三年了,該要想法收回,這是一件事。太陽上的黑子今年又擴大起來了,該要研究它的所以然以及對於地球的影響,這是一件事。事情是舉不完數不完的;許許多多的事情積聚起來,其總和就是人類的生活。

根本地說起來,處理生活的知識當然該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去取得,處理生活的能力當然該從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上去曆練。唯有這樣,才無所謂學習跟實做的界限,才沒有支離破碎的弊病;過一天就是一天的充實生活,便沒有像泄了氣的氣球似的預備生活。

教育的最高境界該怎樣呢?說出來也平淡無奇,不過實現上麵所說的罷了。在現今世界上,並不是沒有施行這種教育規模的地方。在我國,有一部分教育者提出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又有人說該是做、學、教合一),也是想把教育推進到最高境界的一種企圖。

但是要知道,教育是不能離開了種種的社會關聯而獨立的。教、學、做合一的主張不能普遍於整個教育界,正受著種種的社會關聯的限製。此刻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現行的教育規模,例如把訓育跟教科分為兩橛,又如定下公民、衛生、國文、算學等等科目教學生學習,實在不是頂妥當的辦法,而隻是不得已的辦法。

為什麼不是頂妥當的辦法?因為這樣一來,就把教育跟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也就是跟生活的距離拉得遠了;故而在學校裏當學生,總不免有“預備生活”之感。但是不這樣就得全盤推翻,另起爐灶;在不能另起爐灶的時候,要讓青年取得知識,曆練能力,就隻得照現在這樣做。所以說隻是不得已的辦法。

明白了這一點有甚麼益處呢?益處就在於能使我們不忘記我們的實際生活。我們學的雖然是公民、衛生、國文、算學等等科目,而實際生活裏並沒有這些科目,隻有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事情臨到我們的麵前,我們要能綜合地運用這些科目去處理,那才是真個取得了知識,曆練了能力。如果徒然記住在心裏,寫在筆記簿上,臨到事情還是茫然失措,那就等於沒有受什麼教育;我們決不肯這樣耽誤了自己。

連帶地,我們自然會領悟教科書的本質隻是各種科目的綱領而已。譬如演戲,教科書好像一張節目單,背得出節目單並不就是演了好戲。綱領自有綱領的用處,繁複的頭緒須得理清楚,才可以結成概念,綱領的必要就在乎此。因而死命地記誦教科書是無謂的,把記誦教科書當作受教育的終極目的尤其無謂。我們固然不肯把節目單拋開不顧,可是我們更得好好地演我們的戲——隨時隨地好好地處理我們的生活。

刊《中學生》雜誌53號(1935年3月1日),署名編者。

送全國高中一年級男同學入營

從這一個月起,全國高中一年級男生將悉數入營,去受三個月的集中的軍事訓練。這是空前的事,我們應該說幾句話送他們。

提起入營,自然會想到戰爭。在歐美,一部分青年頗有非戰的傾向;本誌本期的《偶談》欄裏就有關於這一點的一篇。但是,我們知道,那流行著非戰思想的正是帝國主義的國家。青年中間思想清楚一點認識透徹一點的,知道他們去參加戰爭無非作帝國主義的工具,對於自己,對於大眾,都隻有害處,沒有好處:所以主張非戰,拒絕軍役。如果他們住在被侵略的國家裏,情形該會不同吧。他們知道一味不抵抗,專等人家來宰割,是要連一張皮一根骨頭都保不住的;他們知道被侵略者的身軀雖然瘦一點,但身軀裏所有的生命並不比誰弱了多少,這些力量合起來,是對於誰都不怕的;他們又知道如果遇到某一種時勢,非一致起來抵抗不可,就該勇往直前,毫不退縮,這是為自己為大眾而奮鬥,並不是去作誰的工具。根據這一些認識,他們還會主張非戰,拒絕軍役嗎?

現在我們處於怎樣的地位,那是大家知道的,不用細說。我們當然跟歐美的一部分青年不一樣,不願意作誰的工具;可是我們不能不具有一種勇往直前的氣概和實力,以防某一種時勢的到來。從這一點看,高中學生的入營是極有意義的事。

學生入營以後,將要作嚴格的操練,過極端規律的生活;這也是極有意義的事。在中學生的健康成為問題的今日,兵操、器械操、行軍、露宿等等事情,正可以把不健全的體格矯正過來。同時,集團生活的必須訓練,在今日差不多已成公論,而軍營正是適當的訓練所。

我們敬祝全國高中一年級男同學,在上麵所說的幾點意義之下,受到施行得非常審慎沒有一點流弊的軍事教育,興奮而且愉快,過這三個月的軍營生活。

刊《中學生》雜誌54號(1935年4月1日),署名編者。

畢業會考跟學生健康問題

畢業會考是一種功令。學校為遵從功令起見,當然要送學生去應會考。但是學校不應該隻記得會考,把會考認作唯一的目標,卻把學生忘了。學校究竟是為學生而設立的,這一層無論如何必須弄清楚。